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校学生二甲的语调偏误简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w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对普通话语音的研究多停留在声、韵、调与各方言的对比上,而对方言区内的人们所说普通话的语调偏误的细化研究还较少,对方言区内某特定人群的普通话语调偏误分析及引起偏误的原因的研究则更少。所谓“普通话语调”,指的语流中除声、韵外,能表现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格式及节奏、停延、音变等内容的语音构成要素。尽管这些内容均是“游离于声、韵之外”,但在语流中一旦与声、韵组合,便形成了普通话特有的一种“味儿”。我们认为,这种“味儿”,对应试者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是至关重要的,是在测试中衡量应试者所说普通话为地道普通话还是地方普通话的重要尺度。
  基于此种考虑,本文将以PSC中的录音材料为平台,以PSC成绩为二级甲等的、且母语为赣语的200名江西籍高校学生为考察对象,从声调、轻重格式、儿化韵、语流中的节奏这四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偏误分布,进而探讨引起偏误的地域因素与社会因素。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PSC中的语调偏误分析
  
  受方言特征影响,各省的PSC试卷的测查内容及形式是不一的。江西省的PSC试卷共有四种题型。从测试情况来看,四道题中均有语调偏误,但各有侧重。
  
  1.声调偏误
  声调是语调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声音的长短、变化和声音的高低三个方面。其中,声音的长短指完成某个调值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上声最长,其次是阳平、阴平和去声。而声调的高低指每个音节所应达到的声音的高度,即调值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是用五度制声调表示法来标识,其中,阴平为55,是高平调,要求高而平,不能过低或有波折;阳平为35,是升调,要求起点居中,渐升至最高点;上声为214,是降升调,要求先降后升,起点较阳平略低,降至最低后渐升至4的位置,略低于阳平调的尾音;去声为51,是降调,要求由最高点降至最低点。值得注意的是声音的长短和声音的高低及变化是相互依存的,在具体的语流中,它们会随具体语境和表达需要有改变,但在单音节字词中,需力求声调的圆润与饱满。
  声调偏误主要存在于PSC中读单音节字词和读多音节词语。从所抽查的样本来看,读100个单音节字词时,声调偏误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第一,音长不足,包括个别声调的音长不足、四声均不足;第二,音高不到位,包括个别声调的音高不到位、四声中的最高音音高偏低,最低音音高又偏高,以致声音起伏变化较小及不地道的音高变化;第三,音长不足且音高不到位。各种偏误分布的情况见下表。另,读多音节词语与单音节不同之处在于,开头音节出现的声调偏误极少,主要出现在末尾的音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应试者将这些单个的词语等同于具体语流中的词语了。
    表一:
  


    表二:
  


  
  对两表中的数据需作两点说明:首先,在PSC试卷中,四声在100个单音节中的分布是均匀的;其次,数据均来自读单音节字词。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声调偏误在二甲的江西籍学生中还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对上声字音高的把握和对去声字音长的把握,如将“窜”“嫁”“炕”等同于语流中去声字的音长,将“女”“怎”“染”等上声字的214读成212或211调,再如将“来”“则”“哲”等阳平字、“八”“春”等阴平字及“郡”“仄”等去声字读得短促,类似方言中的入声调。
  
  2.轻重格式偏误
  在多音节词语中,词语的轻重格式表现为一种基本不变的定式。以双音节为例,轻重格式大致有中重式、重中式、重轻式(轻声音节)三种形式,以中重式居多。当然,在具体语流中,这种格式会因情感、情境、以及词类的不同而有变化,如“学习”、“研究”等兼类词,当被视作是名词性的词语时,宜处理成中重式,当被视作是动词性的词语时,则宜处理为重中式了。
  轻重格式的偏误在PSC中主要出现在后三题中。从读多音节词语的情况来看,偏误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轻声误读,包括将非轻声词误读成轻声式和将轻声词误读成非轻声式两种情况;(二)将中重式误读为重中式;
  (三)将重中式误读为中重式。具体偏误分布见下表。
  


  表三显示偏误最高的是重中式,轻声式的偏误最低,这似乎有些出乎我们的意外。其实不然。尽管轻声的概念在赣人的语言里很弱,但我们的调查对象是普通话整体面貌为二甲的人群,他们对轻声词的把握要较一般人强,因此这一类偏误率反而最低了。另外,如前所述,在汉语双音节中占主体的轻重格式是中重式,约占56%,这无疑会给应试人带来一定的习惯性或定势格式,从而将重中式处理成了中重式。
  
