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问,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qi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问题设计能诱发学生兴趣,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而许多语文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出现了无效问题和低效问题,严重影响着有效教学的进行。我认为在课堂在应巧妙提问,让课堂提问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提问
  从近几年的小学高段语文公开课的情况上看,许多语文教师出现了无效问题和低效问题,严重影响着有效教学的进行。现在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设计的缺失。
  (一)问题设计偏离核心,启而不发
  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有的问题太长,有的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问题设计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二)问题设计貌似热闹,华而不实
  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华而不实;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而很少问“为什么”。
  (三)问题设计千篇一律,味如嚼蜡
  部分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千篇一律,一般每节课都是“导入新课、初读感知、细读品味、课外拓展”的套路,出现了一系列模式化的问题设计。以此类问题来构建语文课堂,形式单一,缺乏情感节奏的变化和言语内容的灵动。
  (四)问题设计放任自流,高耗低效
  有部分教师把课堂的提问主动权交给学生,放任自流,在学生参差不齐的问题中寻找时机,在偶然的精彩背后更多的是随意和无奈,课堂毫无层次序列可言,基本的阅读规律遭到破坏。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针对以上问题设计的缺失,我谈几点有效提问实践的策略。
  一、问题设计循序渐进——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所提的问题比较杂乱,缺乏连续性,教师在提问时随意性较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提问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过难,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设置或提出问题时应做到难易幅度不大,层次分明,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学生感受“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1、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2、问学生:读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3、再问: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是什么感觉?4、作者是怎样让写得让我们身临其境的?5、最后讨论: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养花了吧?这才叫爱花的“真切”境界呢。
  二、问题设计随机应变——水光潋滟晴方好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再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另外,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
  三、问题设计面向全体——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问题设计要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分层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让每个主体的作用都得以发挥。
  每堂课的问题设计都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针对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换个角度设计这些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也能够完整的回答出来。同时,也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四、问题设计趣味盎然——春眠不觉晓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振奋和愉悦,宛如“春眠不觉晓”。
  譬如,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最后一环节,训练学生改写古文,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每次读这篇古文,我都有一种冲动,今天,我终于有了这样一次机会。请把来访者姓‘孔’改成我姓‘胡’的,这篇文章该怎么写?”学生一听,兴味盎然,跃跃欲试。不多久,一篇改编的《杨氏之子》新鲜出炉了。之后,让学生把来访者改为姓“梅”的呢?若是姓“柳”的呢?……学生纷纷给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五、问题设计富有创新——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问题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西湖之春”特级教师大讲坛上,曹鸿飞老师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整堂课分四个环节设计问题。1、残忍吗——引发认知冲突。朗读词语“残忍、狠心、冷漠“,引发对母爱的质疑,激发新的阅读期待。2、赞同吗——直面阅读初感。3、愿意吗——品悟母亲内心。师:凭自己的感觉,母亲愿不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母亲矛盾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4、残忍吗——感悟母爱真谛。让学生认识到母亲“残忍”的用意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母爱真谛。
  总之,课堂教学是艺术,课堂提问则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巧妙提问,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读是吸收、积蓄;写是释放、运用,而介于两者间的载体则是语文教材。如何运用好语文教材,有效地搭配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让很多老师都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其中课堂练笔以其“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能深化阅读教学”等特点,而被大多数老师所青睐。可练笔过程中新的难题又接踵而来,那就是多数学生练写时无从下笔,无话可说,练而乏味,甚至还出现了畏惧心理,这又让老师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充分整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技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
提要:本文拟就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其对素质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多媒体在当前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三方面去说明多媒体对英语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超媒体系统 交互式多媒体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多媒体一词是英文MULTIMEDIA的中文译名,从英语教学的狭义角度来讲,是指计算机控制的交互式多媒体传送系统(INTEGRATED LEARNING SYSTEMS,简
备课资料泛指供给备课和教学使用的人、物、信息等。既有看得见的物化设备,也有媒体化的学习材料以及支持教学活动的工具性软件。包括音乐、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使用备课资料,利于文本感悟、积累和运用,实现教学的高效推进。为此,一些教师对备课资料推崇备至,拿到一篇新课文,尚未细细研读,便积极搜寻备课资料,并盲目地付诸于教学设计,使阅读课不伦不类,无序无章,收效甚微。主要现状表现如下
【摘要】 自我客体化是指"内化一个旁观者对自己身体自我的看法,将自己当做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物体来",并"形成对身体外在形象的习惯性监控"。自我客体化可能带来诸如身体羞愧、外貌焦虑等心理问题和进食障碍、抑郁等心理健康风险。本文通过简要述评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将来国内研究提出可能的方向。  【关键词】 自我客体化 客体化理论 性客体化   1 引言  近日"事业线"的称谓引
摘要: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应立足于鼓励、激发、引导,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作业 设计 多样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部分同学自学能力较差,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最好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做到有目的的去听课。预习时,要
【摘要】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更不是痛苦,而是用教育的智慧去实现师生人生的幸福。在当今呼唤“幸福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看看我们的英语复习,教师往往只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发展”这一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更应呼吁人文性复习策略的运用。只有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这也就要求数学教师注重“生活化”的教学,用生活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赋教学于生活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心理还不很成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往往停留于表面的、感性的认知。作为我们小学教师,要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必须对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进行正确有效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病因,形成高效的对策,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受前面规律的影响形成定势思维,直接写出得数,不能仔细审题,认真分析这些“形似”的数学问题。而且小学生解决问题较感性,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仔细,缺乏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