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让学生进行散文语言的鉴赏,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分别从让学生在自主、互动、探究中品味语言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散文语言;自主;互动;探究;鉴赏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理念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互动、探究中品味语言,对文本进行鉴赏性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鉴赏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很大的提升,但我们还要正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面对高考的压力,更是不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随着年级的提升,越来越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对语文进行诗意地审美解读。这一点在进行散文教学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不敢或是不愿意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话,教师单凭参考资料上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散文的内容或主题,难度是很大的。再加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他们很难把握散文所传达的情感,更不要去谈鉴赏散文了。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课堂,为学生创设自主鉴赏散文的空间,通过自由朗读、品读、美读,去感受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笔者在执教陆蠡的《囚绿记》一文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针对自己在朗读时的疑问处,通过查找工具书和辅导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做适当的指引和点拨,比如当学生自主赏析了课题“囚绿”的含义之后,可结合学生对“囚绿”的理解,再来予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梳理全文的行文线索。之后,进入学生自主鉴赏环节,通过反复的品读课文,从而自主感悟作者“囚绿”的心路历程。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鉴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执教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地解放语文课堂。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点做得还远远不够。个中原因是除了部分教师仍占据课堂之外,教师在放手课堂方面,仅仅拘泥于学生个体的能力发挥,而忽略了挖掘学生的群体潜能。而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突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既能充分体现其个人风采,还能很好地发挥出其集体的智慧。
例如,笔者在教学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一文时,学生通过对文段的品读,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即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小组内合作、交流,通过反复的朗读,把握作者内心的情感,并推选小组代表,通过示范朗读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向全班同学分享本小组的成果。此外,对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老师一起交流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鉴赏
探究式学习,即为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可以是课堂讨论、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新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在散文教学中,教师更要珍视学生对作品的初读体验,并通过探究式学习,生成个人的见解,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例如,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如果教师还只是一味地按照参考资料上的解析来照本宣科的话,不仅破坏了散文的美感,也难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章。因此,对这一课的情感和主旨方面,教师只需提供部分资料,让学生自己结合对文本的阅读和认识,对其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多元化主旨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最终真正地理解作者说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悲凉”的深层意蕴。
当然,在我们日常的散文教学中,鉴赏散文富于诗意化的语言,不能离开一个最基础的环节——“读”。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在课堂上的互动鉴赏,抑或是学生的探究式研读,都离不开对文本的反复阅读。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的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让学生认识到读对散文语言鉴赏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散文语言的反复咀嚼和品味,生成鉴赏散文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金延凤,吴希红主编.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官地中学)
关键词:散文语言;自主;互动;探究;鉴赏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理念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互动、探究中品味语言,对文本进行鉴赏性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鉴赏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很大的提升,但我们还要正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面对高考的压力,更是不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随着年级的提升,越来越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对语文进行诗意地审美解读。这一点在进行散文教学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不敢或是不愿意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话,教师单凭参考资料上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散文的内容或主题,难度是很大的。再加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他们很难把握散文所传达的情感,更不要去谈鉴赏散文了。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课堂,为学生创设自主鉴赏散文的空间,通过自由朗读、品读、美读,去感受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笔者在执教陆蠡的《囚绿记》一文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针对自己在朗读时的疑问处,通过查找工具书和辅导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做适当的指引和点拨,比如当学生自主赏析了课题“囚绿”的含义之后,可结合学生对“囚绿”的理解,再来予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梳理全文的行文线索。之后,进入学生自主鉴赏环节,通过反复的品读课文,从而自主感悟作者“囚绿”的心路历程。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鉴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执教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地解放语文课堂。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点做得还远远不够。个中原因是除了部分教师仍占据课堂之外,教师在放手课堂方面,仅仅拘泥于学生个体的能力发挥,而忽略了挖掘学生的群体潜能。而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突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既能充分体现其个人风采,还能很好地发挥出其集体的智慧。
例如,笔者在教学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一文时,学生通过对文段的品读,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即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小组内合作、交流,通过反复的朗读,把握作者内心的情感,并推选小组代表,通过示范朗读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向全班同学分享本小组的成果。此外,对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老师一起交流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鉴赏
探究式学习,即为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可以是课堂讨论、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新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在散文教学中,教师更要珍视学生对作品的初读体验,并通过探究式学习,生成个人的见解,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例如,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如果教师还只是一味地按照参考资料上的解析来照本宣科的话,不仅破坏了散文的美感,也难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章。因此,对这一课的情感和主旨方面,教师只需提供部分资料,让学生自己结合对文本的阅读和认识,对其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多元化主旨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最终真正地理解作者说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悲凉”的深层意蕴。
当然,在我们日常的散文教学中,鉴赏散文富于诗意化的语言,不能离开一个最基础的环节——“读”。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在课堂上的互动鉴赏,抑或是学生的探究式研读,都离不开对文本的反复阅读。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的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让学生认识到读对散文语言鉴赏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散文语言的反复咀嚼和品味,生成鉴赏散文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金延凤,吴希红主编.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官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