  3.儿化韵偏误
  在普通话中任何音节均可被儿化,它是附在末尾音节上的一个卷舌动作。在PSC中,儿化韵出现在后三题中,偏误主要表现为舌位太低,卷舌度不足。二甲语音面貌的同学对此项测试内容的掌握情况较好,以读多音节为例,偏误次数约为30次,偏误率约为5%。
  
  4.节奏偏误
  节奏指的是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间的一种连贯与停顿,能使人产生听感上的自然之美和流畅之美。在PSC的第二、三题中,偏误主要有:
  字顿或词化。如将作品11号中的“没有什么比目睹它开始呼吸更激动人心的了”读成“没有——什么——,比目睹它……”,作品13号中的“计划将树下面的成千上万吨山石全部掏空取走”中的“成千上万吨山石”读成“成千上万——吨——山石”或“成千——上——万——吨山石”,作品15号中的“我们已经预计斗不过畜牲了”读成“我们——已经——预计……”。
  在不该停顿或停顿不当处停顿。如将作品1号中的“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读成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下”,作品18号中的“天下起了倾盆大雨”读成了“天下——起了倾盆大雨”
  回读。这是由通常的语言习惯所致。我们会自觉地边说边听,听自己所说出的话,语音是否正确,是否标准等等,一旦发现说错了便会立刻改正,有时是一、二个字,有时是三至五字不等。回读造成了节奏上的不流畅。
  以上所述的三种节奏偏误不仅仅体现在朗读作品中,在读单音节字词和读多音节词语时,主要是速度不均,有的节奏稍快以至音长不足。在命题说话时亦存在,主要是字顿或词化,由于准备不充分而节奏上过慢。当然,节奏偏误在二甲面貌的学生中并不多见,偏误率约为2%。
  
  二、语调偏误的原因
  
  笔者注意到南昌大学普通话测试站于2005年12月对683名学生所进行的PSC的测试成绩中,介于87至92之间的即语音面貌为二甲的学生约占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40%,江西籍学生的比重约为27%。此外,在这些学生中,二甲的分布还因性别、专业而有别,其中,男女的比重约为0.4∶1,理工科与文科的比重约为0.14∶1。数据对比是悬殊的,我们认为引起语调偏误的原因除却应试人的个别原因,还有更深层的且体现了这一群体共性的因素,即地域因素和社会因素。
  赣语区的次方言语调较复杂,与普通话在语调上有着太多的差异,如无儿化韵,轻声词的概念较北方方言弱,并且,许多次方言存在入声调,同为阴平、阳平、上声的,但调值与普通话的四声调值不同。这些因素自然会影响他们普通话的语音面貌,并使之带上一定程度的地域色彩。这方面的论文或论著已有许多,本文不予赘述。
  社会因素包括他们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年龄、身份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语言意识等。
  首先,他们都会使用双言。在上大学前,他们在各次方言区生活了十余年,尽管他们中约84%的人从小就学说普通话,但方言的实用性远高于普通话,如家庭生活、公共场所、朋友交际等等,而普通话多限于学习场合。上大学后,虽仍在赣语区,但方言的实用性退居其次了,大多限于在与老乡见面、与家人团聚,或其它一些隐语交际场合,而在“天下语”共此时此地的大学校园里,出于礼貌与方便考虑,普通话的实用性得到了突显。笔者曾就此对他们中的100位作过一次关于普通话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表四中所列是调查过程中的3项内容。
  


  表四:江西高校学生使用普通话情况调查表(限二甲的且母方言为赣语的学生填写)
  语言共处时的相互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有些要经过长期才能见效,而语调在短期内是可以见效的,这取决于其中一种语言的强势地位和操弱势语言的人群的语言取向和态度。由于大学是个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普通话在语言选择上具有不容置疑的强势地位,我们的这群调查对象大多在20岁左右,语调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在与周围的同学或老师接触过程中,尤其是与北方方言区的同学接触中,超过96%的同学认为周围人的语调对自己是有影响的,其中近14%的人认为影响很大,51%的人认为影响较大。
  他们身为大学生的这一特殊性,加之所学专业、或考虑到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如教师,主持人等对普通话的特殊要求,这些都使他们在改进和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上比同一方言区的其他人群更强。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参加测试的人群中文科生居多,理工科类的学生偏少,在获得二甲的学生中,也以文科生为主,这些都可以看出专业对他们的普通话面貌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文科类,如中文、新闻、法学、外语等,重语言表达,而理工科,如生命科学、环境工程、计算机、数学、化学等,更重思维缜密。这便在主观上造成了各人对普通话的认识及态度的不同。如在PSC中,单音节部分音长不足,节奏过快,停连不当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偏误,在理工科类的学生身上出现的次数更多些。
  总之,语调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与声、韵是组合在一起的,而语调偏误也不能等同于错误。影响语调偏误的因素有很多,除应试者在测试时的紧张或主观意识不强,或对测试内容的误会,如上文提及的将单个字词视同于具体语流中的字词等等个别原因外,应试人所处的特殊的地域环境及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及意识是两大重要的群体因素,其中,地域因素是第一位的、基本的,社会因素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语调偏误是可以避免的或减少的,这有赖于应试人对它的重视与平时正确的练习和积累。
  
