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痹的证治

来源 :风湿病与关节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肠痹为六腑痹之一,在风湿病中有着重要地位,为常见痹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肠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肠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6型:邪实候(疫毒壅滞证、湿热阻络证、寒湿痹阻证),正虚候(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候(痰瘀痹阻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肠痹;炎性肠病关节炎;六腑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肠痹多由外邪客于肠中,气机痹阻,受盛化物和传化失司所致,以多饮而小便不利、气喘、大便飧泄,并伴有肢体关节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痹
  病[1]。肠痹为六腑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肠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肠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中论之较详。金·刘完素《黄帝内经素问宣明论方》列有肠痹证,曰:“虽多饮不得溲,不成大便,使糟粕不化,故气喘急而飧泄。”元·朱丹溪《脉因证治》首次明确提出治疗方剂——附子汤加平胃散、茱萸、草、肉豆蔻等。明清时期对肠痹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肠痹文献渐较丰富。清·喻昌《医门法律》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风寒湿等外邪损伤脾胃所致,提出治疗本病“宜以辛辣开之”,治以吴茱萸散。
   西医学的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关节炎、沙门菌感染后关节炎、痢疾杆菌感染后关节炎、耶尔森菌感染后关节炎、小肠旁路关节炎等可出现肠痹表现。
  1 肠痹的病因病机
   肠痹多是邪犯胃肠,痹阻经脉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氣血不足,肢体失于濡养而致。
  1.1 外邪侵袭 风寒湿热、疫毒等外邪侵袭,痹阻经脉,肢体失于濡养,则肢体关节疼痛不适;邪气久客于大小肠,腑气不通,故饮而溲少;大肠传导失司,糟粕不化,故时发飧泄;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病及脏,肺失清肃,故中气喘争,而为肠痹。如清·尤怡《金匮翼》曰:“肠痹为风寒湿着于脾胃。”吴谦《医宗金鉴》曰:“久痹不已……是邪内传于大小肠,则为肠痹也。”
  1.2 肠胃虚弱 过饮酒浆或饮料,易伤脾阴,或嗜食辛辣刺激、膏粱厚味,损伤脾胃,气机不利,当降反升,上冲气逆,故喘争;或饮食不洁,疫毒蕴结肠胃,损伤肠道;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或久病脾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肌肉筋骨关节失养,或脏腑功能失调,肠道失司,而发肠痹;或脾胃受损,饮食不化,湿热内生;饮食伤脾,中阳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发为肠痹飧泄。如《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圣济总录》曰:“肠虚寒湿内攻,腹痛飧泄。”明·董宿《奇效良方》曰:“肠痹者,三气乘虚,客于大肠。”
  1.3 气闭痰瘀 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生,阻滞肠道气机,气机不利,阻塞下焦,故小便不得出;或气闭不通,痰瘀阻滞,筋骨关节脉络失养,则见关节疼痛,肢体麻木,抽掣拘急,屈伸不利,行动困难;痰瘀互结,脉络不荣,血脉不通,气血凝聚,则关节肿胀变形。如《圣济总录》曰:“大小肠气痹,水道不通,故虽多饮而不得溲便。”元·朱震亨《丹溪手镜》曰:“忧思者,……饮食不化,肠胃胀满。”清·秦之桢《症因脉治》曰:“肠痹之因,或饮水太过,或饮食有伤,中气乖张,壅塞闭逆,不得下顺,返而上冲,则喘争,小便不利,水谷混于大肠,则飧泄,此肠痹之因也。”《金匮翼》曰:“今风寒湿三气痹之,邪气独留,正气遂闭,由是水道不通。”
   综上所述,肠痹由以上多种因素所导致,但总不外“虚、邪、瘀”[4]三类。即虚为肠胃虚弱,邪为风寒湿热疫毒等,瘀为瘀血痰浊气闭。其主要病机是肠道失司,邪痹经脉。肠痹病位主要在肠(大肠和小肠),可涉及肢体关节,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分为虚实两类。实多为疫毒、湿热、寒湿、痰瘀;虚多为肠胃、脾肝肾等脏腑虚弱。
  2 诊断要点
   本病可根据肠道表现、关节表现和肠道、关节外表现进行诊断。①肠道表现:多饮,小便不利,腹痛,腹泻。②关节表现:下肢非对称性关节炎,可为一过性或游走性,或者复发和消退交替出现等。下肢大关节受累多见,但任何外周关节均可受累,膝关节积液最常见。可出现腰背、胸、颈或臀部疼痛,腰和颈部运动受限及扩胸范围缩小。③肠道和关节外表现:可伴有气喘、渴而欲饮,活动期可见发热,体质量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结节性红斑。本病以肠道表现和关节表现为诊断要点。
