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镇西老师在《请把教育当作教育》一文中指出:“如果教育只是行为的规范,只是对顽劣孩子的制服,实在是把教育理解得太肤浅了。教育当然要对孩子进行行为的规范,但教育除了面对孩子的外在行为,还要面对孩子的心灵,还必须给孩子更重要的东西。”这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培养会思考的学生,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网络时代,要让学生能正确地思考,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认为思想引导在前,行为规范在后,行为规范是为思想引导服务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生的思想认识处于逐渐形成阶段,在具体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借助“德育周记”引导学生思考。
起初,我采用传统的方法。学生写,我在周记本上点评,我这些用心的评语,有时候写得比学生还多,但结果呢?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大,越往后,学生越马虎应付。
有一次,学生在本子上讨论班上发生的一次偶然事件,使我萌生了开展“主题教育”的想法。实践中,学生根据某个主题,把他们的想法、看法写在德育周记本上,我在批阅的基础上,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利用班会课让学生阅读,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始终是那一部分活跃的学生参与。
近几年,我开始在班级探索小组合作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其中一个环节是如何把周记本的运用与小组管理有机结合。
第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德育周记的主题教育,把周记的优秀作品作为小组量化评价管理的一部分。优秀作品的产生,不再由教师指定,而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选出他们认可的优秀作品。即把A小组的作品随机发到B小组,由B小组同学阅读并评选A小组同学的作品。学生在民主讨论的声音中,找到大家认可的觀点和想法,在班级群体中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为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指引思考的方向,在教育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为我下一步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打下思想铺垫。
民主评选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小组的量化管理,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写作态度也随着班级氛围的进步而进步。
第二,把周记本的运用融入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对于学生讨论产生的优秀作品,我会第一时间把它们复印粘贴在班级作品栏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阅读,这既是对认真写作学生的一种肯定和尊重,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主题教育的开展,关键的一环是主题的选择,这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主题的选择,应该有利于促进班级工作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因此,我的主题是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捕捉发生在学生事件中的教育契机而定。比如开学初,我期望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班级目标的共识,给学生的主题是“我喜欢的班级氛围”,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再提炼出班级的班名、班训等。又如,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的主题是“香中情”,引导学生回忆和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回忆那平淡却又真切的师生情谊,培养学生感恩的心。再如,班里有部分男生沉迷手机游戏,刚好有关于学生沉迷游戏带来不良后果的报道,我就提出了探讨性的话题“对游戏的看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游戏,让游戏爱好者在良好班风中逐步克服游戏的诱惑。
“亲其师,信其道。”当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时,教师的引导教育便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也乐意敞开他的内心世界,向教师建言献策。在不定主题的德育周记上,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在这里,我能听到学生青春的声音,也能收到学生给班级建设的建议,还能听到学生关于家事的倾诉……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批阅周记时,一张张熟悉的学生面孔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第三,把周记本的运用和网络结合起来。我把一些优秀的作品发到班级的微信群,让家长一起来阅读孩子的文字,了解孩子的思想,架起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我还把一些需要和家长一起特别关注的作品,发给相应的家长,增进孩子和家长心灵的交流。这一做法是近两年才开始的,好几次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学生写周记,这个做法一点也不稀奇,甚至有点“老套”,可是我却觉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大胆吸收新时代的元素,那么“老套”的东西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收获,甚至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王思静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认为思想引导在前,行为规范在后,行为规范是为思想引导服务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生的思想认识处于逐渐形成阶段,在具体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借助“德育周记”引导学生思考。
起初,我采用传统的方法。学生写,我在周记本上点评,我这些用心的评语,有时候写得比学生还多,但结果呢?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大,越往后,学生越马虎应付。
有一次,学生在本子上讨论班上发生的一次偶然事件,使我萌生了开展“主题教育”的想法。实践中,学生根据某个主题,把他们的想法、看法写在德育周记本上,我在批阅的基础上,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利用班会课让学生阅读,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始终是那一部分活跃的学生参与。
近几年,我开始在班级探索小组合作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其中一个环节是如何把周记本的运用与小组管理有机结合。
第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德育周记的主题教育,把周记的优秀作品作为小组量化评价管理的一部分。优秀作品的产生,不再由教师指定,而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选出他们认可的优秀作品。即把A小组的作品随机发到B小组,由B小组同学阅读并评选A小组同学的作品。学生在民主讨论的声音中,找到大家认可的觀点和想法,在班级群体中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为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指引思考的方向,在教育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为我下一步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打下思想铺垫。
民主评选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小组的量化管理,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写作态度也随着班级氛围的进步而进步。
第二,把周记本的运用融入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对于学生讨论产生的优秀作品,我会第一时间把它们复印粘贴在班级作品栏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阅读,这既是对认真写作学生的一种肯定和尊重,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主题教育的开展,关键的一环是主题的选择,这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主题的选择,应该有利于促进班级工作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因此,我的主题是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捕捉发生在学生事件中的教育契机而定。比如开学初,我期望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班级目标的共识,给学生的主题是“我喜欢的班级氛围”,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再提炼出班级的班名、班训等。又如,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的主题是“香中情”,引导学生回忆和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回忆那平淡却又真切的师生情谊,培养学生感恩的心。再如,班里有部分男生沉迷手机游戏,刚好有关于学生沉迷游戏带来不良后果的报道,我就提出了探讨性的话题“对游戏的看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游戏,让游戏爱好者在良好班风中逐步克服游戏的诱惑。
“亲其师,信其道。”当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时,教师的引导教育便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也乐意敞开他的内心世界,向教师建言献策。在不定主题的德育周记上,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在这里,我能听到学生青春的声音,也能收到学生给班级建设的建议,还能听到学生关于家事的倾诉……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批阅周记时,一张张熟悉的学生面孔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第三,把周记本的运用和网络结合起来。我把一些优秀的作品发到班级的微信群,让家长一起来阅读孩子的文字,了解孩子的思想,架起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我还把一些需要和家长一起特别关注的作品,发给相应的家长,增进孩子和家长心灵的交流。这一做法是近两年才开始的,好几次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学生写周记,这个做法一点也不稀奇,甚至有点“老套”,可是我却觉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大胆吸收新时代的元素,那么“老套”的东西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收获,甚至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