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三章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c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好人
  
  “北窗之下不仅可看《史记》,还可看风景。野草的后面是一处平房。雨后,房上红瓦鲜明,像出窑的新品,让人忍不住隔一会儿看一眼。喜欢它们的,除了我,还有一群鸽子。鸽群下午三点钟飞来,在屋顶彩排,即艺人说的“走台”。在红瓦的背衬下,鸽子纷披而降,纷披而起,恍然如教堂的傍晚,只缺钟声……”
  虽然这段来自《红瓦鸽群》的文字从这里打住,有一种被生硬掐断的感觉,然而,我总得留下点纸,在这篇文字里说点自己的什么话。我现在换一个方式,改成简要地转述。在上面那段文字的后面,作家说,鸽子拙于行进,却不辞辛苦地在坡形的瓦上散步。白鸽散落红瓦,可惜,毕加索和列维坦都没有看到。
  我想起了乡下老家。在老家农村,与农人的住家最亲近的是燕子。多年前,我家的屋檐下来了一窝燕子,母亲和哥哥嫂子很是喜欢。农村人都相信有燕子进住是家庭丰裕和睦的象征,虽然我的家里一直并不丰裕。这一对选中我家的燕子在檐下做了一个窝,后来,孵出两只小燕。虽然老家的冬天并不算太寒冷,但在冬天来时,燕子一家还是飞走了。
  让人欣慰的是,第二年春天,两只燕子又飞回来了。它们之前的孩子,想是另立门户去了。它们飞进旧时的窝,或许还作了一些修补。这一年,它们哺育出的是三个“孩子”。燕子一家在窝里进进出出,窝下的台坎上常落得一片燕子屎。燕子屎都是稀的,“吧唧”一声落在水泥地上,一会儿便干了,粘在地上。嫂子扫地的时候,怎么扫也扫不起来,只好先用水冲,再用硬竹扫帚刷干净。农家屋檐下的燕子,没有红瓦鸽子的明丽,却也有一种过去小学课本上黑白画的美感。
  乡下就是鸟儿多。那些麻雀,不仅落在树上,落在地边,落在房上,它们还常常落在院子里,捡食鸡们吃剩下的东西,就好象它们也是被人养着一般。还有乌鸦。虽然彝族人的习俗一向认为乌鸦是不吉祥的乌,对说坏话应验的人,人们称他为乌鸦嘴,可是,并没有人干涉乌鸦在天空的自由飞翔。到了夜里,常有个头巨大的猫头鹰蹲在村中那棵大树上叫。没有猎人的村庄,一任鸟儿们自由地穿梭。
  喜鹊是受欢迎的。一只喜鹊或是几只喜鹊在房前屋后的桃树或李树上一落,再叫上那么几声,农人这一天就有了好心情。不只农人们喜欢喜鹊,住在城里的作家也喜欢。作家在他的文章里是这样说的:我愿意有一幅与喜鹊们合影的照片。在我看来,光是一个“鹊”字就比“雀”字高级,如同“雁”比“燕”辽远一样。作家还说,在克什克腾,目睹喜鹊在枝上落下,无疑属于吉兆,喜鹊的尾巴像燕尾服一样,在枝上翘了几翘,优雅。
  “美丽的喜鹊,版画的喜鹊,我们来合一个影吧!我已经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站立一排、咧着大嘴的合影。”(《雅歌六章》)
  或许是因为乡村的鸟儿太多,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我,却一直不曾注意过鸟在什么季节最胖。若让我说,我还以为是初秋呢。那个时节,地里的包谷熟了,鸟雀们几十只、上百只成群结队地前来打劫。清晨和傍晚,母亲总要派我去最大的那块包谷地里赶雀,母亲还特意为我做了一个专用“武器”,就是一只差不多一米半长的、小手臂粗的竹管,上面的部分都划开了,只留最后一节没有划开。母亲在竹管划开的根部楔一个小木片,又用布条固定住。我拿着这“武器”到了地里,双手擎着竹管的根部使劲一闪,被分开的两片竹管打在一起,发出“嗒嗒”的声音,以吓跑鸟雀。只是这些鸟雀,它们看清了我只是个孩子,不会拉弹弓,不能射土箭,就连丢个石头也丢不远,并不能奈它们何。所以,两次以后它们就把我给看扁了。之后,我再怎么打竹管,或是大声吼,它们都不再当回事,照样成群结队地前来,飞进广阔的包谷地里。
