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直播中的主播规制与管理初探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lau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播是电商直播行业中的核心角色与重要推手。当前,电商直播还存在着虚假宣传、刷单造假、销售问题商品和参与非法渠道交易等问题,在规制与管理方面面临对主播身份界定不清、平台规范混乱和相关法律责任不完善等情况。对此,我们应明确主播身份与权责义务,强化平台主体责任以及多部门协同治理,从而促进电商直播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商直播;主播;规制
  电商直播异军突起,主播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李佳琦、薇娅等网络红人变得耳熟能详,他们的粉丝效应强,能迅速直接地促成流量转化和市场增量,可观的业绩表现又持续吸引大量不同的商家合作。主播品牌几乎成为电商直播的代名词,主播的价值和影响力成为电商直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除了名人主播,还有成千上万的所谓的“腰部”“尾部”主播活跃在各种电商或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明星、网络红人、商家也纷纷进入直播间开始带货。他们为电商直播产业繁荣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些乱象。如何界定主播身份?主播在直播过程中的商业性言论该如何规范?如若直播中所推介商品或服务事后产生了法律纠纷,这些主播该如何承担责任,又该遵循哪些法律规章和标准?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研究起点。
  一、电商直播中主播存在的问题
  (一)虚假宣传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电商直播各环节满意程度最低的是宣传环节,尤其对于虚假宣传和商品来源的担心情况相对突出[1]。主播在电商直播推销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大量的口语表述,这些商业性言论或是有台词脚本支撑,或是主播临场发挥,如若缺乏自律自查,极可能导致虚假宣传等问题。这些涉嫌虚假宣传的商业性言论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是事实错误,即主播对推销商品的主观描述与商品客观属性不一致。举例来说,在2019年9月的一场直播中,主播李佳琦在直播间介绍产品过程中把“阳澄状元大闸蟹”说成“阳澄湖的大闸蟹”。后来其工作室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承认此次失误,将原因解释为李佳琦在解读商家提供的信息时出现了偏差,同时,也承认公司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对消费者产生误导。第二类是表达错误,主要表现为用语不当,使用绝对化用语。2020年3月15日,《经济观察网》刊文指出主持人李湘曾在直播间推荐一款羊肚菌食品时,用了以下词语描述:“你会吃到最新鲜的羊肚菌,补身体绝对是最好的,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益肠菌、助消化、提神醒脑、补肾壮阳……”,专家表示上述言论涉嫌违反三部法律,尤其“絕对”“最”这样的词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2]。电商直播中虚假宣传产生的原因,一种可能是主播对商品或服务的前期了解有限,直播前相关材料准备不足,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不高;另一种可能是主播为了引流、吸睛和达到更好的转化效果,预先选品时没有严格确认商家资质和商品质量,故意夸大宣传,利用消费者的信任误导、欺骗消费者,背离了商业活动的真实原则,对消费者利益造成了损害。
  (二)刷单造假
  火爆的电商直播创造了千万观看、亿级销售的商业成绩,然而,繁荣背后数据造假与流量刷单成为不能忽视的问题。近期,一些明星主播的直播间被曝光制造虚假数据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刷单指利用人工或技术手段制造虚假数据的行为,主要分为流量刷单和销量刷单两种。当前,商家常以粉丝量、观看量等外显性数据选择带货主播,主播粉丝数、直播间销量、点赞和评价也是吸引消费者下单的重要指标。众多主播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实现预期销售目标而选择数据造假、流量刷单。销量刷单一方面误导商家,让商家做出错误的商业决策和投放选择,另一方面,虚假的销售业绩进一步催生电商直播的市场泡沫,导致恶性竞争,影响了正常市场秩序。
  (三)销售问题商品
  近年来,一些所谓网红主播携网红商品活跃于直播平台,尤其是网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等行为对电子商务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亟待有关部门对网络市场进行监管。电商直播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度是下单成交的重要因素。一些主播为谋取利润,在预先选品过程中对合作商审核不严,在直播中推荐问题商品,在不熟知所销售的产品并且缺乏相关知识的情况下,这些被推荐的商品极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另一种情况便是主播与合作方联手,有意兜售假冒伪劣商品。在直播过程中,商品普遍促销力度较大,加之主播营造的热销、抢购氛围以及限量促销、销售倒数等方式使得消费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分辨商品品质,往往冲动消费。
