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一句的翻译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iche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张衡传》里有一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在对此句的翻译上,几种教辅资料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本文从语境及语法规则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张衡传》 翻译 语境 关联词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张衡传》一文中有“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句,课本没有作注,对此句“虽”“而”的理解却有几种:有些资料将“虽”译作“只有”,“而”译作“另外”;有些资料将“虽”译作“即使”,“而”译作“也”;有些资料将“虽”译作“虽然”,“而”译作“但”,也就是说将这个句子视作或并列关系、或假设关系、或转折关系去翻译了。可是一个句子的逻辑关系能且只能是一种,那么哪一种是对的呢?
  1.文言文中的复句所使用的关联词语和现代汉语不同,在古汉语常用固定句式中,通常没有“虽……而……”的句式,“虽”“而”通常是单独表示复句间的关系,既可以表示联合复句,也可以表示偏正复句。“虽”字常用意有:(1)虽然,例“周虽旧邦,其命唯新。”(2)即使,纵然,例“虽杀臣,不能绝也。”(3)wéi通“惟”。仅,只有。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而”字作为连词的常用意有:(1)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例“使之能逸而能劳”,“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图穷而比首见。”(2)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3)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却”的意思,例:“子产虽死,谁其嗣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这些义项看,“虽”“而”所表示复句关系较为复杂。仅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义项是难以准确翻译“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句的。
  2.对古汉语语句关系的理解,不能离开语言环境。我们在学习古汉语的时候总是无法摆脱现代汉语的影响,因此,不能心解其意,神入其境,无法进入“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并处于较为理智的状态,因此无法明断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应向马克思学习:在学习外语时要尽量忘掉母语。同样,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要竭力将自己融入题旨语境和情景语境(陈望道语),这样你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文句的意思。如果遇上较难的句子,一般情况下,我们还要通过反复地或吟或诵或唱,细心体味,再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逻辑,才能确定这个词语的词性、意思或作用。从“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从情景语境看,这时并没有发生地震,还没有受到事实的验证,因些只能表示一种将来时态(过去将来时态)。梁吉春主编的《创新大课堂·高中新课程同步讲练》将“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句中的“虽”字定性为“即使”,那么“而”字自然要翻译成了“也”,也就意味着此句表示假设关系。但符合情景语境,不一定完全符合句子的题旨语境。因此这种定性有待商榷。
  3.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虽然……但……”是一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自然属于过去时态或现在时态的范畴,不能表示将来时态。因此翻译作“地震发生时虽然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七个龙头丝毫不动。”不符该句的时态要求。可任志鸿主编的《优化设计·高中同步测控》将“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中,“而”字定性为转折关系。虽符合“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的要求,但并不完全符合该句情境语境。可见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词意或作用应将工具书中的定性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也可以这样说,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不亚于具体概念,甚或大于。因此将这里的“而”字定性为转折关系,亦有待商榷。
  4.没有弄清楚在古汉语中复句所使用的关联词语和现代汉语不同。因为古汉语以独词为主,除个别固定结构外,大都是单独表示逻辑关系。从语法修辞的角度看“虽”,不是关联词语,而是表示限制作用的副词,意思跟“只”相同而更强调。“而”才是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再说,在古汉语的一个句子中,表示逻辑关系时,一般不可能用两个词去表示,否则就是赘余。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是转折关系的复句,那么句子重心就是“七首不动”,从题旨语境看前后两个分句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在共同突出地动仪的灵验神妙,显然将“虽”理解为假设关系或转折关系是不对的。
  综上所述,我以为“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中“虽”应读作wéi,通“惟”。意为“仅,只有”。因此这个句子译为“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被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表并列关系,是准确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的华人都在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而“冬至”便是其中之一。可又有谁知道,冬至的起源是来自一个都城计划呢?
摘要:要使学生喜欢学习自己所教的科目,老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然后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式的新课导入,其次要在学习方法上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给予指导,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互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亦师亦友 新课导入 课堂互动  只要我们对某些事情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对该事物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更是如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
【摘 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项羽在势穷之时,在末路之际,他人性中的善良仁厚、重情重义等美好的一面熠熠生辉、照耀千古,所以尽管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但人们仍然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英雄。刘邦尽管最后获得了胜利,但他势穷之时暴露出的残忍狠毒、无情无义等本性,让人鄙弃不屑甚至唾弃,因而难以成为广大民众心目中伟大的英雄。  【关键词】项羽 刘邦 英雄 英雄观    项羽与刘邦都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摘 要】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重要题型,也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难点。本文论述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在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过程中,留心从五个方面关注题目信息,即标题、作者、注释、诗眼和内容,只要抓準了这五个方面的信息,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关键词】标题 作者 注释 诗眼 内容    诗歌鉴赏题一直都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
人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自人类社会启动现代化以来,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人的异化以及人不成其人的状况也如影随形。本文从人的发展的
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各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的基础阶段。然而,在以往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将活泼生动的音乐课上成了单调的音乐知识的讲解课与学唱课,教学枯燥无味,单调呆板,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动力,使得音乐课成了“休息课”。要真正发挥音乐学科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需要改变以往
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课前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一起调动起来,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针对大空间建筑面积大、楼层高、内部空间不能分割的特性,指出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特性,分析了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与现行设计规范之间的矛盾,,从屋盖系统的防火设计、防火墙、玻
墨西哥湾英国石油公司钻井平台原油泄漏事故,已经给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奥巴马已经证实,英国石油公司同意设立200亿美元基金,用于赔偿因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而
阅读教学不仅有功利性,更有一种审美感性。如果能够通过学生诵读、教师引导等手段展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让学生去理解、感知、体验、享受以及在写作中再现这种美,这不仅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