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道德:毁灭与重建

来源 :中国经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一份商业道德摆在我们面前,而现在的我们似乎没有珍惜。当失去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市场的时候,才感到某种程度的追悔莫及。
  
  商业道德在这几年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倒不是说商业道德本身具有什么新闻价值,而是失去商业道德总是具有新闻价值。
  最近的一次成为热门话题,自然是众所周知的毒奶粉事件。在这个事件里,中国乳品行业几乎全军覆没。乳品行业虽然遭此打击,但由于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具有某种无可替代的本地性,所以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够恢复元气,但商业道德还是有一次被提到了桌面上进行了讨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伤害是很大的。在上世纪初期,中国生产的茶叶曾经占据了世界市场的90%之多。由于某些茶叶商人贪图暴利,利用硫磺熏制加工某种茶叶被发觉,在短时间内,中国茶叶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不足20%。本来印度、越南的茶叶一直被中国茶叶所压制,至此完全成为了中国茶叶的替代品。从此之后,中国茶叶再没有能够重新占领那么大的市场份额。
  上世纪初期已经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开端,瞬息间丧失的市场正好说明了商业道德是如何的重要。但商业道德是如何建立与如何产生约束力的?中国商人的商业道德为何得不到信任?商业道德是如何失去的?这些都值得探究。
  
  曾经有过一份商业道德摆在我们面前
  
  其实说起来商业道德在中国本土的文化中是从来不缺乏的。读过梁实秋散文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在餐馆吃饭是不用现付的,只要不是过境的旅客,尤其是大主顾都是年底再结帐。北京城当年年底各个商家上门请结账的伙计,手提小灯笼、身背褡裢的景象,是京城的一景。
  我们可以把这种“零吃整算”看作是一种商业的合约,甚至可以当作是一种信用体系。这种双方都认可的方式,盛行于很多的文明中。说到底,这是一个流动性比较低、社会稳定程度高农业社会中,比较合适的交易方式。流动性低,现金的流转率就低,而信用本身就是一种替代现金的方式。
  而且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的范本,其道德约束与面子的约束,在这种双方的信用价值估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问题是这种商业道德的基础碰到没有面子约束与超出熟人社会的范畴以后,马上就受到了挑战。茶叶事件就是这种挑战之一。
  即使在这种状态下,中国商人大部分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商业道德。这就要说到另外一个约束商业道德的条件: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观念。中国传统道德上,对于商业虽然有轻视的倾向,但“不欺”作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还是对于商业活动有很大的影响。《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回忆当年民国时期的老上海时,曾经说到当时的商铺与钱庄的经营模式,那种信用体系与商业氛围,以及商业上的道德观念,甚至在现代商业中也堪称楷模。
  说起来,确实曾经有一份商业道德摆在我们面前,而现在的我们似乎没有珍惜。当失去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市场的时候,才感到某种程度的追悔莫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迎风一刀斩
  
  1949年以后,在前30年里我们得到了很多东西,也失去了很多东西。得到什么暂且不谈,失去的东西最重要的有两个: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自由市场的观念。
  当时,国力疲弱而百废待兴,对于一定程度的国家对于商业的主导以及国有化政策来说,应该不能算是坏事。不过,由于政治的需要而解构了传统道德体系,希望以一种新的面貌来重建一种社会道德标准的努力,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而同样出于政治需要、在经济恢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被证明完全是一种错误。商业本身成为了一种国家行政的另类模式,商业道德被替换成为政府负责背书的流通模式,整体商业结构其实是不复存在了。
  当30年之后觉得这么不行、需要回到市场化的时候,猛然发现事情完全不是这样了。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我们常说30年是一世,这30年的计划经济以后,整整一世的人没有了,商业精神没有继承下来。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如果中间隔了一代人之久,很多东西就会失传。另外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所实行的是价格双轨制,一方面是低价的计划内物资,一方面是市场所决定的定价。之间的差价就是利润,而官商与官倒是那时候最流行的词汇。在这种利用权力与关系才能成功的所谓商业氛围、市场氛围中,如何可能产生良好的商业道德?
  企图建立的东西没有建立起来,而原来的东西被一刀斩断的时候,等于是我们的市场建设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又表现在对于市场本身的不信任,导致谨小慎微的摸着石头过河,用价格双轨制来进行过渡。半吊子的市场所能产生的,肯定是权力经济与权力资本,自发市场所能够形成的约束是没有可能扎根的。
  尤其是在后期的立法方面。我国法律从古到今就有重刑轻民的传统,在开放的同时,法治的建设没有跟上不说,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遗毒犹在,在改革开放的前十五年里,甚至还有“投机倒把”这种罪名存在着。这等于是从官方意识形态里,依然在否认商业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这种潜意识的语境下,说建立商业道德未免有些缘木求鱼了。
  