  (四)参与非法渠道交易,售后难保障
  交易渠道方面主要存在主播故意引导用户绕过平台私下交易的问题。尤其在社交类直播平台上,一些主播通过在直播间发布链接等方式向其他平台的电商企业引流来实现交易的达成。有些主播为了规避监管,常绕开正规商业内容交易管理平台,将用户吸引到其他非正规平台商户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必然存在风险。首先,如果缺少合法电商平台认证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这将导致在交易流程中缺少信用中介的担保,用户的账户、资金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其次,风险意识弱的消费者被诱导到非法渠道下单支付后,售后出现问题则很难追责。一旦直播中所售商品涉嫌虚假伪劣,主播会迅速将其下架,这便导致消费者缺少支付购买凭证和举报证据。若产生消费纠纷,后期的退换货和索赔就无法得到保障,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最终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二、主播规制管理的难点
  电商直播是公认的推动市场消费极其重要的新业态,主播作为促成交易的核心,相关部门必须对其进行高效规范与监管,让主播们认清电商直播不是法外之地。当前,针对主播的规制管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份多元,定位不清
  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实体商业打击严重,客观上推动了众多商家品牌进一步探索线上销售的新模式。低门槛、高回报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也纷纷进军直播领域。这些人或客串,或直接转型,均在不断充实壮大主播的阵容,丰富主播角色内涵,且联合混播之势明显。这也使得主播更难一概而论,身份越来越复杂多元化。那么,电商直播中主播身份到底该如何界定?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中消费者对主播的认知调查很有代表性:“38.5%的消费者认为主播就是经营者,30.8%的消费者认为主播不是经营者,还有30.7%的消费者表示并不清楚主播是何种角色。”[2]这种对主播角色认知的模糊性,反映了当今电商直播行业对主播的定位不清、权责不明,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对消费者利益诉求必产生不利影响。   (二)平台多样,管理混乱
  目前,我国布局电商直播行业的平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淘宝、天猫和京东为代表的传统主流电商平台,它们或鼓励商家开通直播间,或直接引入内容创作者来开展直播业务。这种平台模式可概括为“电商+直播”。另一类是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内容社交类平台,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和强社交属性是其特色和优势,它们通过接入第三方电商平台或自创电商频道来开展业务。这种平台模式可概括为“直播+电商”。另外,蘑菇街、苏宁易购、小红书、拼多多和斗鱼等各类平台纷纷入局,各自利用已有平台特色,都希望在电商直播市场上分一杯羹,其形式特征已难逐一概括。电商直播平台的多样化,势必造成电商直播市场的纷繁杂乱、良莠不齐。对传统优势电商平台而言,商家、商品管理和消费保障体系较完整,有前期基础和经验。但是,一些试水电商直播的网络平台,缺乏管理经验,急于抢占市场,并未做好相关方面严格化、规范化管理。例如,某平台规定,其用户只要完成实名认证,并且满足主页视频数大于10条、账号粉丝数大于1000的条件就可以开通主页商品橱窗功能,进行直播卖货。这样的低门槛的确推动了平台电商主播规模的迅速扩大,但是平台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必然会滋生电商直播市场乱象。
  (三)专项规制缺失,法律责任不完善
  电商直播带货的同时包含电子商务和网络直播两条监管路径,产业链长,覆盖商品生产、营销、广告、互联网金融和物流快递等众多领域。当前,电商直播相关法律规制分散多元,涵盖并涉及电商直播的部分制度法规,但在新形态下对电商直播的主播没有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专项规制。2020年6月,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作为国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专门规范,尽管第三章对主播有单独阐述,但作为自律性公约,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2020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但在主播的法律责任方面仍很模糊,缺少明确规定。
  三、电商直播行业主播规制管理建议
  媒体和网民在主播出现上述诸多问题时,常将其戏称为直播“翻车”。一线主播的“翻车”事故也许成为一时新闻热点,为维护形象声誉,这些主播常会以道歉方式草草了事。但是,随着电商直播在经济、社会领域影响的日益增大,这些问题亟须引起重视。相关管理部门要对情节严重者严查深究,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电商直播领域的健康发展。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明确主播身份和权责义务
