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并着重阐述了课程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大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新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它为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必须的知识铺垫。在中国近现代丰富的历史资源中,挖掘思想性、政治性强的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并在《纲要》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这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领会“三个选择”,树立科学历史观
中宜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围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艰难曲折的探索史。近代中华民族屡遭劫难几近亡国灭种,为了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同人苦思国家前途。前赴后继探求良方,然而农民、地主阶级不能够救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也不可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现,最终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武器,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她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深刻地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只有社会主义光明大道才能指引中国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纲要》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同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使其进一步增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的自觉性,这正是《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功能。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通过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可以提高大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明辨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使之树立科学历史观。
二、激发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
近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争史,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现代史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纲要》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大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厚崇高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支柱。在今天要激发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从学习历史人手,特别是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途径,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渗透。在这方面。中国近现代史课具有其他专业课无法相比的优越性。”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可以选择具有典型的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着重讲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深远影响。从中找出值得后人发扬的光辉品质和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和精神鼓舞。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我们明白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也正是爱国主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先烈努力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伟大的爱国主义锻造了刚毅的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将中华民族精神阐释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在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崭新的表现。如“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面对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嘉言懿行。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纲要》教学高扬先辈们爱国的情操和革新图变的壮举,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和精神鼓舞。
三、坚定理想信念,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激励着个人为了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大学生为民族希望之所在,其树立何种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回顾近代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这一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理想与信念,他们有的不为敌人高官厚禄诱惑,有的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这正是崇高理想信念的强大动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历史,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纲要》教学就是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反帝反封建斗争,解决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两大社会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第一大历史任务。正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大历史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以独立富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积极推动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潮流,通过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封闭走向开放、积极寻求独立的现代化道路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也是时代赋予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题。
抚今追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潮流,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达110年。旧社会制度使中国蒙受了百余年耻辱,而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却以高昂的姿态引领世界潮流。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进程的反思,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救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信念。《纲要》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走向,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积极参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四、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的宏观背景下,能否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任务和崭新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是《纲要》教学的根本指针和基本功能。首先,《纲要》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亦是当今中国的时代选择。《纲要》教学的灵魂正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思想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和主动权;《纲要》教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论修养,使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纲要》教学就是要深刻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各种理想流失和破灭的原因及教训,为以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铺垫和说明。大学生学习《纲要》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目标,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
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脉,更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食粮。《纲要》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汲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把历史上的民族精神与当今社会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激励其为实现国强民富的民族复兴而奋斗。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百年家国的盛衰兴亡、成败得失正反多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准则。《纲要》教学为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如利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典型案例,科学分析荣耻的正反表现和结果,用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知荣明耻,激励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气节,并使其自觉做一个知荣明耻、道德高尚的人,逐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自觉践行之。
总之,《纲要》教学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理性基础。作为《纲要》课教师,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社会实践环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
责任编辑 刘金旭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新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它为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必须的知识铺垫。在中国近现代丰富的历史资源中,挖掘思想性、政治性强的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并在《纲要》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这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领会“三个选择”,树立科学历史观
中宜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围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艰难曲折的探索史。近代中华民族屡遭劫难几近亡国灭种,为了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同人苦思国家前途。前赴后继探求良方,然而农民、地主阶级不能够救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也不可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现,最终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武器,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她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深刻地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只有社会主义光明大道才能指引中国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纲要》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同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使其进一步增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的自觉性,这正是《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功能。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通过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可以提高大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明辨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使之树立科学历史观。
二、激发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
近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争史,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现代史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纲要》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大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厚崇高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支柱。在今天要激发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从学习历史人手,特别是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途径,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渗透。在这方面。中国近现代史课具有其他专业课无法相比的优越性。”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可以选择具有典型的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着重讲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深远影响。从中找出值得后人发扬的光辉品质和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和精神鼓舞。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我们明白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也正是爱国主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先烈努力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伟大的爱国主义锻造了刚毅的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将中华民族精神阐释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在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崭新的表现。如“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面对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嘉言懿行。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纲要》教学高扬先辈们爱国的情操和革新图变的壮举,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和精神鼓舞。
三、坚定理想信念,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激励着个人为了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大学生为民族希望之所在,其树立何种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回顾近代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这一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理想与信念,他们有的不为敌人高官厚禄诱惑,有的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这正是崇高理想信念的强大动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历史,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纲要》教学就是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反帝反封建斗争,解决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两大社会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第一大历史任务。正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大历史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以独立富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积极推动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潮流,通过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封闭走向开放、积极寻求独立的现代化道路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也是时代赋予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题。
抚今追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潮流,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达110年。旧社会制度使中国蒙受了百余年耻辱,而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却以高昂的姿态引领世界潮流。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进程的反思,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救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信念。《纲要》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走向,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积极参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四、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的宏观背景下,能否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任务和崭新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是《纲要》教学的根本指针和基本功能。首先,《纲要》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亦是当今中国的时代选择。《纲要》教学的灵魂正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思想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和主动权;《纲要》教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论修养,使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纲要》教学就是要深刻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各种理想流失和破灭的原因及教训,为以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铺垫和说明。大学生学习《纲要》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目标,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
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脉,更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食粮。《纲要》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汲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把历史上的民族精神与当今社会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激励其为实现国强民富的民族复兴而奋斗。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百年家国的盛衰兴亡、成败得失正反多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准则。《纲要》教学为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如利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典型案例,科学分析荣耻的正反表现和结果,用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知荣明耻,激励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气节,并使其自觉做一个知荣明耻、道德高尚的人,逐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自觉践行之。
总之,《纲要》教学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理性基础。作为《纲要》课教师,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社会实践环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
责任编辑 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