  毁灭与重建
  
  商业道德的败坏,是否可以重建?美国的经验或许可以作为借鉴。《美国人三部曲》中可以看出来,在最初的时候,清教徒的道德自律是很严格的。西部大开发之后,美国主要的肉类提供者——牛——被大量的运到东部,双方的交易很简单,就是凭借都是清教徒这一点,就可以经手成千上万的美金。
  而当这种个人信用体系也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状态时,原有商业的道德也受到了挑战。不但是信用体系,对于公众的商业行为也有问题。用食品举例的话,那时候不法肉制品商把各种烂肉以及变质的肉做成香肠之类的出售,在忍无可忍之下,一位记者写书披露了这一切。传说当时的美国总统正在吃香肠,看到这里愤然把香肠从窗口扔了出去。这件事也直接促成了美国关于食品安全的立法。
  所以,对于一个日益商业化、流动性加强的社会来说,只有两种被证明是有效的方式来重建商业道德。首先一个是立法。
  立法之所以重要,除了其本身的意义外,在我国更重要的是破除计划经济遗留的某些国企,在政府监督方面所享有的特权。同时破除因为过于急切的招商引资而给与的外资企业或者异地投资企业的优惠条件。这种优惠条件所造成的伤害,甚至比国企免于政府监督所造成的危害还要大。
  另外一个老生常谈,就是舆论监督一定要跟上。本次毒奶粉事件刚刚爆发的时候,全国报道此事件的报纸中,只有上海的《东方早报》直接点出“三鹿奶粉”名字。这种监督而自我审查、自我谨慎的态度,不能不说是有问题的。出于某种目的而对舆论的监督进行控制固然是对于舆论监督的伤害,这种伤害久了的话,就成为了一种媒体自我限制的条件反射,反而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所以,重建商业道德其实不算是难事,只要按照上述两条老生常谈即可很快收效。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里,道德的建立往往不是先有先验的指标,然后才去建立起一套道德体系。而是根据实际所建立的相应的法律与监督机制,促成了道德最后的形成。这种因果关系,是与古代社会不同的。
  如果只是一味强调世风不古、世道浇漓,放弃或者不重视上面两点的建设,转移了公众对于商业道德本身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完全成为了一种道德评判的方式的话,那么,我们的商业道德才是真正失去了,而且可能永不回来。(作者系知名评论人)
其他文献
只有走近被称为“日本型社会主义”的财团体制,才能真切感受到其巨大的力量。    2008年9月22日,日本市值最大的银行三菱东京(UFJ)宣布,将收购华尔街仅剩的两大投行之一——摩根士丹利20%的股权。同一天,日本市值最大的券商——野村控股宣布,在已申请破产保护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亚洲资产的拍卖中胜出。  由此,日本金融机构“抄底”美国的大戏开始上演。众多来自中国的好事者也兴高采烈地欢呼:“中国的
期刊
读克鲁格曼《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克鲁格曼以一本书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和总统大选结果寻找到了答案。      200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推出最新力作《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信出版社于10月1日出版该书译作。仅过12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这位年仅5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  克鲁格曼以曾成功预言1997亚洲金融危机而名震海
期刊
美国券商赔笑的时候,大多是在打坏主意。    金融危机完全是由美国华尔街为首的金融老大所造成的。但美国券商及其代理人却汹汹叫嚷,说中国虽无引发危机的责任,却有救灾责任。英国《金融时报》刊载的文章就公然声称,“中国有金融实力,应该担负更多的政治责任。”一些所谓的发展中国家也跟着起哄。菲律宾鼓吹设立一家千亿美元的基金,为亚洲的银行注资。泰国则提议调集亚洲各国外汇,设立一家3500亿美元的发展和危机预防
期刊
在企业所有制多元共存的今天,罢工算不算劳资博弈时“合理冲撞”的一种可以容忍的方式呢?     11月3日,重庆市的出租车全部罢运——不错,新华社当日的电讯用的就是“罢运”一词,而不是“停运”一类委婉而贪混的说法,因为“停运”还可能是缺油、暴雨成灾等状况造成的。显然,这是一起讳无可讳的群体事件。  其实,罢工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多年,比重庆这次罢运更厉害的,比如广东深圳、番禺的工人们为加薪、讨薪而集体上