  电商直播中主播的身份问题,主要有“主持人”和“广告代言人”两种说法。如今的电商直播大有综艺化、泛娱乐化之势,若将其纳入视听节目范畴,则主播需要符合主持人规范。比如,在电视购物规制中,节目主持人必须依法持证上岗,在内容上严禁以公众人物、专家等名义作证明[3]。另有观点认为主播这种利用自身名义或形象对产品进行推荐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对代言行为的定义,也就是说主播就是广告代言人。这样的观点过于武断。《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将电商直播描述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而非“网络直播广告活动”,用更为一般性的“营销”取代“广告”,从概念上避免了电商直播活动完全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涵摄范围[4]。但是,在直播期间,界定主播言行属“营销”还是“广告”,这仍具有甄别的难度和模糊性。
  主播身份多元化所导致的管理难题,背后折射的本质问题是对电商直播的属性尚有待规范界定。因此,为明确电商直播的法律边界,我们首先要对电商直播进行规范权威的概念界定和类别划分,这是进行规制拟定和行政管理的基础。直播间里的主播、嘉宾或其他身份自然人,都应明确其对商品质量、商家资质以及直播内容真实性、合法性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相关机构应当积极开展电商主播岗前培训,帮助其系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专业话术技能,并重点使其就当前市场监测以及平台日常管理和投诉举报受理中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集中学习,使主播认清身份、规范言行、明确责任。
  (二)强化平台主体责任
  网络平台是保障用戶消费体验和权益的关键角色,全新业态下,运行电商直播模式的平台应依法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加强对入驻主播信息资质的审核管理,登记建档并定期核验更新;同时,加强日常监控,提供直播回放功能以保留备查,若主播出现疑似虚假陈述和误导消费者等违规行为亦能够找到原始证据,一旦查实,则应从快从严从重处罚。平台还应加快建立畅通的投诉举报通道,方便消费者对主播服务进行评价,并定期进行信用记录公示。比如淘宝直播平台推出“直播间健康度”体验评测体系以及《内容创作者管理规则》,依据平台规则对主播进行打分管理,在开播能力、带货能力等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物流、售后、咨询投诉等核心体验要素,平台将根据主播表现对其进行等级评定,对优质主播进行重点培养扶持,对违规严重者予以清退处理。企业对自身平台电商直播的有效管理,规则明确、执行快速、取证完备,承担了主体责任,可大大缓解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压力。
  (三)多部门协同治理
  在2018年4月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5]。此次重要讲话反映了国家对互联网管理职能的转变与优化。电商直播由于模式新、形态多元、法律关系复杂,面对庞杂的大市场,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国应在管理上做到多部门协同合作,在制度上做到规制整合。电商直播也是电子商务新媒体形态之一。因此,我国应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为规制与管理主体,并与广播电视局、网信办等部门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完善信息整合共享流程,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规制模糊与混淆。另外,我们还要以创新扶持与监管并存的方式,既要秉持包容的理念,为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经济提供政策倾斜,挖掘主播的商业潜力,又要对触碰法律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促进电商直播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的领域,我们也要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和行业探索,多部门合力,营造健康有序的行业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消费者协会.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EB/OL].(2020-03-31)[2021-01-08].http://www.cca.org.cn/jmxf/detail/29533.html.
  [2]李晓丹.李湘直播涉嫌违法,网红带货同样受法律约束[EB/OL].(2020-03-15)[2021-01-08].http://m.eeo.com.cn/2020/0315/378404.shtml.
  [3]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审查和监管工作的通知[EB/OL].(2010-02-20)[2021-01-08].http://www.nrta.gov.cn/art/2010/2/20/art_113_5419.html.
  [4]姚志伟,邓鑫.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亮点解读[N].中国市场监管报,2020-11-20.
