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下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创新与探索

来源 :现代农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123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工业时代是智能制造时代,更是装备设计提升至新高点的时代,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民办本科院校,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也更为多元化。依据现行发展需要,综合现代企业人才需求,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大背景下,文章以经典设计理念为基础,给出应用型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改革创新方向,其本质是打破传统授课方式,结合学校现有智能制造设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的理念,加深学生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及应用,同时重视引入思政元素,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行业人才。
其他文献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不言而喻,所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很有必要。对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做分析可知,1+X证书制度的实施具有普遍性,该制度的利用能够有效改变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实践效果等获得显著提升,因此立足于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等进行强调意义显著。文章分析研究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职学校智能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旨在
期刊
文章在对智能制造课程融合实践教学案例的探索过程中,以曲柄滑块机构和正六棱柱的设计加工为例,深度融合机械原理设计、软件建模编程、3D打印技术和多轴数控加工等相关课程,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优化改进教学内容,加强了制造类课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制造类课程的实践作用,极大地突破了制造类课程教学的局限性,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了新
期刊
在高职学生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工程的具体表现,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既定目标。但是在此过程中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则是关键的步骤,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而在高职院校中,智能制造专业就业率普遍较低,就业结构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趋势。在这种现状之下显然不能满足我国对于建造制造业强国的追求。而工匠精神的培养既可以满足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
期刊
为支撑“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顺应国家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以郑州轻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对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搭建、教学质量管控、跨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旨在探索一种符合机械工程专业所需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
期刊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必然趋势。本文针对新兴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处于探索期的特点,从分析智能制造的生产需求及概念出发,指出智能制造工程的人才培养课程应具有综合性更强、领域性更广及创新性更高的要求。基于机械制造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智能制造是对机械制造的升华这一关系出发,提出在现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扩展专业知识的领域性、提升课程对创新性的引导可合理解决课程体系需完善的亟需。
期刊
本文以“表观遗传修饰”为载体,甄选与重组柳穿鱼的性状遗传、小鼠的毛色遗传、同卵双生子DNA甲基化荧光定位等相关的经典科研资料,学生在深入参与、深层解析、深度建构中理解表观遗传现象的机制与意义,并应用概念探讨真实情境下的社会议题,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期刊
近年来,在技术、社会和市场多方面要素的驱动下,世界各主要工业国都纷纷把智能制造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林业工程装备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引进了一套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该生产线能够实现木制相框的全自动化生产,模拟真实的工程环境。在此基础之上,实验中心对工程训练课程中的数控实习模块进行了教学改革。此举实现了实训场地设备的升级,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将智能制造进一步融入了实验教
期刊
课程体系构建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本文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用车智能制造”省域高水平专业群为例,详细介绍了该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为专业群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期刊
目前,课程教学设计改革面临许多困惑。本文以高职智能制造生产线课程为例,阐述了如何以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开展课程设计,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岗位能力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期刊
结合智能制造背景,以轮轴制造工艺过程为例,该文依据企业现场轨道车辆轮轴制造工艺过程,设置知识、能力、情感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引入智能制造知识、轮轴加工工艺过程、智能生产线控制系统,采用案例和讨论教学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应用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塑造学生工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