  我是后来在作家的文章里,才知道胖鸟原来在冬天。“我喜欢冬鸟的理由是它们胖。鸟儿胖了之后,憨而又拙,往泥塑玩具方向发展。比人胖好看多了。”(《幸福村中路的暖阳》)我于是想,那些一次又一次飞进我家包谷地的鸟儿,它们到了冬天,都长得胖胖的,想来或许也是可爱的。
  作家爱鸟,把鸟写在文字里。我老家村子的农人们一年一年种下包谷,虽然不太高兴,却也供给着鸟儿们粮食,供养着鸟儿们一年一年生息繁衍。
  是作家在《序》里说的,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好人。所以,作家是好人,我老家村子的农人们都是好人。
  
  草木宁静
  
  2008年11月,我去腾冲参加那年由保山市文联承办的滇西笔会。腾冲是滇西边境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当年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更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和自然风光,很值得一走。而我的腾冲之行,后来最让我怀念的则是固东银杏村。那是一个被万千银杏环绕的村庄,据介绍,这个村庄大大小小的银杏约有三万多株,共两千多亩,其中树龄最长的已有六百多年。11月,正是银杏最美丽的时候。村中有一段小巷,大约几百米长,小巷的两边是两排银杏树,枝叶如手相搭在空中。黄色美丽的银杏叶落在清洁的水泥路上,人走在这小巷里,恍然如一幅静美的油画。
  作家在《银杏》一文中引王夫之注楚辞:“剖之而香雾霏微也。”我回想我在银杏村的那个上午,似乎确曾有霏微的香气。那个时节,银杏果已经收了,村中的树下或墙边有村人卖银杏果。那天中午我们吃饭的那家农家乐的主人在饭前炒了几盘银杏果给我们吃,那银杏仁刚入口的时候有微微的苦,之后,便转换成糯而清凉的滋味。我在银杏村也买了几斤银杏果,回来后分送给朋友。有几位文友,他们向主人家要了口袋采银杏叶,说是泡了喝有好处,大体好象是说撤毒什么的。我记得有一位文友,采了蛮大一口袋。后来,是在作家的文章里,我才弄清银杏的药效在于解除老年人记忆障碍。如此看来,那几位文友采银杏叶倒早了一点。
  “植物园的夜里,周围深处似有歌声,听不清旋律和伴奏,如教友弥撒。是风穿过树叶蜡光的绿手掌吗?”(《树静夜阑》)
  有树——即便是植物园里的树——可以看,可以听风穿过树叶的绿手掌的声音,原是一种清淡的幸福。我已没有那份幸运,可以生活在万千银杏环绕的村庄,而我生活的小城漾濞,却也是山青水碧的所在。在我住家楼下的老干活动中心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冬末开一树火红的花;春天,长出满树嫩绿的叶子;长夏里浓荫匝地;秋末了,这才悄悄落下它长柄的叶子。
  “秋夜是树最美的情景,叶子俱去,干净伸展于星星的分布之中。这种美态不能为丹青状之,也不能为书法描摹。秋天的夜空本来明澈,若有月光依来,树们在静谧中极尽温婉劲节的气韵,比月下舞剑之人好看得多。”(《望树心安》)楼下院子里这棵木棉,在秋夜的月下,想必也有着丹青不能状之的美态,只是我平日夜里,未睡之时,因室内的灯光影响,不曾特别留意院子里的树。而睡了之后,却又让那月色空在枝上流淌。
