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砥:“新基建”支撑新生态

来源 :中国教育网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gu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新基建的提出背景和政策要点rn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1.0时期的“三通两平台”和2.0时期的“三全两高一大”等建设,各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处于向全新阶段跃迁的关键节点.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构建.
其他文献
IPv6下一代互联网是全球数字化升级的核心和底层基础,推动IPv6部署对于提升全球互联网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各国没有因为疫情而减慢IPv6部署进程,中国、美国、越南、印度等国家不断出台举措加快IPv6部署;各大洲IPv6能力在近一年时间里得到了明显提升.
期刊
深圳大学历来重视I P v6建设.近年来,学校对不支持IPv6协议的设备进行更换,将所有核心、汇聚和接入设备升级为支持I P v6协议的网络设备,并在无线校园网建设中提供对IPv6的支持,向所有用户提供IPv6/IPv4双栈接入,同时对部分科研用户提供纯IPv6接入.
期刊
信息社会时代的互联网如同工业社会的水电煤一样,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好奇心强、识别力差等特点容易成为网络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目标,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事件屡有发生.根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年轻人成为重点被诈骗对象,受骗数量占比高达63.7%.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从2006年起接入CERNET2,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IPv6网络部署.目前学校所有无线网用户、超过99%的有线网点位均支持IPv6无状态自动地址分配(SLAAC),日活用户数约为20000人.无线网支持IPv4/IPv6双栈准入.人大的数据中心服务器自2006年开始部署IPv6网络,支持服务器设置静态IPv6地址,设有“IPv6校内测速”等纯IPv6网站.DNS系统、反向代理系统均支持IPv6.
期刊
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教育部连同六部委发布《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1](以下简称《新基建指导意见》),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出了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在为高校师生的工作、生活及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校园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网络安全保障建设迫在眉睫.rn2017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的原则,并从法律层面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
期刊
7月全球IPv4地址分配数量为14B,其中获得地址最多的是美国,10B;其次是加拿大,1B.除亚太、欧洲、拉美、北美等地区IPv4地址已耗尽外,非洲地区处于IPv4地址耗尽第二阶段.在过去的12个月,全球I P v4地址分配数量为379B,其中获得地址最多的是美国,338B;其次是加拿大,6B.
期刊
从“人脸识别第一案”到校园人脸数据治理rn2021年4月9日,被誉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1] 的杭州市民郭兵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简称“野生动物世界”)一案迎来终审宣判,判决要求“野生动物世界”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即人脸数据),以及指纹识别信息.本案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关于人脸数据等敏感或隐私信息的数据安全问题,仍然引发社会各方的持续关注.
期刊
在有关于IPv6部署的讨论和文献中,经常提到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报告列出了这方面的主题,并且呼吁开始采取行动来鼓励对此进行更多的调研.rn从架构的角度来看,服务提供商或者企业可能会认为向I P v6过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任务,因为有多种可用的技术选择以及不断变化的管理和运营需求.此外,选择哪种过渡到I P v6的方法可能要取决于运营商或企业环境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符合服务要求的I P v6网络设计、IPv6部署策略以及IPv6服务和网络运营.
期刊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尝试异地分校或多校区办学的发展方式,到目前为止,异地办学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占比超过了40%.高校如何规避多校区规范管理的递减效应、充分发挥多校区办学的优势,是对各高校管理水平的考验.高校管理工作的上传下达是否高效,直接影响了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效率.本文以中山大学为例,针对多校区办学中公文的跨校区流转方式提出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以解决跨校区管理中各校区之间公文的传送难题,助力高校提升多校区办学的管理协同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