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fylu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一项技艺,可以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可以引领人们走进艺术的殿堂。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可以将文本中的人、事、情、味,生动地表达出来,也能使文本中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再现出来。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要充分体现“朗读”作为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要用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用“朗读”将文本的美感,节律的乐感,学生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过分强调朗读,窄化阅读教学
  
  新课程推行以来,教育教学的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仅以语文教学为例:由原先的注重分析、注重讲解,转变为注重学生自身的语言积累,注重学生的感悟。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于是,“读中感悟”便成了阅读教学中最经典的行为,也成了新课程改革后最具代表性的时尚语言。在这种教育教学价值取向的熏陶下,部分教师将“读中感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用“读”替代一切教学手段与行为。
  一位教师在进行《船长》一课教学时,他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末尾处描写船长哈尔威的语句:“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并让学生回答:从这些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我读出了船长的在面对死亡时的镇定与从容。于是教师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回答能说明学生读懂了这段文字吗?这种镇定与从容是哈尔威与“诺曼底”生死相随的崇高职业精神的有力体现,学生能通过朗读感悟出来吗?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把玩文字,去感悟文本内容,这是一个正确的教学思路,然而朗读不能等同于阅读教学,更不能替代教学中其他的有效方法。从某种层面上讲,朗读只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手段,是在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拓展对文本的理解,它不能,也不允许代替阅读教学中的其他语文实践。过分或片面强调朗读的感悟功能将会带来阅读教学的窄化和阅读教学浅显化,最终不仅达不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难以与文章之间形成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
  
  二、注重朗读次数,淡化情感渗透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是语言与情感的融合,只有在某种情感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打动人的心灵,只有发自内心的声音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然而现实中仍有部分教师企图通过机械重复朗读的次数来提高读的质量,如集体读、领读、分角色读文、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形式多样的读法无可厚非,但如果缺少情感的支撑和渗透,最终就只会留下“形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常做这样的提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或情感来读这句话?学生就随着教师意愿,说这段语句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或什么样的语气读,于是“用高兴的心情读、用自豪的语气读、用伤心的感情读、用忧伤的语气读……”便成了我们课堂教学中重复的话语了。
  《船长》中描写哈尔威随着轮船沉入大海的语句,教师让学生用尊敬的语气读。下课后我试图让学生说说用尊敬的语气读该怎么读,学生大多不知所措。教师们让学生用什么感情、语气来读,无非想让学生通过“读”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只要学生与文章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就不用告诉他用什么感情、什么语气去读,他们也能有感情地朗读。
  
  三、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朗读
  
  1.寻找情感的字眼,进行有效引读。教材中大部分文本是情感的产物,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情丝,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了文章的“情愫”,就要紧紧地围绕这“情愫”来引读,在引读中感悟作者思想。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以蝉儿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统领全文。抓住了“神奇有趣”“奇特动人”也就等于抓住了这篇课文的字眼,也就进入了作者的情感深处,也就可以与作者一道去体验探寻自然的快乐。师:“同学们,我们可以用哪两个词来形容蝉儿脱壳的情形?”生:“神奇有趣、奇特动人。(板书)”师:“说说你的理由。”生读:“‘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从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蝉儿脱壳的是一件神奇有趣的事。”师:“你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但老师从你的读书声中听不出你所说的‘神奇有趣’,还要试一下吗?”生继续读了一遍,稍有一点神奇有趣的味儿。师:“还有哪位同学试试?”生读。师:“老师提示一下,‘偷偷’是什么意思?”生:“不想让别人知道,悄悄地……”师:“此时此刻夜幕降临,树上的鸟儿、地里的虫儿都已入睡了,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不要惊醒它们呀,所以我们读得轻些、柔些。”师:“现在哪个同学试试。”生读。师:“你读得很轻、很柔,把蝉儿偷偷脱壳的情形给完全表现出来了。然而当蝉儿换上华丽的新装,心情会怎样?就好比你的爸妈给你买了一身新衣服,你的心情会怎样?”生:“激动、高兴。”师:“哪位同学再读读?”生读。师:“经过你这么一读,蝉儿脱壳时的神奇有趣的味儿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2.把握情感脉搏,激发学生畅读。进行有效的朗读,首先要进人文本,找寻文本抒发的情感与学生情感需求的交汇点,并力图将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教学,要基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生命线,引导学生“读中明理、读中生情”。师:“同学们,想要读好这个课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谁来读一读?”大家跃跃欲试。师:“现在老师就请几位同学来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师:“从几位同学精彩的朗读中,老师相信大家肯定会有许多想法。请大家说说心中的看法。”生:“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9个字中,我能感受到肖邦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我在读的时候,心中好像有一股热流在涌动。”生:“我好像感受到肖邦有着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师:“说下去。”生:“肖邦活着的时候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死后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师:“你再把这课题读一遍。”师:“是啊,你说出了肖邦的心声:‘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投影出示)师:“请你把这句好好地读一下。”生读。师:“读了这句话,你们想说些什么呢?”生:“肖邦真伟大,弥留之际仍不忘自己的祖国,他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由此让我想到了陆游的《示儿》一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们至死不忘祖国。”掌声响起!生:“肖邦既然这样地爱国,可他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心爱的祖国呢?他为什么不与祖国共存亡?肖邦离开自己的祖国18年,难道我们只凭他弥留之际说的一句话就能断定他爱国吗?”学生们为此议论起来……
  “文章知冷暖,字字有温度。”在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进入文本,触摸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体悟作者强烈的或难以言传的心境,在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中提高朗读水准,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高校后勤工作的属性,要求从事其工作的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胜任肩负的重任.根据干部基本素质要求,结合高校后勤工作特点,谈谈高校后勤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rn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父爱如山一般沉稳,给人安全感。一次,我与朋友聊天,不知不觉就谈到了父亲。他滔滔不绝地对我说着他的父亲如何好,如何爱他。我的神情不禁有些黯然,因为我与父亲的接触很少。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阅读悟出来的。因此,阅读教
在我国航空运输行业不断发展下,民用飞机在高原机场过夜日益常态化,随之出现的高原发动机冷启动失效问题越来越频繁,导致航班延误情况严重,维修成本增加.本文采用故障树分析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讨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设计模式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其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54-04    一、引言    当代教育面临着社会信息化大潮的挑战。随着全社会
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取得的不断的进步是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的快速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目前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来看电气自动化的发
四月,正是春季,阳光正好,鸟儿在树上啼叫。我下楼去找伙伴玩,却遇见了我的邻居——正上初二的宋雨曼姐姐。见了我,她邀请我去她家坐坐。在她家一个凉爽的房间里,她为我讲述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