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红楼梦》中林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曾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仔细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先有了这三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炀、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人言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见多识广、博彩众长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写作的“薄发”或“多发”。据我观察,那些能文善言的学生无不得益于日常丰富的课外阅读;那些文坛宿将无不是广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章轶事。所以,阅读对语文教学十分重要。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皆是名家、名篇,内容与教材文本相关又选材多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课内阅读和丛书阅读相结合,借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培养语感,熟读成诵
学英语注重语感,而学语文语感同样重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读懂语文、理解课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而语感的获得,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读”才能完成。作者录以成文的口头语言本身,有它的重音、停顿、节奏、语气,凡此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朗读,就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借助朗读,使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所以坚持朗读训练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领会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及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但我在下乡听课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读,不敢读,不愿读,他们自己读,往往悄无声息,站起来读又往往是语调平平,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训练他们:
朗读课文。我们应把读的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教师要教导学生放声朗读,克服害羞的心理。不要因为自己读得不好,怕人讥笑而不读,那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养成喜欢朗读的好习惯了。
背诵。学生背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在学生心中背诵跟枯燥是画等号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背诵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愉悦中识记。如朗诵会、诗词的上下句对接、抽签式小组竞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活动中学生接触到的文章、诗句印象深刻,容易记得牢。我们还可以从规律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背诵。只有将那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召之即来,奔涌到自己的笔下。中学时代,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如果学生在此期间背诵上百篇优秀的古文、现代文,就会为他们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
二、让学生敢于口头表述
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阅读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或者游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开口表达,既提高学生自身的口语表达水平,又能巩固平日的阅读积累和体验。
在上语文课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并提示,留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在上课时,教师只需要旁观,有学生进行组织,课堂完全由学生掌握,教师只需要在必要时提出一些要求和组织纪律。虽然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演讲和辩论赛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升表达兴趣,提高口语生成能力,因此我们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注意难度的把握。
还可以续写故事或者是成语接龙,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也可以将閱读内容改编成话剧或者小品,学生进行表演。在改编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口语生成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挖掘他们的交际才能。
摘抄收集比赛。在上语文课之前,我们让学生收集名言警句或者优美的句子,在每节课开始时,由学生向同学推荐,并说明推荐理由。每天一个学生,全班学生按组逐个上台,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两三次登台的机会。由于人人都上台,学生基本没有心理压力,不管是内向的还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敢登台,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方法对那些怯场的学生是一种有力的支持,随着了解的加深,这一部分学生也敢于在课上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口语表达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养成积极的思考方法。
三、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1.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
要激活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必须改变学生阅读的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鼓励;对提问错误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启发他们换一种方法思考;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要有十足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没有精神束缚和心里负担,上课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才能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问
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考,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突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出学生更多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3.授予学生技巧,使学生善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的乱问,也不能一疑就问。如何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并逐步提高提问的能力,使学生善问,这就需要我们在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方向及表达的方式等方面经常性地给学生以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分辨问题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让学生勤于动笔积累
读书的过程就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处理信息、再造信息的过程,所以我们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就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如果学生能坚持下去,养成了习惯,那么,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想法,紧紧围绕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利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训练,一定会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作者单位:陕西省米脂县教研室(718199)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皆是名家、名篇,内容与教材文本相关又选材多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课内阅读和丛书阅读相结合,借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培养语感,熟读成诵
学英语注重语感,而学语文语感同样重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读懂语文、理解课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而语感的获得,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读”才能完成。作者录以成文的口头语言本身,有它的重音、停顿、节奏、语气,凡此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朗读,就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借助朗读,使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所以坚持朗读训练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领会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及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但我在下乡听课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读,不敢读,不愿读,他们自己读,往往悄无声息,站起来读又往往是语调平平,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训练他们:
朗读课文。我们应把读的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教师要教导学生放声朗读,克服害羞的心理。不要因为自己读得不好,怕人讥笑而不读,那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养成喜欢朗读的好习惯了。
背诵。学生背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在学生心中背诵跟枯燥是画等号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背诵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愉悦中识记。如朗诵会、诗词的上下句对接、抽签式小组竞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活动中学生接触到的文章、诗句印象深刻,容易记得牢。我们还可以从规律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背诵。只有将那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召之即来,奔涌到自己的笔下。中学时代,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如果学生在此期间背诵上百篇优秀的古文、现代文,就会为他们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
二、让学生敢于口头表述
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阅读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或者游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开口表达,既提高学生自身的口语表达水平,又能巩固平日的阅读积累和体验。
在上语文课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并提示,留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在上课时,教师只需要旁观,有学生进行组织,课堂完全由学生掌握,教师只需要在必要时提出一些要求和组织纪律。虽然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演讲和辩论赛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升表达兴趣,提高口语生成能力,因此我们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注意难度的把握。
还可以续写故事或者是成语接龙,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也可以将閱读内容改编成话剧或者小品,学生进行表演。在改编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口语生成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挖掘他们的交际才能。
摘抄收集比赛。在上语文课之前,我们让学生收集名言警句或者优美的句子,在每节课开始时,由学生向同学推荐,并说明推荐理由。每天一个学生,全班学生按组逐个上台,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两三次登台的机会。由于人人都上台,学生基本没有心理压力,不管是内向的还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敢登台,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方法对那些怯场的学生是一种有力的支持,随着了解的加深,这一部分学生也敢于在课上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口语表达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养成积极的思考方法。
三、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1.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
要激活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必须改变学生阅读的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鼓励;对提问错误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启发他们换一种方法思考;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要有十足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没有精神束缚和心里负担,上课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才能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问
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考,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突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出学生更多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3.授予学生技巧,使学生善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的乱问,也不能一疑就问。如何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并逐步提高提问的能力,使学生善问,这就需要我们在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方向及表达的方式等方面经常性地给学生以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分辨问题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让学生勤于动笔积累
读书的过程就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处理信息、再造信息的过程,所以我们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就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如果学生能坚持下去,养成了习惯,那么,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想法,紧紧围绕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利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训练,一定会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作者单位:陕西省米脂县教研室(71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