  3 肠痹的辨证论治
   肠痹辨证主要辨虚实:本病初起多为外邪侵袭,痹阻经脉,发病急,多为实证;若调摄不慎,病情缠绵难愈,余邪未除,气血不足,脾失运化,水湿停滞,则痰瘀渐生,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若施治不当,损伤气血,脏腑亏虚,多为虚证。本病的治疗以“顾护脾胃,通络宣痹”为原则。肠道症状突出者,以顾护肠胃和脾胃为主;关节症状突出者,以通络利关节为主。急性期重祛邪,以清热解毒、散寒除湿为主;慢性期重扶正,以健脾和胃、补益肝肾为主;虚实夹杂者,扶正祛邪通络兼顾。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6型。
  3.1 邪实候
  3.1.1 疫毒壅滞证 腰膝疼痛,便下赤多白少,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发热,甚则神昏,身重、腹胀、恶心呕吐,腹部癥瘕痞块,膝踝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目赤肿痛,心烦口渴,口舌溃疡;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以腰膝疼痛,便下赤多白少,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此证为热毒蕴结肠胃所致。疫毒之邪,伤人最速,所以发病较急;湿热疫毒与气血搏结于肠之脂膜,故见便下赤多白少;湿热内蕴,气机不利,腑气不通,故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腹胀、恶心呕吐,腹部癥瘕痞块;热毒盛于内,故见发热;热毒内痹,入于营分,则神昏;湿热毒气阻络,关节肌肉失于濡养,故见身重,腰膝疼痛,膝踝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火热上炎,故目赤肿痛,心烦口渴,口舌溃疡;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为疫毒壅滞的征象。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通络。
   方药: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合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方中葛根既可解肌清热,又可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治下利;黄芩、黄连助葛根清肠胃之热,燥胃肠之湿,使湿热出,下利止;蚕砂利湿化浊通痹,薏苡仁利湿清热除痹,祛风胜湿;半夏燥湿和中;杏仁宣肺利气;赤小豆、连翘、栀子、滑石清热解毒利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祛湿通络之功。若上肢关节肿痛者,加桑枝、忍冬藤;下肢关节肿痛者,加车前草、白茅根;腹胀者,加佛手、厚朴;腹痛剧烈者,加延胡索、白芍。
  3.1.2 湿热阻络证 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大便黏膩,便下不爽;关节屈伸不利,四肢酸胀困乏,身热不扬,口干不欲饮,腹满纳呆;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以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大便黏腻,便下不爽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与热结,闭阻经脉,气血不畅,则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关节屈伸不利;湿热结于肠中,故大便黏腻,便下不爽,腹满纳呆;湿热蕴结,故四肢酸胀困乏,身热不扬,口干不欲饮;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为湿热阻络之象。
   治法: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合四妙丸(《成方便读》)加减。方中防己、蚕砂、薏苡仁、赤小豆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滑石、连翘、栀子增强清热利湿之效;黄柏祛下焦之湿热;苍术燥湿健脾,使湿去而不生;川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共用,具有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之功。若伴有皮疹者,加天葵、紫草;关节畸形者,加炮山甲、土鳖虫。
  3.1.3 寒湿痹阻证 下肢关节重着、凉痛,腹痛,泄下清稀;恶风寒,手足逆冷,腰脊僵硬,肢体麻木不仁,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热缓解;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弦紧。以下肢关节重着、凉痛,腹痛,泄下清稀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寒湿之邪入侵,阻滞经络,血脉痹阻,关节凝滞,故见下肢关节重着、凉痛,腰脊僵硬,肢体麻木不仁,屈伸不利;寒湿之邪,侵袭肠胃,肠道传导失司,故泄下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故腹痛;寒湿均为阴邪,故恶风寒,手足逆冷,遇寒加重,得热缓解;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弦紧为寒湿痹阻之征象。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止痛。
