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武侯祠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23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葛亮从公元228年到234年,一生最后的八年在汉中度过,六伐曹魏,实际为五次进攻,一次防御。末了病逝五丈原,归葬定军山。汉中留下全国最早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庙,也留下许多真切感人的故事。
  一座孤零零的土台,寂寞地耸立于荒野。四周没有人家,没有村落,惟有川陕公路从坡塬下经过,再穿进流出汉水的山谷。据说,这高高的土台便是当年诸葛亮驻节汉中时的读书台。
  高台附近有大片凹陷的土地,上年岁的老人说那曾是片池塘,荷花特别鲜大,附近村落至今仍叫“莲花村”。还有合抱的古柳、再是池塘边丛丛翠竹、再是坡岭间妖妖的野花。一面是汉水积淀的原野,一面是进入四川的要道,再有一座汉式亭阁建于高台,不仅景致优雅,视野也极开阔。
  今日若远眺土台,说那就是诸葛亮读书去处,会觉得附会。但若登台,细观那格局、气势,就觉得可能性极大了。高台下一里之遥,便是近年多次维修的武侯祠。这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29年之后,后主刘禅下昭为他修建的公祭之祠,早于成都武候祠。先建在汉水之南,与其墓地同在—地,享殿亭院,颇具规模,千载风雨,虽有损毁,历代均有修葺。至明代迁建至汉水之北,陈仓谷口,也即诸葛亮驻节汉中的大本营。他在此教兵演武,长达八年,六伐曹魏,匡复汉室,该有多少军务政事劳体烦心?公务之余,携带随从一二,轻摇羽扇,悠悠散心,独步高台,松弛一下,喝片刻茶水,再静静读书,想是极可能的事情。

  游覽或陪人游览,武侯墓、祠不知来过多少回,但夜宿其内却是首次。尤其得知这祠庙便是当年诸葛亮驻节汉中的大本营时,更勾起一缕思古幽情。
  想想,诸葛亮每日军务政事缠身,该在这儿度过多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夜晚。朔气金柝,寒光铁衣,不定探马忽至,军情骤变,又需连夜运筹,不定也是这般星稀月朗啊。
  索性独步户外,绕祠而行,春夜宁静,四下悄无声息,抬头星光可辨,有晚风从古金牛道口吹来,满含草木野花气息。暗思:诸葛亮是从古至今妇孺皆知的伟大人物,墓、祠不在别处,偏在这片土地,委实是件幸事。
  其实,这都为一千七百年前,三国鼎立的情势所确定,汉中作为蜀汉门户前沿阵地,且又四塞险要,物产丰殷,经营好这块战略要地,退可保四川西南,进可攻关陇中原。所以诸葛亮一生的最后八年便在这儿度过,教兵演武于定军山下,休士劝农于汉水之滨,造木牛流马于黄沙古镇,夜读兵书于兵营高台……
  三国时期,无论所占国土、拥有人口、财富,还是谋臣良将,综合国力相较,蜀汉最弱。尤其先主刘备不听诸葛相劝,—意孤行,讨伐东吴,却为陆逊所败,火烧连营,损兵折将,削弱蜀汉实力。随着关、张、赵、马、黄—批老将先后离世。蜀汉后期,诸葛亮几乎集军民要务乃至—国安危于—身。偏他又极端谨慎,事必亲躬。长期操劳使得身心疲备,食欲不振。连对手司马懿都看出来:“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其实,诸葛亮又何尝不清楚三国情势,蜀汉偏居西南势单力薄,所赖以生存者秦巴拱卫。倘若强敌来攻,—旦突破剑门关,无险可居,可就被动了。事实是邓艾日后绕过剑门,偷渡阴平,蜀汉倾刻灭亡。所以仗不能在家门口打。诸葛亮兵出祁山,六伐曹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何尝不是以攻为守,变被动为主动。
  在汉中盆地西部边缘一带,诸葛亮留下多处遗迹。最后一次北伐失利病逝军中,他也遗命安葬于此。古人注重风水地脉,诸葛亮久经沙场,对地理尤为通晓。但凡去过武侯墓的人,看那格局就深信,诸葛亮就应该葬在这儿。
  我甚至相信,这块墓地也不定是诸葛亮生前就看好的呢:滔滔汉水屏障于前,巍巍定军护卫于后,取其高山流水也;陵地更是山环水抱,岗峦起伏,古木森森,云绕烟横,以利福荫后人;墓冢却又简易,按诸葛亮的遗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则又完全体现诸葛亮一生谨慎与节俭。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均要求建庙奉祀,朝廷以有碍礼仪制止,但群众“巷祭”不绝,西南少数民族则广泛“野祭”。直到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也即蜀汉灭亡的前一年,朝廷才下诏在定军山墓地附近建祠,这也是全国最早建修的武侯祠庙。唐时废毁重建,之后历代都曾维修,至明时迁建至今址,也即诸葛亮驻军大本营。祠庙背倚汉水,面对秦岭,坐南朝北,取念念不忘北伐之意。新祠由于地当古道要冲,数百年来,但凡过此,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必祭奠游览,亦留下不少碑刻诗文,留人足步,启人心智。
  选自《从长安到川滇》
其他文献
金朝晖女士有收藏旧书的雅好,架上陈放《文艺报》多册,翻看时发现1964年2月号一本,脱口说出“我就出生在这个月”。金女士欲大度赠送,岂敢夺人之美,却又推辞不过,只好接受。自觉矫情,后悔不该多此一嘴。既已接受,仔细翻阅,奢望从中嗅得一丝当年的气息。首篇为社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文艺的普及工作》,之后的“文艺论坛”栏目所刊四文,分别由侯金镜、臧克家、李焕之、李希凡撰写。另有三篇谈话剧者,打头的《舞台上