  “草木不拒绝人们,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和树在一起、和草在一起,人也有了一些植物性——喜欢阳光,喜欢水,干净的水在透明的身体里流来流去,泛出淡淡的香气。”(《序:与友人书》)这里我倒有一段感慨:楼下院子里有一架紫藤,长得郁郁葱葱,一年四季地开着花。老干活动中心有一位胖胖的大约五十来岁的女子,平日里常板着面,呵斥在这院里捣蛋的调皮孩子。我有几次和朋友想去活动中心打乒乓球,她也是那样对我们板着面,我所以一直对她没什么好印象。倒是后来偶然的一次,我清晨起来上过卫生间回来,因为感到窗外的空气特别清新,便走过去站在阳台的窗前。这时候,我听到院中有“刷刷”的竹帚扫在地上的声音。很快,我看到了那个发出声音的地方,以及发出声音的人——是她,那个胖胖的女子,她正在那紫藤花下清扫落花,她手中的竹帚扫在花下的水泥地上,发出清清的“刷刷”声。我看着那个弯腰清扫落花的背影,感觉安静而清雅。
  反过来,植物和人在一起久了也是一样的,它们也有了一些人性,同样地,喜欢阳光,喜欢干净的水。我老家院墙外的路旁有一棵核桃树,大约有五岁,长得很是肥壮喜人,已经开始挂果了。这一年夏中,家里办了一次小小的客事,客事完了我们就返回了县城。直到年前,家里杀年猪,我们又回到老家。我意外地发现,院墙外路旁的那棵核桃树竟死了。我不解,今年的雨水也不少,不至于干死的呀,再说其它的树木都好好的,凭什么偏轮到它夭折?我后来问了哥哥才知道,那次家里办事的时候,大量的洗碗水沿着水沟淌到那棵核桃树下,是那些含着油垢的洗碗水,把它给浸死了。我不禁深深地惋惜这棵核桃树,想着它之前茁壮的样子,想着它若不是被油污的洗碗水浸死,以后该长成怎样的一棵大树,秋天里,挂着满树的核桃果。
  “去栽树吧。”作家这样说。“草木宁静,不像人一样走来走去。人会老,会改变模样和心灵。草木不会,它们永远在自己的家乡,永远不老,每年春天都有一个开花与发芽的青春,等着你。”
  
  倾听昆虫
  
  我常常钦佩并感动于作家对那些小小昆虫的讲述。
  “……发现地上有一毛虫柔软拱腰,黑红两色条纹。人要是披这么个大氅多么贵族。……我抬眼看他(指那个为画眉找虫子的人)找‘真虫子’,并往这边走来。心说,毛虫你快爬吧,这么显眼。那人近了,我赶紧找草棍把它挑到树丛里。养画眉人问:看着虫子没有?我说没有啊。他皱眉说:现在的虫子太奸,找半天也找不到。我说那是,傻虫子早让鸟吃了或被人踩死了。心里对这位穿黑红格裘皮大氅的虫子说,这回我救了你一命,下辈子若你为人我为虫,你也想法救我,拜托。后来想,啥呀,就这么一挑,没准闪断人家腰呢。真是。”(《虫鸟侣》)
  这真是一只幸运的虫子,因为作家这一出手相救,让它躲过了养画眉人的眼睛,从而躲过了被画眉吃掉的命运。由此,它将有可能在草丛或树下安然地终老。
  一如上面这一只毛毛虫,作家笔下的动物昆虫,常常有着如童话般的动人意韵。
  “蜜蜂丢了什么东西吗?它们匆匆忙忙,像寻找。”(《蜜蜂》)
  “我对一只空中的蝴蝶说,嗬,好大的浪呀。蝴蝶像遇到知音一样,频频扇翅。”(《蝴蝶》)
  “(雨后)蚂蚁们纷纷出来晒太阳,它们也许听到了小鸟儿的召唤。在一个伐掉的桃树的树桩上,小蚂蚁在疾走,年轮好像是跑道。”(《蚂蚁》)
  和作家一样来看雨后的蚂蚁的还有孩子(其实我感觉作家看桃树桩上的蚂蚁的时候也像一个孩子)。这孩子不仅看,而且还捉。他把捉来的蚂蚁放在两个盒子里。他是这么玩的:用水彩颜料,给一个盒子的蚂蚁涂红色,另一个盒子涂绿色。阳光照进塑料盒子(雨后的阳光想来特别地清亮),红蚂蚁亮晶晶地跑过来,绿蚂蚁亮晶晶地跑过去。作家看着这些蚂蚁(这算是一个孩子的杰作),想着如果把他们放在一起,红绿交织奔走,像团体操也像卡通表演。
