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重构 在守正中创新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yun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修课是与必修课不同的课程。选修教材以专题形式呈现,因而选修课教学也应该以专题形式进行,这既是选修课设计的初衷,也是选修课教学的关键。然而实际的教学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笔者在全国各地以及本地听了不少以选修文本为内容的教学观摩课,这些观摩课相对于必修课来说,没有多大变化,专题教学没有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他们关注的仍然是单篇的课文,依然只是重视文本信息的完全传输、知识的系统传授,而缺少专题意识和课程视野。这种对选修模块内容的处理仅停留在对单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上的教学方法,割裂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仅不能充分发挥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延伸和拓展的作用,也不能达到使学生对必修课已经学过的知识有更高层次的概括性认识和学习能力的升华的目的。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许多年,为什么选修课教学没有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局面?为什么语文教师在教学选修课时还要篇篇精讲而不愿进行专题教学?在经过调查分析后,我们找到了两个原因:一是选修课教材虽然在编排上异于传统教材和必修教材,这些文本也足够经典,但依然是文选式的。这种文选式架构,与教师在必修课教学中形成的固有的教学模式不谋而合,教师自然也保持着因循旧有模式的巨大惯性,特别是当选修课教学由理想走向现实后,老师们在观望和迷惘中,渐渐失去了革新的冲动。二是选修教材编写本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教师无所适从。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三个专题,它们本身并不能完全孤立,欣赏一首诗歌要“知人论世”,也要“置身诗境”,还要“因声求气”,这三种鉴赏方法并不能断然隔开,按哪一种主题进行专题教学都会顾此失彼。而散文部分也存在着“示例”不够典型及选文与专题主题不匹配的问题,前者如第四专题所选的陆游作品《过小孤山大孤山》,无论是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还是在陆游的作品中,这篇作品都缺少代表性,因而也难以承担“示例”的作用;后者如第五专题所选的苏洵作品《六国论》及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两篇文章是史论文中的典范,形制规整,把它们列入“散而不乱”这个专题中显然让教师们摸不着头脑。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对于选修课一直抱有不敢放手的想法,宁愿求全求深,唯恐挂万漏一。其实,选修课自有其特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自主性、灵活性远远地超过了后者。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形式的呈现以及难度深度的把握上教师是有自主权的。教师可以综合考虑教情学情等要素,科学而富有实效地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突出重点,去除枝蔓,连缀成线,以使教学思路更清晰,学生视野更开阔。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对这一模块进行专题重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的选修模块之一,编者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六个专题,且诗文分列:诗歌部分三个专题,依次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涵咏诗韵”;散文部分也是三个专题,分别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这种以文本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知识或方法为标准建构的专题,不仅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而且能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诗歌散文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但确如前文提到的那样,教材编写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进行系统性的专题教学,我们对这一模块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构。
  一是对与专题主题不契合的个别文本进行替换。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专题的“示例”《长恨歌》,该文主要是从讽喻的角度对诗人创作的意旨和作品的主题进行探讨,其他方面如白居易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的背景等均未作介绍,只是建议学生“根据作品本身和相关文献资料作出自己的理解”,而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既可以是歌颂李、杨爱情,也可以是讽喻当时李氏荒淫误国,还可以是爱情讽喻相结合,这种多义性使得对本文的鉴赏即使是介绍了创作背景,这种背景与诗歌的主题关系也不大,这种情形造成了专题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在本诗鉴赏过程中的明显缺位。再如第五专题“散而不乱,气贯中脉”中的《六国论》,这篇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后两个分论点紧跟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接下来,第二段论证对应第一个分论点,第三段论证对应第二个分论点,该文论证非常严密,何来“散”呢?又怎么能作为“散而不乱”的代表?“示例”的作用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若教材的例子不足以全面概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师则可以另选作品作为赏析示范,如白居易的《秦中吟》、欧阳修的《泷冈阡表》,用它们作为“知人论世”和“散而不乱”的“赏析示例”代替《长恨歌》、《六国论》则是很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的。
