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程改革正深入推进,新的政治课堂教学形式异彩纷呈,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等老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之一是:教师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即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功能。表面看来,课堂搞活了,学生兴趣提升了,课堂十分热闹和富有观赏性。然而,在这些热闹浮华的背后,却暴露出课堂教学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一、教师忽视自身导学功能的突出表现。
(一)情境创设有趣味性,但没有内涵。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恰当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供学习的动力。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忽视了情境为内容服务这一核心目标,情境创设失去了可供发掘的内涵,即有“趣味”无“意味”,偏离教学主航道。
(二)“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规律、理解生成新知、提升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及时启发、点拨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教师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科学的教学设计,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教师不过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抑或是欣赏者,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课堂形似自主学习,实则放任自流。
(三)课堂合作缺乏深度。
一些贴上新课改标签的公开课、示范课,听课者时时能感受到学生互动合作的氛围,却看不到教师适时的调控;处处呈现出学生热烈讨论质疑的景象,却听不到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活动流于形式,课堂一片虚假的繁荣。常见的招式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立即分组讨论,前排学生齐唰唰回头面对后排学生,教室里一片嗡嗡之声,每个人都在张嘴,可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一些学生趁机说闲话……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然后是所谓的小组发言,宣布讨论结果。这样的合作和讨论是应付式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真正的交流欲望,更不可能产生深层次的有价值的思维碰撞。课堂有“温度”无“深度”,有气氛无实效。
二、教师忽视自身导学功能的主要原因。
从片面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以教师教代替学生学,到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学代替教师教。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对新课程的误读,新课程要求教师少讲,提倡课堂“互动、合作、讨论、探究、体验”。一些教师于是不敢讲,少讲变不讲,于是一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互动、合作、讨论、探究、体验”。一些听课者在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时,关注的不是教学三维目标是否真正实现,而是看学生活动的多少、气氛热烈与否,偏离了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教师不良暗示。一堂课如果没有教师巧妙的点拨和必要的讲授,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素质和学习能力都难以形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从何谈起!
三、发挥教师导学作用的几点对策。
(一)情境创设重内容。
情境的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情感性固然能创设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氛围,但这些情境如果忽视主题内容,没有留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去体验、感悟、回味,不但不能解决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会滋长浮夸心理,误导学生的价值判断。因而情境创设要切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做到“情理交融”、“理寓境中”。学生使用时易找准切入点,能通过情境探究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过程管理讲科学。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切实履行导学职责,实施科学的方法指导和过程管理,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从而学有所获。本人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教师不仅要在新课导入环节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持续性。因此须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防止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激情过后,陷入低迷状态,以保证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在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深度参与中实现高效率。
2.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民主不等于一味迁就,自主也不等于“放羊”,更不等于放纵。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应对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提出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并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探索。
3.针对学生的能力缺陷提供方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困境,教师需要科学分析学生的能力现状,筛选出程度最深、最具普遍性的能力缺陷,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给学生破解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能力缺陷在问题探究中得到补偿、得到强化。
(三)课堂合作强实效。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给提供学生充分的活动体验机会,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也就成为必然。但不能单纯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引导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形式主义的课堂活动。
1.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
开展合作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作为合作内容。
⑴围绕教学关键点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关键点通常表现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学生思维易出现的误区。围绕教学关键点组织讨论探究,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⑵联系社会热点开展课堂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对有关国内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探究,既能满足青年学生对现实的关切,又能帮助他们形成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2.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
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探究的契机,直接关系到讨论探究的质量。
⑴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及认知水平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不能简单的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探究。
⑵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合作。
由于已有知识结构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缺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经常和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鼓励学生暴露学习上的缺陷,并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有价值的错误,引导学生去讨论探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⑶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开展课堂合作。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契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探究中解决问题。
3.选择恰当的合作形式。
合作學习的形式丰富多样,如讨论、竞赛、表演等不一而足。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如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尤其是有争议的问题,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讨论,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为了更大地增强同学间的合作兴趣,可采取以小组间竞赛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法等,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斗志,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在快乐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师忽视自身导学功能的突出表现。