  我为作家笔下的昆虫作了一个粗糙的非专业的分类:毛毛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蚁,这些昆虫都常能看见,大体属于“观赏类”。与之相比,蟋蟀则属于“欣赏类”(从欣赏音乐之概念演化而来),且绝大多数时候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才睡,被蟋蟀之音吵醒,一翻身它便缄口。睁眼睛等着,渐渐它又响起来。”(《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蟋蟀,乡里人又叫蛐蛐。以我的经验,听蛐蛐的叫声那要看是什么样的环境。小时候在村里,晚上和伙伴在村中游戏,“戏”散回家时,月光洒在村中小路。这个时候,鸟儿们早已经在梦乡里,只有蟋蟀在路边围墙或是草丛里使劲地叫:“蛐,蛐,蛐,蛐。”安静的夜晚的村中小路上,这“蛐,蛐,蛐,蛐”的叫声,同时消解着和增加着我心里的怕。我的脚步越来越快,从快走而至小跑,及至去到我家房后时,变成最后冲刺(因为到了这里,路面的坑洼我已经非常熟悉),以运动员冲向终点线的姿势冲进家里。
  而若是在白天,蛐蛐的叫声就完全地变成了另外一种意味。我在山上放牛,或是在地边割草。天气越热,蛐蛐在箐沟里越叫,我就越觉得困乏,直想在树下睡一觉。那蛐蛐一声接一声,催人入眠。
  “蟋蟀别名促织。”这我知道。但作家在文中讲蟋蟀是雄的才叫,雌蟋蟀不言声,这我之前却不知道。作家说,雄蟋蟀的声息,主题明确,孜孜求偶。
  作家在文中还说到了蝉,“人说蝉为人的冤气所化”。刚刚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那上面说,蝉也是雄的才叫,不过那上面没说蝉的鸣叫是不是完全为了求偶。夏天的蝉鸣最盛。好像记得曾看过一个童话故事,那里面说炎夏里满林的蝉鸣声是在说:“热死了,热死了……”
  相比较而言,“观赏”需要眼睛,“欣赏”需要耳朵,然而说到底,二者的根却都在于心灵。作家说,好的心灵澄澈,像水;又柔韧,像树的枝条;有花一样的香味,哪怕是一点点的香。心灵有看得很远的视力,好的听力、辨察力。
  来倾听昆虫吧,来倾听自然吧,用我们的心灵。因为,“倾听它们,就是倾听我们内心的警醒、盼望和永恒的执著的生命追求。”
  责任编辑 张乃光
其他文献
到滇西大理永平出差,很高兴认识当地作家叶华荫,自此后,我又多了个文朋诗友。华荫命运多舛、经历坎坷:3岁失母,已是可怜。此后竟成弃儿,幸被一户朴实好心人收留。16岁辍学,17岁当空军开车,退役做了警察,这本应当算是不错的人生开始了。可造化弄人,热爱写作的他居然选择了下海:开杂货铺,开车跑运输,当编辑记者,到南方城市打工当过保安、捡过破烂……下海不仅没捞到一桶金,重返家乡时,这个38岁的男人除了多年写
期刊
一  百里水面海样宽,  苍峰作屏彩画廊。  轻帆春风踏细浪,  白云丽日拥晴岚。    二  忠魂凭吊苍山雪①,  望夫遥寄洱海月②。  武侯携来下关风③,  轻拂珠花永不谢。    三  云南之名得彩云④,  要识彩云洱海行。  珠贝飞进天幕里,  七彩祥光耀启明。    四  靓女行吟情湖旁⑤,  高桥白鸭凝神望,  夕阳映照黄叶落,  诗境诗人两相看。    五  我爱秋湖浩荡荡,  空灵
期刊
祖先们开始在那条路上行走的年代,比很久还久;那条路连接的起点和通向的地方,比远方更远。  ——题记  今夜,窗外清风习习  犬吠声声  银江河畔,两三点灯火  博南山前,七八声蛙鸣  在一尊来自长安的铜炉里  一支菩提香  被一根划破夜色的火柴点燃  顿时青烟缭绕,暗香盈屋  一位落满风尘的才子  沉寂在杯底,端坐在云端    亿万年山河,数千年古道  我古梅树一般圣洁的遗骸  我木莲花一般闪光的
期刊
