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 让他记住某些事实是次要的。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 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中文是母语,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语言材料,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所以在新课标更重视文本对话的大环境下,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更好的读懂,感受作品,领会文学的博大精深。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就充满了语感训练,在教学中总结了几条经验,与读者分享。
[关键字]新课标 朗读教学 语感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 有浓重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越过语感去培养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即语言能力的实现必定以语感能力为主要方式。因为语文教学不可能讲授学生所需的全部语言知识,必须培养语感,以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语感就要强调朗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如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 让学生去品味经典名句,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凝炼和丰富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 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读温庭蕴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感受思妇的寂寞情怀,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满怀,再读“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的小女子轻松喜悦。或读“ 花重锦官城” 中的“ 重” 字的恰到好处; “ 随风潜入夜” 中的“ 潜” 字的巧妙。这样长年累月地进行朗读训练,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感悟是无比深刻的, 这就形成了一定的语感。
其次要重仿写。
如鲁迅的《百草园》一文中的“ 春夏秋的百草园” 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圈出文中“ 不必说” “ 也不必说” “ 单是.. 就有” 的字眼后,按照一样的句式仿写 “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就有.. ”语感的训练有时可以通过仿写训练加以实现, 每次的月考卷中我们都会出现类似的题目, 学生就有妙句出现,“不必说春如绚日、夏若繁花,也不必说秋叶婆娑,冬韵银装,单是在清晨的雨后,校园里就有无限的遐想。”
在仿写之前,学生处于“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的境界中,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 “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文学教育的实质就是“ 以形象化的语言材料来感染、熏陶学生, 以形象化,而不是以抽象说教的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 从而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提升其人格品位和人文素养”。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活动, 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思辨能力,其意义是深远的。
再次要强化背诵。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朗读背诵的好处。教学中,在古诗环节,我设专题如送别诗,请同学找出十首以上的送别诗,并小组交流,写友谊的,写忠君报国的,立志的,分门别类进行背诵,这样也同时可以有利于写作,将典范的言语作品存储进学生的记忆, 成为学生自身运用语言时可供提取的材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 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加深的过程。”因此熟记一些好文章作为自己言语的储备力量是很必要的, 熟背之后要 “表达”时, 这些文化沉淀就会“水到渠成” 感悟出来, 这种感悟就是语感。
最后要能说,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感。
在每周一次的语文自读课上,我准备了若干个话题,如我童年的故事,我身边的朋友,我的偶像,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制作与演讲配套的幻灯片,进行口语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能上台到三次,一次比一次能说,最后到了给题三分钟就能出个口头作文的程度,我开玩笑地说:“学生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越来越能吹了。”笑话归笑话,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听说读写四种方式中,唯独我没有谈到听,并非听可省略,而是无处不在的,在读时同学们在听,在说时也在听,在仿写背诵时学重更在听,所以上述几种方式,语感训练无处不在,结合文本对话教学,相信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邱椿.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师大出版社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人文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关键字]新课标 朗读教学 语感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 有浓重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越过语感去培养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即语言能力的实现必定以语感能力为主要方式。因为语文教学不可能讲授学生所需的全部语言知识,必须培养语感,以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语感就要强调朗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如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 让学生去品味经典名句,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凝炼和丰富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 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读温庭蕴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感受思妇的寂寞情怀,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满怀,再读“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的小女子轻松喜悦。或读“ 花重锦官城” 中的“ 重” 字的恰到好处; “ 随风潜入夜” 中的“ 潜” 字的巧妙。这样长年累月地进行朗读训练,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感悟是无比深刻的, 这就形成了一定的语感。
其次要重仿写。
如鲁迅的《百草园》一文中的“ 春夏秋的百草园” 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圈出文中“ 不必说” “ 也不必说” “ 单是.. 就有” 的字眼后,按照一样的句式仿写 “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就有.. ”语感的训练有时可以通过仿写训练加以实现, 每次的月考卷中我们都会出现类似的题目, 学生就有妙句出现,“不必说春如绚日、夏若繁花,也不必说秋叶婆娑,冬韵银装,单是在清晨的雨后,校园里就有无限的遐想。”
在仿写之前,学生处于“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的境界中,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 “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文学教育的实质就是“ 以形象化的语言材料来感染、熏陶学生, 以形象化,而不是以抽象说教的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 从而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提升其人格品位和人文素养”。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活动, 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思辨能力,其意义是深远的。
再次要强化背诵。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朗读背诵的好处。教学中,在古诗环节,我设专题如送别诗,请同学找出十首以上的送别诗,并小组交流,写友谊的,写忠君报国的,立志的,分门别类进行背诵,这样也同时可以有利于写作,将典范的言语作品存储进学生的记忆, 成为学生自身运用语言时可供提取的材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 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加深的过程。”因此熟记一些好文章作为自己言语的储备力量是很必要的, 熟背之后要 “表达”时, 这些文化沉淀就会“水到渠成” 感悟出来, 这种感悟就是语感。
最后要能说,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感。
在每周一次的语文自读课上,我准备了若干个话题,如我童年的故事,我身边的朋友,我的偶像,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制作与演讲配套的幻灯片,进行口语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能上台到三次,一次比一次能说,最后到了给题三分钟就能出个口头作文的程度,我开玩笑地说:“学生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越来越能吹了。”笑话归笑话,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听说读写四种方式中,唯独我没有谈到听,并非听可省略,而是无处不在的,在读时同学们在听,在说时也在听,在仿写背诵时学重更在听,所以上述几种方式,语感训练无处不在,结合文本对话教学,相信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邱椿.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师大出版社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人文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