期刊
中国的经济活力非常强。这种活力主要体现在老百姓身上。    《中国经济评论》:您在《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绝不仅仅限于华尔街》一文发表后,很多人认为,您说重视实体经济这很对,但要说什么美国已经老朽了之类的话,就实在有点过,比如说到IT业,发展最好的还是美国。美国的传统制造业有可能没有那么风光,但新兴产业代替了一部分传统制造业并释放了巨大的经济能量,说它老朽是否为时太早?  王小东: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
期刊
西方吸收转轨经济体的制度红利存在着边际递减的趋势,社会财富的“倒三角”虚拟化现象已经无法持续。美国的价值取向不会走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只是国家干预职能发挥了特殊作用而已。    对西方经济制度尤其对美国经济制度的反思,实际上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当时,苏联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也包括中国、越南(除了少数像朝鲜等比较封闭的经济体),几乎是一边倒地倒向了市场经济。  在这个“倒”的过程中,市场化取
期刊
在大危机之中,如果政府过度“勇敢”,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使自己陷入财政危机等困境。    就基本规律而言,政策影响股市短期运行当然是有可能的(只是有可能,并非必然);但大的趋势根本不是由政策或某些“有份量”的人意愿决定的。  因为目前中国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关联度已大大提高了,而且,中国股市的规模达到了世界前列,机构投资者数量及其握有的资金规模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散户不仅数量大增而且也非常关心经济形
期刊
国资委最近表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有望在2013年上半年出台,改革方案将明确下一步国企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明确国有企业战略方向,通过对公益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进行分类,形成新的国资产业布局和监管体系。据此可以厘清国企的边界和国企政策的适用范围。  但是,过往的改革历程显示,仅仅靠国企领域内的改革是无法有效解决国企现存问题的。国企对于整个社会的不经济性和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各种
期刊
增持与回购本是为了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但在A股市场,就连这样明确的信号也暗藏陷阱。    在中国,增持与回购由于有了再融资与大小非的困扰,而显得醉翁之意十足。增持与回购稳定股价究竟是为了上市公司与股民的利益,还是为了大小非与控股股东再融资的便利?答案并不简单。  10月30日晚,天音控股发布公告,宣布以不低于3.50元/股的价格拟动用不超过7000万自有资金回购不超过社会公众股份2000万股。此次拟
期刊
危机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尽管不是频繁发生。美国这场金融危机并不影响到市场经济,而不管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抨击究竟有多大。    两种制度安排下的风险各异    首先,我们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制度这两个最经典的起点来反思。  这两点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虽然配置的方式不同,但最后竞争的还是对资源的配置效率,配置更高效的为有效,否则就是无效。然后,才是不同的手段和对社会制度的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