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讲述黄河象发现全过程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象,1973年在甘肃省合水县出土,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3米,属于剑齿象类。
  合水县在甘肃省庆阳市的东部,陇东黄土高原的东端。为解决当地用水问题,1972年,合水县开始了河口水电站的建设工作。1973年1月20日,和往常一样,当地农民进行挖砂、清土、筛砂,突然,在一处崖壁上,从挖的砂土中带下一块洁白色的东西,再看那处崖壁,还有两根长长的圆状东西。正当大家猜测这是古树木头还是动物的尾巴时,有人过来说这就是药材公司经常收购的“龙骨”,一听到可以卖钱,所有人都开始抢着拿回家。
  消息很快传到工地负责人姜登盼那里,这是一位年过五旬的老八路,他立即赶到现场,叫大家不要乱挖、乱拾,并迅速进行现场保护。随后,姜登盼联系县文化馆负责文物工作的许俊臣。
  得到消息的许俊臣骑了10公里的自行车来到电站工地,当他看到地层中碗口粗的“龙骨”时,就知道这是古代脊椎动物的化石。于是,和姜登盼等人一块儿向群众宣讲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并增加保护措施。
  另一方面,许俊臣立即回去向县上领导汇报这一发现,并提出保护、收回、向省里报告等建议。最终,这件事受到省里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派研究人员去合水县勘察化石。当时在省博物馆工作的谢骏义正是其中之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郑绍华表示:“作为化石种的一个个体,黄河象是保存状况最好的。”这正是得益于这些措施。郑绍华还举例说,1971年,另一个地方也挖到了“龙骨”,但没有得到好的保护,当地人都拿到药材公司去卖,数量多到用拖拉机运。不用说,当他们赶到时,已人去“矿”空。
  谢骏义在1973年3月到达现场,这之前的“故事”是他听来的。随后他参与了化石的保护、发掘等工作。“有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天天工作生活在一起,姜登盼提供后勤,都是聊这些。”后来,谢骏义还和许俊臣一块儿在陇东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中间闲聊也聊到这些事,了解更多了。
  正式发掘从1973年4月5日开始,直到5月17日收取脚趾骨,历时43天。主要成员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赵聚发及谢骏义、许俊臣等人,赵聚发负责技术,谢骏义主管行政。
  “4月5日开工动土。赵聚发划定范围,由民工5人清理最上面的疏松黄土。”谢骏义在发掘日志中记录下每天的工作。4月11日,化石全面暴露时,赵聚发判断这么大的、完整的象化石“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发现”,这鼓舞了所有的发掘人员。
  在发掘即将结束前,他们看到了埋藏在下面的四肢蹄骨,这在象类化石发现史上非常难得。不过让谢骏义遗憾的是,当时杂事较多,没有拍下照片。因为要写报告,谢骏义出野外都会作简单的记录,这个习惯保持了几十年。这也使得他能准确地写出当时每天发生的事。
  发掘过程中,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去发掘现场观看这一盛况,他们在用绳子拦了一道警戒线的同时,赵聚发、谢骏义、许俊臣还轮换讲解,趁机给大家作了科普。
  本书的责任编辑、科学出版社编辑刘能说,这本书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复原得比较全面,写到了时代背景,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特色,不仅有发掘经过,还有风土人情。
  的确如此,在谢骏义的详细介绍中,可以看到在那个坐车、通讯不方便,吃饭还需要粮票的年代里,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多家单位如何合作,遇到了什么困难,群众的反响等。比如,通讯主要靠电话和电报,但在工地上,这些都成问题,为了及时沟通,谢骏义常常不得不离开工地,也因此耽搁了发掘现场的不少事情,感到遗憾。汇款是另一个难题。在要求追加发掘经费后不久,谢骏义收到邮寄的粮票,可钱没有消息,直到发掘即将结束,才到银行查到一个多月前就汇到的经费。
  谢骏义坦言,如果不是找到了当年勘察、发掘黄河象的工作日记、野外记录,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黄河象研究工作时的《北京学习工作日志》,以及保存下来的有关资料和照片、信件,他大概写不出这本书,正是这些原始“档案”,“把我又带回到当年梦幻般的景象之中,于是心中燃起了撰写文稿的愿望”。
  能保留这些资料,谢骏义说这得益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1974年,随着黄河象发掘工作告一段落,谢骏义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习旧石器时代考古,他的导师就是贾兰坡。
  贾兰坡有一个习惯,就是收藏各种资料,大到工作资料,小到一封信,并将这些资料按年分门归类。谢骏义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资料看上去没什么用。贾兰坡告诉他,将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材料,会有大作用的。
  于是,谢骏义也开始收集、保存资料,不管有用没用的都收集起来,特别是有关黄河象的。
  事实上,从想写一本有关黄河象的书到写出来,早在20世纪末、新世纪初。“有人建議我把与黄河象有关的故事也写出来。由于是亲身经历的事,我也十分乐意。可是一旦付诸实施,却发现资料分散,加之杂事缠身,也就把这事搁下了。”直到谢骏义退休后几年,手上的工作都结束后,年近70岁时才开始写作这本书。