  [5]习近平出席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4-21)[2021-01-08].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1/content_5284783.htm.
其他文献
[摘要]最新修订的《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章程》评奖条件发生了变化,对优秀编辑出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版界应根据这些变化调整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更多适合新形势下出版业发展的高质量复合型专业人才,打造稳定的高质量出版人才队伍。  [关键词]出版政府奖;规则变化;编辑出版;人才培养  2021年2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章程》(简称《评奖章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期刊
[摘要]点播影院作为影视产业下游的一片蓝海,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价值。面对流媒体播放平台普及对传统影院观影方式的极大冲击,点播影院通过自身的互联网属性、社交属性和泛娱乐实体经济的不可取代性,有效开辟了电影二级市场的中间业态。同时,5G、人工智能、云储存和大数据等技术革新也为点播影院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启示与机遇。  [关键词]点播影院;新媒体;发展策略  点播影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期刊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编辑出版领域也开始借助现代化技术来提高编辑出版工作的开展效率,减轻编辑出版人员承担的工作压力。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信息化建设能够充分满足新时期行业领域发展的需求,提高组稿、校对和排版等工作开展的规范性。本文主要立足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探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信息化建设,旨在为编辑出版领域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信息化建设
期刊
[摘要] 《声临其境》自播出后凭借其独特的主题与节目风格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丰收,彰显了隐藏于屏幕背后的配音艺术的魅力,展现了演员们的专业精神与工匠精神。到第三季时,节目为了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对其模式进行了改革,进一步迎合了流量时代的营销模式。在泛娱乐时代下,面对创新困境,只有守住节目的初心,真正展现配音艺术的魅力,实现《声临其境》的突破式发展,才能真正守住艺术自信。  [关键词]声临其境;电视
期刊
[摘要]近年来,网络综艺节目在互联网上兴起。本文从共情传播视角对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第七季进行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场景共情、身份共情和圈层互动的共情传播对受众的情感路径进行解读,试图探究受众与节目由物及我、由我及物和情感与认知驱动下互动式共情的情感链接,以期为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奇葩说》;共情;受众;圈层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百态呈现为景象的堆积,一切生活的景象
期刊
[摘要]虽然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不断成熟,为数字出版领域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出版物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诸多问题,数字出版领域陷入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数字出版物交易领域,各参与方存在信任危机、版权数据信息不对称、版权维权困境,从而导致数字出版物交易领域乱象纷杂。而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数字出版物交易领域的实践,为摆脱困境,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
期刊
[摘要]科技论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写作,有助于信息传播和交流,也是科技期刊编辑初审环节的首要工作。为了解目前地方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论文存在的格式问题,本文将《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该刊自由来稿的40篇科技论文,对这些论文写作格式进行审查,发现40%的稿件格式缺失,100%的稿件存在格式书写不规范问题,并分析了这些稿件格式问题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针对科技期刊编辑初审环
期刊
[摘要]在媒介互联互通的当前,传统广播乘着“耳朵经济”的东风,将打造移动音频平台作为自身转型的有力抓手。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云听”APP进行剖析,从内容生产、运营策略、用户、类型、主流价值等多方面,探究传统广播转向移动音频的运营之路。  [关键词]耳朵经济;移动音频;运营;广播  一、“耳朵经济”:传统广播的多元化延伸  据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他分析了人类的三种
期刊
[摘要]积极申报并做好国家级重点出版物对出版单位打造精品力作、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社会影响力、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选题为例,通过分析产品、人、形式三要素转化,提出在出版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审视内容价值,积极申报重点项目;调整思维模式,凸显项目负责人的核心作用;加强运作管理,促进重点出版物的高质量出版。  [关键词]重点出版物;产品价值;思维模式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逐渐从原有的保守储蓄型走向享受消费型,随之而来的各类服务、消费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了记录美好生活,人像摄影作为众多市场需求之一,其行业规模日益扩大。而“约拍”成为年轻人的生活风尚,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一需求更为显著。本文主要立足分析线上约拍及其平台的市场现状、发展背景,并通过问卷调查明确目标受众对摄影约拍的态度,进而以基于微信小程序创建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