   方药:蠲痹汤(《医学心悟》)加减。方中羌活、独活祛周身之风寒湿邪;秦艽、海风藤、桑枝、桂心祛风胜湿,温通经络;当归、川芎、乳香活血化瘀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全方共奏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本方以祛邪为主,略兼养血、活血。若兼风者,加防风;湿盛者,加防己、苍术、薏苡仁;寒盛者,加制附子;痛在上肢者,威灵仙、姜黄;痛在下肢者,加牛膝、续断。
  3.2 正虚候
  3.2.1 脾胃虚弱证 下肢关节酸痛,大便溏结不调,下利清谷;便血,腹胀腹痛,劳累遇寒加重,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肢倦,乏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以下肢关节酸痛,大便溏结不调,下利清谷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寒湿伤脾,损伤脾胃;或久病缠绵,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经脉失于温煦,故见下肢关节酸痛,劳累遇寒加重;脾虚不统,故见便血;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大便溏结不调,下利清谷;脾虚气血乏源,故见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肢倦,乏力;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腹胀腹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方药:参苓白术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胶艾汤(《千金翼方》)加减。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胜湿;山药、莲子健脾胃,兼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健脾胜湿;砂仁、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补虚养血;阿胶、艾叶补血止血。全方共奏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之功。若便溏便血者,加炮姜、灶心黄土。
  3.2.2 肝肾亏虚证 下肢关节酸痛,气喘,小便不利;驼背畸形,腰背疼痛,屈伸不利,肌肉消瘦,头晕耳鸣,遗精阳痿;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以下肢关节酸痛,气喘,小便不利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痹久不愈,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故见下肢关节酸痛,腰背疼痛,屈伸不利,肌肉消瘦;邪滞骨节,日久不去,故见驼背畸形;肾气亏虚,小肠失司,故见气喘,小便不利;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故见头晕耳鸣,遗精阳痿;舌淡黯,苔白,脉沉细乃肝肾亏虚之征象。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消阴来复汤(《医醇賸义》)加减。方中以鹿茸温阳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药;制附子壮阳散寒通痹,大辛大热之药,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补骨脂、菟丝子暖肝肾,怀牛膝、狗脊、独活养肝肾、益督脉、固腰膝,共为辅药;枸杞子补血养精;益智仁温中散寒暖肾;小茴香暖下元;木香、当归行气养血活络,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功。若关节痛甚者,加全蝎、蜈蚣;腰脊痛甚者,加川续断、淫羊藿;恶寒肢冷者,加千年健、钻地风。
  3.3 痰瘀候 痰瘀痹阻证:下肢关节漫肿疼痛,痛有定处,大便溏结不调;驼背畸形,肢体疼痛,屈伸不利,手足麻木,皮色淡黯或有瘀斑;舌质淡黯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涩。以下肢关节漫肿疼痛,痛有定处,大便溏结不调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痹久痰瘀内生,痹阻经络气血,不通则痛,故见下肢关节漫肿疼痛,痛有定处;痰瘀留滞骨节,故见驼背畸形,肢体疼痛,屈伸不利;痰瘀痹阻,肠道气闭不通,故见大便溏结不调;皮色淡黯或有瘀斑,舌质淡黯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涩均为痰瘀痹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合双合汤(《杂病源流犀烛》)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活血化瘀;地龙、没药、五灵脂、香附活血通络止痛;白茯苓、陈皮、半夏、白芥子、甘草祛痰通络;秦艽、羌活、牛膝祛风湿,补肝肾。