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里的中国巡捕与反思

来源 :江海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租界是根据不平等条约,由外国侨民在中国的领土上建立的一种城市自治区域.中国租界产生后,就着手建立自己的管理机关与法制,以至其成为一种不受中国政府与法制管辖的自治区域,即"国中之国".租界内设有自己的近代警政机关——巡捕房,其警政人员为巡捕.随着租界的扩展,巡捕越来越多,其中既有外国巡捕也有中国巡捕,而且中国巡捕的数量大大超过外国巡捕.同为巡捕,外国巡捕眼中的中国巡捕是怎样的呢?一个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巡捕彼得斯作了回答并在所著的《英国巡捕眼中的上海滩》里和盘托出.他认为,中国巡捕人数多但工资最低;中国巡捕的工作表现不错;中国巡捕也干违法犯罪之事;中国巡捕会在两种情况下被杀害等.通过彼得斯视野中的中国巡捕,还可得到三点反思,即中国租界巡捕的产生是以牺牲中国国家主权为代价的;外国巡捕对中国巡捕的看法带有偏见;上海租界产生的巡捕是中国近代法制史上最早的近代警政人员.
其他文献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甘泉(今扬州市)人.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举,次年入京会试落第,从此不与科考.曾入阮元幕府,因生母抱病,不再入幕,居家授徒,读书治学.焦氏学问广博,涉及经学、史学、文学、数学等诸多领域,著有《易通释》《易章句》《易图略》《周易补疏》《尚书补疏》《毛诗补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陆氏草木鸟兽虫鱼疏疏》《毛诗地里释》《礼记补疏》《孟子正义》《群经宫室图》等.生平事迹详见《清史稿》《清史列传》本传及阮元《通儒扬州焦君传》.
恩格斯晚年面对19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石,以结构分析与动机分析为方法论原则,深刻透视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动因,并且准确预言了大国体系走向全面崩溃和世界大战的历史结局,从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和国际社会变迁的基本范畴、认知逻辑和分析范式.在国际政治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恩格斯的国际观和方法论具有格外重要的价值,不仅能够为我们剖析今日的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提供视角与方法,而且能为我们建构中国发展道路和更加高级的文明秩序提供立论基石和方向指
在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空间转向"背景下,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列斐伏尔、哈维与苏贾等人虽然认同并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解释范式,却否认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空间维度.实际上,空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内源且内在的,空间不仅植根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且在列宁、卢森堡与布哈林等人针对帝国主义空间扩张现象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彰显,为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提供了重要启示,以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从资本逻辑向空间逻辑的转换.
农村妇女教育是从根本上推进妇女解放事业的基础和前提,女童教育则是其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实践表明,党的相关政策措施呼应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契合了当地社会的实际情况,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是以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为中心,在教育实践中把握好四个关键点: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兴女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的一个缩影,其经验
总结经验是纪念并庆祝建党百年的一种好的方式,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和特质.其中最具根本性、深刻性的总结,是哲学总结.从哲学角度总结百年大党的历史经验,尤其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从哲学思维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可以提升出诸多哲学智慧.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从指导思想看治国理政哲学智慧,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统一;从基本思路看治国理政哲学智慧,就是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统一;从方法论看治国理政哲学智慧,就是坚持"主要矛盾、根本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认识和理解经济活动的基本范式,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还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质上都是追求供求关系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的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必须坚持的主线,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需求侧管理,而是要更加重视打通需求侧的一些"堵点".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但绝不是要搞闭关锁国.当前,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的供求关系,对我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
《唐大诏令集》卷一○《疾愈德音》文末署"长庆三年二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4页),《四库全书》本此文末署"长庆二年二月",《册府元龟》卷一六八《帝王部》记此文"长庆三年正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2027页),《旧唐书》卷一六《穆宗本纪》记此文"长庆三年三月"(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2页).据上诸典籍,《疾愈德音》颁布有长庆二年二月、长庆三年正月、长庆三年二月、长庆三年三月四种之异.
与早先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仅仅沉浮于市场、后来又规训于流水线不同,当代资产阶级世界支配个人的主要手段,是将劳动者在内的所有人都转换为无脑的消费者,由此,奴役性劳作的物性生产节奏就转换为消费狂欢的节奏,个人的存在就是为了不断地购买,正是在这种无止境的不可理喻的消费疯狂中,人在虚假的欲望对象中失去自己的真实存在.恰恰是在景观的作用下,人们才会无脑地认同于专家制造的异化生存的角色名份,依从疯狂消费物的构序,这是资产阶级新型社会治理和"治安"的重要内容.
尹占华先生校注的《张祜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为古典整理的精品著作,但也偶有失误,今列举二例.一、张祜《送卢弘本浙东觐省》,《张祜诗集校注》卷一注云:"卢弘本:未详."(第8页)按,卢弘本墓志已出土,今略录其事迹如下:"唐大中十一年岁次丁丑三月之廿七日,河中府司录参军卢君,名弘本,字子道,终于帝京之延康里,享年六十有五.……边将□□□□,奏除卫佐,充□□军判官,调补河南府河清尉,析滞惩奸,□民拱手.
关于顾颉刚在其学术生涯中疑古立场上是否有变化的问题,学界一直都有争论.在古史研究上,顾颉刚总体延续了疑古立场,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古史系统自身存在缺陷,二是疑古思想的反封建性为其持续开展古史辨伪提供了合法性.但在民族研究上,顾颉刚的疑古立场有明显转变,其民族思想从早期古史辨打破"民族出于一元",转向建构"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从"反传统的民族主义"转向"重传统的民族主义".深入分析顾颉刚在中华民族研究上疑古立场的转变及其理论自觉路径,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