身着西装背心,嘴里叼着香烟,不停地坐在床沿修剪指甲,然后起身,披上西装,整理下衣袖,在昏暗的灯光下,数着一大叠钞票,再抽出一张餐巾纸,折成手绢模样,插入左侧上衣口袋,最后用梳子对着镜子梳理头发。看了下腕上手表的时间,拉灭床头灯,离开阁楼……这是电影《阿飞正传》尾声,梁朝伟最经典的一个镜头。梁朝伟身着西装的模样也嵌入人们记忆深处,久久无法忘怀……西装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其结构源于北欧南部日耳曼民族服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元曲《冻苏秦》中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不管是暗忖,还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认这个“古今如此”的事实。但是,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或认识的程度,却是随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绝非大家都一模一样。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
都說世上没有后悔药,原本我也深信不疑。活着活着,开始怀疑。忽一天,如盲开眼:谁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当然有!其实我自己,一直都有吃后悔药,效果还很不错。  我学医毕业上班三年,改行就是我的后悔药。按照通常评估,行医绝对是三百六十行中最好的职业之一,况且我家几代行医,传承祖业也是理所当然。岂料天意难违,我酷爱方块字,打小兴趣都集中在文学上。起初我也采取过兼顾的方式,无奈行医与写作都是很耗费心血的行当,根
我在乡下散漫地呆了两年,回北京后参加一些活动,多不适应。有一个较深的印象是,遇到的一些人物多脸谱化,数年不见,苦大仇深的、悲壮莫名的、成功得意的,类型化了。人们少了自己的个性,少了一份成熟者的从容、舒展。笑嘻嘻的人们也各有自己的pose或logo,有些人像被掏空了一样,精华丧失,人拘着,抽搐了。这让我难过,这些人确实是精英啊,年轻时都是百里千里挑一的人才,现在也仍是世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但精气神
陡然间有了大把的时间。不再烟熏火燎切丝调味油煎火烹,而是安闲地,一杯咖啡几片饼干,优哉游哉对着窗外的风景,发呆。我特地把高高的吧台椅搬到窗前,这样视野更广阔些。窗前的广场上闹热非常,跳广场舞的大妈,轮滑的大孩子、小孩子、半大孩子,陪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手牵手的大情侣小情侣……外面愈是热闹愈发衬出家里的静。多好啊,多难得啊。电视、网络、手机都被我屏蔽了。古有闭门即是深山一说,而在当下则是断网即是
我们这里管晚上在大街上乘凉叫“坐夜”,“夜”字还要带上一个儿化音。坐夜,顾名思义,一定是要坐着。然而,坐上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还算不上真正的坐夜,货真价实的“坐夜”要“坐”到十一二点,暑气消下去之后。坐具,大多是马扎,也有搬出来藤质或帆布躺椅的,也有玉米皮编的蒲墩儿,也有编织袋里塞了茅草舊棉絮,有的干脆脱下两只鞋,屁股底下一塞。坐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且男性居多。地点固定。十字街口虽宽敞,但不合适,因
有一种想法由来已久,有一种念头心存多时,有一个人物,高山仰止。每每拿起笔,想深入刻画,却无从下手,只怕笨拙的笔无法诉说这高昂的灵魂,无法解脱这世俗的悲涼,无法仰望这坚挺的大山。我无力仰望,也不敢仰望,只怕自己的酸腐玷污先生的英名。曾记得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我依在老家大院里的古树旁,静谧的世界少了城市诸多的喧闹与繁华,心中升腾起的功名利禄的云烟被沉睡的乡风吹得了无痕迹。看着对面郁郁的山峰,遂想起先生的
春秋时期,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乱世。俗话道,乱世之中必有怪事。在郑国,有一位大臣叫公子宋,这公子宋可是位奇人,他有特异功能!异在哪里?每当他某天将会碰到平时难吃到的美食,他的食指就会在那天早晨莫名其妙地乱动。大家可别不信,公子宋亲口说道:一次我出使晋国,一到晋国都城食指就动了,结果我那天在国宴上吃到了石花鱼,那可是生活在黄河主要支流洮河里特有的较为名贵鱼种啊。又一次我出使楚国,在楚国一觉睡醒
旧时的关帝庙前常挂一副对联:“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联中句意甚是明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必然记得书中曾多次出现关羽与春秋相关的字句,尤其那句“关公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虽然未曾明言关羽读的可是春秋,但读者看完之后总是情不自禁地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其实,关公秉烛夜览到底读的是什么书,后世颇有争议。有人说他读的是《春秋》,有人说他读的是《左传》,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