  二是对不太合理的专题进行整体重构。本模块第四专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是需要进行重点改组的部分。《教师教学用书》在这一部分的“说明”中指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按照这个说明及本专题的主题,这一专题的选文应该诗文对举,以进行对比赏析,但是教材却不是这样。从“赏析示例”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到“自主赏析”中的《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再到“推荐作品”的《西门豹治邺》、《大铁锤传》等,全是散文作品。那么,教学中无论是采用单篇形式还是专题形式,都无法让学生明白在“创造形象”方面“诗文”是“有别”的。为此,我们对这一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重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学生们在初中学过的散文,在简要分析后,把杜甫的《登岳阳楼》、《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一两首拿来作为“赏析示例”对比阅读,使学生明白在描写岳阳楼方面诗歌散文在创造形象时是各有特点的,然后在自主赏析《项羽之死》时,引导学生把它与杜牧的《题乌江亭》、胡曾的《乌江》、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咏项羽》等一起来阅读;学习《阿房宫赋》时,把它和胡曾的《咏史·阿房宫》一起比较赏析。这样的重构不仅能突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主题,让学生明白“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而且能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是打破原有专题甚至是教材的限制,依一定的标准选择相关篇目重构专题。主要是同类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赏析,分析这些篇目的共性与个性。如按照同一体裁建构专题,在学习《项羽之死》时,把它和《西门豹治邺》、《大铁锤传》、《种树郭橐驼传》组合成人物传记专题;按照同一题材建构专题,在学习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把它和谢灵运及王维、韦应物、储光羲、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同类诗歌集于一处,形成“山水田园诗赏析”专题;按照表现手法建构专题,在学习李白《越中览古》时,把它和其本人的《苏台览古》、刘禹锡《石头城》、韦庄《台城》、岑参《山房春事其二》合在一处形成“诗词中的对比技巧运用”专题;以流派或风格为标准建构专题,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把它和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周邦彦《苏幕遮》、姜夔《扬州慢》建构“婉约词欣赏”专题;以时间断代为标准建构专题,把陆游、辛弃疾、岳飞、陈亮等诗人的作品集结构成“南宋爱国诗词赏析”专题;以作家属地为标准建构专题,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等人的作品集在一起,形成“古代江西籍作家诗词赏析”专题;以某一作家个人的作品为主建构专题,学习杜甫的诗歌,我们选择杜甫的一些作品建构“沉郁顿挫——杜甫与杜诗”专题,当然也可以将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建构“李白与杜甫”、“苏辛豪放词”等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选修教材精心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文发展的主要时期、重要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集中编排,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认识中国古代诗文的特征,掌握诗文鉴赏的基本规律,将已学过的作家作品贯穿起来,从整体上获得对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流变的初步了解。欲达到上述目标,围绕专题主题的单篇精讲教学固然是不能完全摈弃的,但在选修课教学中如果一味墨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是教学惰性的表现。我们认为,在当前选修课教学不甚理想的背景下,教师应有专题意识和课程意识,并在继承必修课教学传统中促进选修课教学的发展,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是以建构主义哲学作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这个过程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而另外一方面,选修课教材的设计是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了改造与重组的余地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在“前言”、“致同学们”中分别指出:“文学作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教材在一些章节中列举一些作品,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这一章节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在具体的阅读和理解运用中,完全可以引入另外一些角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这套教科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资源,几个平台,大家完全不必受此局限。”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篇与篇的组合、单元专题的整合,由点入手,以点带面,步步扩展,纵横联系,使单篇课文成为专题乃至模块整体架构中的有机部分,以发挥整体效应,帮助学生通过这种联系获得对诗歌散文的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妍.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及实施建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5).
  [3] 张妍,龙胜祖.选修不是全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8).
  [4] 吴俊.走出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2).
  [5] 徐思源.单篇单元模块——谈选修课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7).
  [6] 纪涛.一种离别,几重不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8).