  创作一本书并不容易,为此,谢骏义学习用电脑、学习上网,经过近8年时断时续的耕耘,终于把黄河象的勘察、发掘、研究以及传播写了出来。
  “有时别人问我黄河象的发现过程,我感觉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最终能完成并出版这本书,我如释重负,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谢骏义表示。
其他文献
精准医疗和虚拟现实是近两年资本密切关注的领域,这两项重大技术的不断突破也带来两个市场的爆发。创业者谢智衡选择同时抢占这两个千亿美元规模的市场。2015年9月,谢智衡在深圳成立妙智科技有限公司,整合计算机和临床医学,把传统的医学影像进行三维重建、虚拟现实化,让医生可以在VR环境中面对立体的患者身体模型进行术前规划,让医学生在VR中练习解剖和手术。  要在相对严谨的医学领域作出创新,并要在激烈的科技市
期刊
“春风化雨育桃李,甘为人梯助登攀”,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朱兆良先生,我觉得是极为恰当的。  朱先生在工作中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在待人处事上平易近人、和藹可亲。他关心培养课题组同事,非常认真且有耐心,经常为他们提供学习、挑重任的机会。  如果谈到朱先生甘为人梯的品质,我的成长就是很好的一例。“文革”末期,由于氮组之前的成员各奔东西,领导把我分到朱先生领导的氮组。当时,氮组也就我们两人,后来随着工作的开
期刊
昔日的片片鹽碱地上,如今小麦长得壮实喜人,一派丰收景象。而把荒地变成良田的关键人物,是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学家李振声。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凌,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那年,正赶上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有的地方小麦减产2~3成。李振声受到很大触动,决心培育抗病小麦。但当时,他研究的方向是牧草。  “农民精心栽培小麦
期刊
“环保一直是全世界都重视的问题,除了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气候、环境的变化,对土壤、空气、水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问题,也将直接影响人类生存。所以,立足农业,开展农业环保工作,是我最重要的工作职责。”刘文涌说。  刘文涌是我国第一批环保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当时的环保问题还没有上升到国家高度,刘文涌就意识到环保会和农业产生莫大的关系。没有专门的农业环保专业,他就在山西大学环保专业毕业后,去了沈阳农
期刊
摘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巩固党在企业中的执政地位,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企业开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加以研究,认真改善,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关键词: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抓好企业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时期,随着经济全
期刊
我们的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实践的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深刻地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政治保障,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期刊
在目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中,合理有效地发挥绩效考评的经济杠杆作用,可进一步激励职工自主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因此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绩效管理与人事管理中其他环节的关系,着重论述绩效管理在人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绩效管理在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咨询作用,以及在制定和执行企业战略方面的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让学生形成一种自觉意识,是我在这几年班主任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这期间我尝试着通过形成意识、明确班规培养习惯来逐渐形成班级及个人的自觉性。  一、让集体意识形成一种自觉  高二分班后,我抓住校运会、剪贴报比赛、校园读书
期刊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
期刊
对一本书倾心,却无缘一读,便有了牵念在心。在过去那个朴素的年代,由于没有现在这样多的电子产品,于是闲暇时读书就成了最大的乐趣。  初中时,正流行席慕容的诗,想找本真正的诗集来看,却是极难。我们小县城的新华书店里根本没有席慕容诗集,图书馆中偶有的几本,也是常被借在外,而同学们传抄的一些,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阅读渴望。于是我們几个最为渴望的同学,便分好工,每人一天数次去图书馆死等,等别人来还。这样一个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