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开展《电子线路》教学,笔者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就创设情境、化整为零和梯度深入等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子线路》 教学 策略
《电子线路》是电子电工专业中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主干专业理论课程,其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课程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其理论颇具抽象性,学生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开展《电子线路》教学,不仅影响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在多年的《电子线路》教学中进行了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不少体会,在此作一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策略
创设情景策略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达到新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是以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让学生在类似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的教学策略。
《电子线路》课中有丰富的资源可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这一节的教学中,课前,我自制了简易的“举重比赛成绩判定”器,上课时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个电路的功能自己设计出电路。同时还提出了三人表决电路、交通灯控制电路和双联开关控制电路等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三个课
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电路设计,很多学生都会积极地完成。
二、化整为零策略
化整为零策略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先提出整体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将整体任务分解为各个局部的子任务,然后自主地发现完成各子任务所需的相应知识技能,并通过自主思考或小组探究,使问题得以解决、整体任务得以完成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职高学生理解问题的局限性和背景知识的不完全性,学习任务分解困难,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和指导者,且随时、随机进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成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在“带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路”的教学中,我把这节内容的教学分解成以下几个子任务:①电路的组成,包括各元器件的连接和作用。②电路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能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如静态工作点的稳定过程,也就是用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又加上第一子任务的结果,从电网电压变化和负载变化这两方面分析,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分析其稳定过程。③输出电压可调范围的计算。可以根据分压原理来推导,在完成这个计算时有了前面静态工作点的近似计算的基础,学生完成就相对轻松多了。④故障分析与检修。这一任务必须在完成以上几个子任务后才能完成,以上几个子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就很好地完成。因为知道元件的作用,会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那么,哪个元件出现问题,会出现什么现象,应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不断完成子任务的学习来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而子任务的学习难度相对小一些,这样就可以化解学习困难的矛盾。
三、梯度深入策略
梯度深入策略就是在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帮助使知识的重点、难点逐渐地自然地深入并成功过渡、迁移给学生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逐步引导,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让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技能一旦获得,便可以在更多的学习中进行自我调节。当然,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
例如:在由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反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两个重要推论“虚短”、“虚断”在这里是怎样体现的?使学生很自然地得到了“虚地”和I1=If这两个结论。②电路的Vi和Vo分别等于多少?(分别是该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压),再根据放大倍数的定义,闭环电压放大倍数Avf就可以推导出来了。③公式中的“—”表示什么意思?输出信号的极性与输入信号的极性相反。这样,学生能沿着这三个阶梯很方便地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其实《电子线路》这门学科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教学方法,且效果很好。特别在复习课中教师更应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探索,通过知识的应用,收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的双重功效。只要阶梯设计得好,可以大大地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当今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合作,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使他们的思维、表达、实践和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黄高庆等.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教育研究,1998,(11).
关键词: 《电子线路》 教学 策略
《电子线路》是电子电工专业中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主干专业理论课程,其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课程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其理论颇具抽象性,学生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开展《电子线路》教学,不仅影响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在多年的《电子线路》教学中进行了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不少体会,在此作一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策略
创设情景策略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达到新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是以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让学生在类似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的教学策略。
《电子线路》课中有丰富的资源可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这一节的教学中,课前,我自制了简易的“举重比赛成绩判定”器,上课时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个电路的功能自己设计出电路。同时还提出了三人表决电路、交通灯控制电路和双联开关控制电路等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三个课
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电路设计,很多学生都会积极地完成。
二、化整为零策略
化整为零策略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先提出整体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将整体任务分解为各个局部的子任务,然后自主地发现完成各子任务所需的相应知识技能,并通过自主思考或小组探究,使问题得以解决、整体任务得以完成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职高学生理解问题的局限性和背景知识的不完全性,学习任务分解困难,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和指导者,且随时、随机进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成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在“带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路”的教学中,我把这节内容的教学分解成以下几个子任务:①电路的组成,包括各元器件的连接和作用。②电路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能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如静态工作点的稳定过程,也就是用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又加上第一子任务的结果,从电网电压变化和负载变化这两方面分析,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分析其稳定过程。③输出电压可调范围的计算。可以根据分压原理来推导,在完成这个计算时有了前面静态工作点的近似计算的基础,学生完成就相对轻松多了。④故障分析与检修。这一任务必须在完成以上几个子任务后才能完成,以上几个子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就很好地完成。因为知道元件的作用,会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那么,哪个元件出现问题,会出现什么现象,应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不断完成子任务的学习来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而子任务的学习难度相对小一些,这样就可以化解学习困难的矛盾。
三、梯度深入策略
梯度深入策略就是在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帮助使知识的重点、难点逐渐地自然地深入并成功过渡、迁移给学生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逐步引导,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让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技能一旦获得,便可以在更多的学习中进行自我调节。当然,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
例如:在由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反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两个重要推论“虚短”、“虚断”在这里是怎样体现的?使学生很自然地得到了“虚地”和I1=If这两个结论。②电路的Vi和Vo分别等于多少?(分别是该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压),再根据放大倍数的定义,闭环电压放大倍数Avf就可以推导出来了。③公式中的“—”表示什么意思?输出信号的极性与输入信号的极性相反。这样,学生能沿着这三个阶梯很方便地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其实《电子线路》这门学科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教学方法,且效果很好。特别在复习课中教师更应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探索,通过知识的应用,收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的双重功效。只要阶梯设计得好,可以大大地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当今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合作,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使他们的思维、表达、实践和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黄高庆等.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教育研究,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