  (责任编辑关燕云)
其他文献
今天是感恩节,谢谢一路教我机器人的老师,是他们把我带入一个全新的、有趣的学习领域,也感谢爸爸妈妈给了我学习机器人的机会。  我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开始学习机器人,用过好几种品牌的机器人。既有用螺丝、螺母固定的机器人套装,也有直接拼接的积木式机器人。五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改学亮宁机器人。  不同品牌的机器人虽然外观大不一样,但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编程界面。最初所学的几款机器人都是图形化的,学完
生活中,人们常用卷尺测量较短的距离,而对于长距离则很难测量。我利用数码相机对已知高度的参考物体进行拍照,然后在照片上测量出参考物体的成像长度,根据计算公式,借助预先对数码相机进行标定得到的比例系数和参考物体与拍摄位置的直线距离,实现了几十米或几百米长距离的快速简便测量。  一、研究原理  平时用相机拍照时,用肉眼就可以粗略识别物体的大小和距离。基于中学物理和数学的凸透镜成像、相似三角形特性,我提出
中学历史教学竞赛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在职研修的一种手段,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历史教师专业水准有很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竞赛课的内容评价应该重点突出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基于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材文本资源的二次开发、合理吸收历史学术成果、强化竞赛课内容与日常课堂的衔接四方面内容。这四个方面内容充分契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殊性、实践性、情境性等基本特征。  历史教学竞赛 课
Sense睡眠追踪器是一款能监测用户睡眠状态的智能设备,其主体包括一个球形的环境监测装置和一粒“睡眠药丸”。  使用时把“睡眠药丸”夹在枕头上,它就可以通过内置的传感器监测用户的睡眠状态,然后将其同步到手机应用中。球形环境监测装置可用來监测光线、温度、湿度等信息。  用户睡醒后,即可在手机应用中查看此次睡眠的得分。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提高教育质量、对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教育质量、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在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优秀的教师是教育战线上自主专业发展的杰出代表,是普通教师学习的楷模。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教师能够从“普通”发展成为“优秀”?他们的身上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品质,使其在平凡的工作中奋力进取获得成功?这种品质对奋斗在教育工作中的普通教师会有怎样的启示?这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史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之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生物科学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生命科学的发展史。科学史的学习理当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本身的做法,代之以尊重史实,以更客观的姿态展现着科学知识发展的过程,诸如“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等。然而,如何实施科学史的教
中小学校评价是保证和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国内外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点领域。国际中小学校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呈现出“聚焦学生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诉求,体现了学校评价普遍关注“人本”、“公平”、“质量”和“合作”等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重视基本需要,提供发展保障;聚焦核心素养,奠定发展基础;注重精神引领,培养积极情感;尊重多元需求,促进全体进步;整合教育力量,协同推进发展。国际中小学校评
现今,由于司机酒驾、疲劳驾驶、闯红灯而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3月1日,上海市正式发放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发出了感叹:如果我们也能做出自动驾驶的小车,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做些小小的贡献就好了!  一、预期目标  通过LM393集成电路和3D打印技术,研制一款能在预定轨迹上自动前进、无需人工操控的电动小车,让其能沿黑色轨道行
一、研究对象  水火箭发射的喷水阶段和垂直向上的抛物线运动阶段的有关数据。  二、研究方法  (一)运用公式,从理论上计算出水火箭的升空高度。  1.步骤  (1)计算压缩空气膨胀后的体积,换算出被喷出的水的体积。  (2)计算压缩空气推动水喷射所做的功。  (3)通过能量守恒定律,计算水的喷射速度。  (4)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计算水火箭的前进速度。每一个微小单位的水喷射都为水火箭提供前进速度,把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書宏教授团队通过“浸染自组装”方法,研制出一种制备速度快、价格低廉的“智能窗纱”材料,对室内空气的净化效率最高可达99.65%,能在50秒内将空气中的PM2.5浓度从“严重污染”净化至“优”。  这种材料不仅能和热致变色染料结合,改变室内的光照强度,还能作为高效的雾霾收集器净化室内空气。完成净化后,“智能窗纱”只需在乙醇中浸泡20分钟就可以被清洗干净并再次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