(一)情境创设有趣味性,但没有内涵。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恰当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供学习的动力。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忽视了情境为内容服务这一核心目标,情境创设失去了可供发掘的内涵,即有“趣味”无“意味”,偏离教学主航道。
(二)“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规律、理解生成新知、提升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及时启发、点拨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教师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科学的教学设计,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教师不过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抑或是欣赏者,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课堂形似自主学习,实则放任自流。
(三)课堂合作缺乏深度。
一些贴上新课改标签的公开课、示范课,听课者时时能感受到学生互动合作的氛围,却看不到教师适时的调控;处处呈现出学生热烈讨论质疑的景象,却听不到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活动流于形式,课堂一片虚假的繁荣。常见的招式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立即分组讨论,前排学生齐唰唰回头面对后排学生,教室里一片嗡嗡之声,每个人都在张嘴,可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一些学生趁机说闲话……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然后是所谓的小组发言,宣布讨论结果。这样的合作和讨论是应付式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真正的交流欲望,更不可能产生深层次的有价值的思维碰撞。课堂有“温度”无“深度”,有气氛无实效。
二、教师忽视自身导学功能的主要原因。
从片面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以教师教代替学生学,到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学代替教师教。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对新课程的误读,新课程要求教师少讲,提倡课堂“互动、合作、讨论、探究、体验”。一些教师于是不敢讲,少讲变不讲,于是一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互动、合作、讨论、探究、体验”。一些听课者在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时,关注的不是教学三维目标是否真正实现,而是看学生活动的多少、气氛热烈与否,偏离了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教师不良暗示。一堂课如果没有教师巧妙的点拨和必要的讲授,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素质和学习能力都难以形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从何谈起!
三、发挥教师导学作用的几点对策。
(一)情境创设重内容。
情境的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情感性固然能创设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氛围,但这些情境如果忽视主题内容,没有留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去体验、感悟、回味,不但不能解决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会滋长浮夸心理,误导学生的价值判断。因而情境创设要切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做到“情理交融”、“理寓境中”。学生使用时易找准切入点,能通过情境探究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过程管理讲科学。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切实履行导学职责,实施科学的方法指导和过程管理,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从而学有所获。本人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教师不仅要在新课导入环节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持续性。因此须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防止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激情过后,陷入低迷状态,以保证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在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深度参与中实现高效率。
2.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民主不等于一味迁就,自主也不等于“放羊”,更不等于放纵。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应对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提出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并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探索。
3.针对学生的能力缺陷提供方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困境,教师需要科学分析学生的能力现状,筛选出程度最深、最具普遍性的能力缺陷,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给学生破解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能力缺陷在问题探究中得到补偿、得到强化。
(三)课堂合作强实效。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给提供学生充分的活动体验机会,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也就成为必然。但不能单纯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引导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形式主义的课堂活动。
1.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
开展合作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作为合作内容。
⑴围绕教学关键点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关键点通常表现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学生思维易出现的误区。围绕教学关键点组织讨论探究,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⑵联系社会热点开展课堂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对有关国内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探究,既能满足青年学生对现实的关切,又能帮助他们形成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2.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
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探究的契机,直接关系到讨论探究的质量。
⑴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及认知水平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不能简单的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探究。
⑵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合作。
由于已有知识结构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缺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经常和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鼓励学生暴露学习上的缺陷,并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有价值的错误,引导学生去讨论探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⑶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开展课堂合作。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契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探究中解决问题。
3.选择恰当的合作形式。
合作學习的形式丰富多样,如讨论、竞赛、表演等不一而足。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如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尤其是有争议的问题,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讨论,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为了更大地增强同学间的合作兴趣,可采取以小组间竞赛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法等,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斗志,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在快乐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