1981年,在维修大理弘圣寺塔中,从塔刹中心柱中出土了60件塔模,此次出土的塔模数量较多,最为系统,质地有金、银、铜、木或铜质鎏金。形制有覆钵式、亭阁式和密檐式,其中以七级密檐式鎏金铜质塔模最大且最有特色。这件塔模现收藏在大理州博物馆,经专家鉴定,为大理国时期,属国家一级文物。  塔模,顾名思义,即塔的模型,用金、银、铜、木等质地材料制成塔的式样。塔是佛教的建筑物之一,据佛典的解释,塔最早起源于印
期刊
胡廷武,出生于滇南的一个小镇。在他的作品里,他把这个小镇称为白马镇,而这个地点实际上是马关县城。他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直到进入青年,同时在那里萌发了他的梦想、幸福和苦难。这个人崇尚澹泊知足的生活哲学,以为人生的幸福存在于简单朴素的场景之中。好朋友不分老幼,受惠于人知道感恩,种瓜得豆能淡然处之。他有两句诗说:“果蔬新雅好,酒肉旧狂风。”这说明他过去喜欢与朋友一起喝酒,并不时豪饮,现在正有意培
期刊
城外3公里处有座灵应山,山上有两座古寺,依山而建,被一道山涧隔开又彼此成为一体,因为山里的清新空气,因为山里的满眼翠色,因为山里的鸟鸣虫走,因为山里的悠远宁静,太多的理由,让那座青山,那群古寺,成了我闲时最爱去的地方。中秋前一天的清晨,和家人一道前往。南方的四季不是那么界限分明,虽已时至中秋,满山却还是一片苍翠,只是间或有些泛黄的树叶随风飘落,悠悠地洒在碎石铺就的小径上。温暖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
期刊
当踏上大理这片古朴清净的土地,感受着风、花、雪、月的美好景致,侯歌终于寻找到了心灵的皈依;仰望天空,摊开双手,漫天是醉人的花香,游走的空气和白云,侯歌知道,自己将是落在大理山水中的一粒微尘。  个人档案:  侯 歌:姓侯,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真名就叫侯歌,祖籍四川南充苍溪。前半辈子追逐名利,搏击人生,在大学教过书、做过报社记者、电视制片人、创建过企业、当过企业领导人;后半辈子,希望淡泊名利,清
期刊
茈碧湖的秋天,平静而清纯,一见之下,让人不能不喜欢。  秋天的茈碧湖,蓝蓝的、清清的、静静的,好像清纯的、羞涩的美少女,羞羞答答。我又一次去了茈碧湖,再一次感受到茈碧湖的平静、清纯之美。  诗云:“灵峰树绕云千壁,茈谷花深雪满湖。谁道洱海千胜景,源头此处更澄清。”得益于“洱源净,洱海清”这一洱海保护理念的缘故,洱海之源茈碧湖才显得这样的平静、干净和美丽,如同对青春美少女一样的呵护,秋天的茈碧湖才水
期刊
斜阳峰前    笔立的翠屏 绿色的碑  站了很多年  它是如此地逼近我  镌刻着大理的兴衰  峰下是庙宇  村庄 城楼 店铺 西洱河  次第而下    唐朝时  李宓挥兵十万攻南诏  在这里 血染征袍  斜阳峰下 溪流旁 庙宇轩昂  供奉着他的神位  香火鼎盛 本境福主  本地人叫“将军洞”    往下便是挑檐的城楼  龙尾关 俯瞰西洱河  石头街道 豆糠坡 步履蹒跚  滇西重镇的发祥地  如今依
期刊
快到晌午的时候,老海站在院子门口儿,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声悠长的牛哞。牛的吼叫反倒衬托了村庄的宁静,老海觉得没啥搞场,就仰着脸儿去看村庄北边的北横山。此时的阳光清亮得有些发蓝,北横山被这样的阳光照着,看上去要比平时更加地清晰。老海感到那北横山似乎是被放大了,满眼的褐红紧挨着村庄立在那里,像是用幻灯打在舞台天幕上的布景。  老海的样子很悠闲,两只膀子抱在胸前,一直就那么仰着脸儿看山。站了一会儿他感到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