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功。若痰瘀甚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炒山甲、白花蛇、蜈蚣、全蝎。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35岁,2018年1月2日初诊。以反复腹痛、脓血便伴腰膝冷痛3年,加重3个月为主诉。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按痢疾治疗无效。后经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经多方治疗,效不佳,且渐出现腰膝疼痛,近3个月病情加重。现症见:腹痛及血便,血色淡,右膝踝肿胀,局部畏寒,腰膝酸软无力,伴眠差,乏力神疲,气喘,面色萎黄,多饮自汗,小便时有不畅。舌淡,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溃瘍性结肠炎,炎性肠病关节炎。中医诊断:肠痹,证属脾胃虚弱。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以参苓白术丸合胶艾汤加减。处方:人参12 g、茯苓20 g、白术20 g、莲子15 g、山药30 g、白扁豆30 g、薏苡仁30 g、砂仁9 g、当归20 g、川芎9 g、熟地黄20 g、白芍12 g、阿胶(烊化)9 g、艾叶10 g、独活20 g、怀牛膝15 g、川续断15 g、制附子6 g、桂枝9 g、灶心黄土3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骨痹舒片每次3~8片,每日3次,口服;健膝丸每次3 g,每日3次,口服;着痹畅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2018年1月15日二诊,患者诉腹痛及血便消失,右膝踝减轻,畏寒,腰膝酸软无力仍存在,乏力气喘明显改善,余症尚存。舌淡,苔白,脉沉细。上方制附子加至9 g,继服14剂。中成药继服。
   2018年2月16日三诊,患者诉诸症大减,身感较前有力,小便正常,多饮自汗消失,右膝踝肿胀基本消失,但仍有沉困感。上方制附子加至12 g,继服14剂。中成药继服。
   2018年3月6日四诊,患者诉症状基本消失,阴雨天偶有反复。中药停服,中成药继服。
   2018年7月6日五诊,患者病情稳定,无反复,中成药仅服用骨痹舒以巩固疗效。
   1年后回访,中成药已停服半年,病情稳定无反复。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炎性肠病关节炎;中医诊断为肠痹,为正虚候脾胃虚弱证。故治疗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方用人参、茯苓、白术、莲子、山药益气健脾和胃以补气虚;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阿胶、艾叶、灶心黄土补血养血止血以补血虚;制附子、桂枝温阳以温补阳虚,又祛寒邪;白扁豆、薏苡仁、砂仁健脾又祛湿邪;独活、怀牛膝、川续断补肝肾又祛风湿;四物汤和牛膝同时活血化瘀。综上所述,本方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以扶正补虚(虚),兼祛寒湿之邪(邪),同时活血通络以祛瘀血(瘀)。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方药对证,故临床收到佳效。
  5 肠痹的预防与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减少肠道感染机会。加强身体锻炼,减少精神因素的刺激,提高抗病能力。避免摄入过敏性食物。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饮食要易消化,营养丰富;忌食辛辣厚味,禁烟酒,勿贪凉饮冷;起居有节,冷暖相适,避免六淫侵袭[5]。
  6 结 语
   肠痹是按六腑组织分类的痹病,为六腑痹之一。肠痹的病位主要在肠(大肠和小肠),可涉及肢体关节,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肠痹病因不外“虚、邪、瘀”三类。即虚为肠胃虚弱,邪为风寒湿热疫毒等,瘀为瘀血痰浊气闭。其主要病机是肠道失司,邪痹经脉。病性分为虚实两类。实多为疫毒、湿热、寒湿痰瘀;虚多为肠胃、脾肝肾等脏腑虚弱。本病治疗以“虚痰瘀”为纲进行辨证,以“顾护脾胃,通络宣痹”为治疗原则。正虚候当以扶正顾护胃肠为主,治宜健脾和胃,补益肝肾;邪实候祛邪为主,治宜清热解毒,清热除湿,散寒化湿;痰瘀候治以通络为主,治宜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本病及时正确治疗,大多预后较好;但若迁延反复,后期会并发大出血、肠梗阻、癌变等,预后较差。肠痹重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因此,本病应当早期及时、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准确辨证,对症用药,尽快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肠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6):42-47.