  参考文献:
  [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2]漆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9).
  [3]吴洁敏.新编普通话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
  [4]高廉平.“方言语调”及判定[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5).
  5.太扎姆.高校普通话朗读测试失误简析.2003,(11).
  
  (刘 静徐苾滢,南昌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入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凡经过长期美育熏陶的人,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这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一经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对人的精神生活发生影响,甚至对人的一生都起作用。  科技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各方面贯串着审美追求,而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也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更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它与美育有着直接
期刊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学术研讨会”2006年3月31日到4月1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几十位语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语言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文字学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中国辞书学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等9个全国性学术机构和团体联合举办。3月31日上午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常委会议厅举行开幕式。从下午开始,研讨会转移
期刊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反对主流的生成语言学的过程中发展起来。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因此其结构和功能也应被看作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人的语言能力应看作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认知语言学被定义为“一个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  据此,
期刊
[摘要]唐诗宋词具有的美妙音调与作品中的巧妙的平仄配置有关。讲平仄,就是指让平声字与仄声字有适当的搭配,以便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如果用普通话的字调去判定唐诗宋词的平仄,我们发现其与作品的固有平仄偏离颇大,但如果我们用粤方言去定平仄却与作品的固有平仄往往是相吻合的。在这里,试论能否借助粤方言来判定唐诗宋词的平仄。  [关键词]普通话 粤方言 唐诗宋词 平仄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后世文人
期刊
诗仙李白,一生豪放飘逸,洒脱不羁,他的诗作更是想象奇伟,境界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的诗中,诗人的奇思妙想往往借助夸张手法展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李白诗中的夸张,绚丽多彩,酣畅恣肆,笔力雄健,水到渠成,实非人力所能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诗仙不同诗作中的夸张:    一、写山写水    李白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
期刊
汉译佛经里的“当”常常可以用来表示将来时。例如:  1.太子灯光,念计无常,传国授弟,即时出家……游行世界,开化群生,当还提和卫国,度脱种姓及国臣民。(修行本起经,3/461b1)  2.但见六波罗蜜种种解脱,但见当作佛,但见余佛国,但见了了佛尊法无有与等者。(中本起经,8/435b)  3.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天中天,皆为人中尊,悉于其中作佛。(道行般若经,8/431c)  4.若有当来比丘,当以是
期刊
任学良先生的《汉语造词法》提出了“修辞学造词法”并举出比喻借代式等8式,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疏漏之处,特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关于命名、定义    《汉语造词法》提出“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就叫做修辞学造词法。”  我们认为“修辞学造词法”命名及定义均欠妥。修辞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造词法是语言学的另一个分支语法学中的一个概念。将“修辞学”冠于“造词法”不但会产生
期刊
“连动式”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李荣先生编译的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原名《国语入门》,出版于1948年)一书中,原文是“动词结构的连用式”[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之后,尽管它的范围有大小之争,“连动句/式”这个名称还是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80年代后,随着句型句式研究的深入,连动句/式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对连动句的性质、存废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讨论。    1.连动句的性质  
期刊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与第四十五回分别三次出现“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想什么吃,只管告诉我,我有本事叫凤丫头弄来了咱们吃。”“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红楼梦》的语言表达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我考察了同一时期的《恨海》《聊斋志异》以及现代的京味作家作品《四世同堂》《皇城根》,均未发现同类句式。这一小句“你想什么吃?”其表意指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问
期刊
我国古典历史散文《战国策》,是一本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该书有极浓厚的纵横家色彩,里面的谋臣策士长于论辩善于说理,在他们的如簧巧舌面前诸侯的征战甚至于天下分合尽在三言两语、摇唇鼓舌之间,白可成黑,方会变圆,死亦复生。他们的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极具感染力,是语言艺术的巅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我看来,这些擅长语言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