  [2] 李满意,娄玉钤.六腑痹源流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48-52.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5]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6-151.
  收稿日期:2021-03-04;修回日期:2021-04-09
其他文献
严桂珍教授认为纤毛不动综合征主要病因病机以痰浊贮肺、肺脾两虚为主,认为脾主肌肉,脾气亏虚,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肌肉失养,导致纤毛摆动异常。脾气亏虚,痰浊内生,上阻于肺,肺虚失于宣发,气机郁滞,导致痰液无法咳出。故该病在临床上以肺脾两虚、痰浊阻肺证多见,所以严教授在治疗上强调以肺脾为要,治以健脾益气,宣肺化痰,其中以健脾益气为主,宣肺化痰为辅。常选用大剂量的健脾生肌之品,如黄芪、党参等,发挥健脾益气、排痰解毒、修复生肌的作用,配伍桔梗汤或千金苇茎汤加强宣肺排痰之功。另外,严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能够发挥促进痰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绿色节能理念是民用建筑电气行业未来发展必然方向.绿色节能理念主要内容是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用建筑电气是民用建筑行业中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接着分析了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历代医家的经验,从发疹颜色、形状、病因、症状对荨麻疹的病名进行归纳,如赤白游风、鬼饭疙瘩等,明清至今,达到统一,以瘾疹称之;根据其发作特点、皮损及症状对病因病机进行梳理,其多由禀赋不耐,外邪侵袭所致,而现代多因饮食引起湿郁化热,或七情内伤,脏腑失调;从内治与外治对治疗进行分析,内治法以扶正祛邪为主,辅以健脾除湿、清热凉血,外治法中的外洗、外涂等治疗极具特色。同时本文总结了古代医家与当代医家如王琦、王玉玺教授等人对荨麻疹的认识和治验,为中医现代临床诊治荨麻疹提供参考和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污水处理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膜生物反应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处理大部分城市污水,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保护城市生态环
近几年山区公路常出现边坡崩塌危害,包括塌陷以及泥石流和滑坡等,此类问题的产生将增加边坡的不稳定性,使得地表水流动缓慢,易形成泥石流,对整个山区公路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
彭江云教授认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主要病因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先虚,风寒湿邪气侵袭筋脉骨节.临床治疗注意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重视温扶阳气,顾护脾胃,采用补中桂枝汤治
【摘 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样,常为诊断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基于近年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的文献资料,在古代医家的经验理论基础上对疾病进行探讨。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活动度,按中医证候类型的变化分为急性活动期、诱导缓解期、维持治疗期。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亏虚、气血失调为其本,热毒、血瘀、水湿蕴结为其标;急性活动期为瘀热郁积,诱导缓解期为阴虚火旺,维持治疗期为阴阳两
【摘 要】 膝为筋之府,根据膝骨关节炎不同分期及其病理特点可称为筋痹、膝痹、骨痹。筋痹在膝骨关节炎的早中期尤为重要,中晚期筋痹与骨痹共存,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共同加速疾病进展。阻断筋痹可延缓其向骨痹的转化,从而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终末结局。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筋骨相依,以筋骨为本,且以筋为先,治疗当强调补益肝肾、疏肝揉肝,肝气畅达,筋自柔顺,进而达到筋柔骨正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膝
【关键词】 Graves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甲巯咪唑片;粒细胞缺乏;医案   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特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s,AITD),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因复杂,其中GD约占所有甲状腺功能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