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问题设计能诱发学生兴趣,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而许多语文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出现了无效问题和低效问题,严重影响着有效教学的进行。我认为在课堂在应巧妙提问,让课堂提问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提问
从近几年的小学高段语文公开课的情况上看,许多语文教师出现了无效问题和低效问题,严重影响着有效教学的进行。现在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设计的缺失。
(一)问题设计偏离核心,启而不发
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有的问题太长,有的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问题设计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二)问题设计貌似热闹,华而不实
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华而不实;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而很少问“为什么”。
(三)问题设计千篇一律,味如嚼蜡
部分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千篇一律,一般每节课都是“导入新课、初读感知、细读品味、课外拓展”的套路,出现了一系列模式化的问题设计。以此类问题来构建语文课堂,形式单一,缺乏情感节奏的变化和言语内容的灵动。
(四)问题设计放任自流,高耗低效
有部分教师把课堂的提问主动权交给学生,放任自流,在学生参差不齐的问题中寻找时机,在偶然的精彩背后更多的是随意和无奈,课堂毫无层次序列可言,基本的阅读规律遭到破坏。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针对以上问题设计的缺失,我谈几点有效提问实践的策略。
一、问题设计循序渐进——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所提的问题比较杂乱,缺乏连续性,教师在提问时随意性较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提问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过难,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设置或提出问题时应做到难易幅度不大,层次分明,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学生感受“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1、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2、问学生:读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3、再问: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是什么感觉?4、作者是怎样让写得让我们身临其境的?5、最后讨论: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养花了吧?这才叫爱花的“真切”境界呢。
二、问题设计随机应变——水光潋滟晴方好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再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另外,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
三、问题设计面向全体——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问题设计要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分层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让每个主体的作用都得以发挥。
每堂课的问题设计都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针对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换个角度设计这些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也能够完整的回答出来。同时,也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四、问题设计趣味盎然——春眠不觉晓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振奋和愉悦,宛如“春眠不觉晓”。
譬如,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最后一环节,训练学生改写古文,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每次读这篇古文,我都有一种冲动,今天,我终于有了这样一次机会。请把来访者姓‘孔’改成我姓‘胡’的,这篇文章该怎么写?”学生一听,兴味盎然,跃跃欲试。不多久,一篇改编的《杨氏之子》新鲜出炉了。之后,让学生把来访者改为姓“梅”的呢?若是姓“柳”的呢?……学生纷纷给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五、问题设计富有创新——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问题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西湖之春”特级教师大讲坛上,曹鸿飞老师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整堂课分四个环节设计问题。1、残忍吗——引发认知冲突。朗读词语“残忍、狠心、冷漠“,引发对母爱的质疑,激发新的阅读期待。2、赞同吗——直面阅读初感。3、愿意吗——品悟母亲内心。师:凭自己的感觉,母亲愿不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母亲矛盾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4、残忍吗——感悟母爱真谛。让学生认识到母亲“残忍”的用意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母爱真谛。
总之,课堂教学是艺术,课堂提问则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巧妙提问,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提问
从近几年的小学高段语文公开课的情况上看,许多语文教师出现了无效问题和低效问题,严重影响着有效教学的进行。现在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设计的缺失。
(一)问题设计偏离核心,启而不发
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有的问题太长,有的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问题设计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二)问题设计貌似热闹,华而不实
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华而不实;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而很少问“为什么”。
(三)问题设计千篇一律,味如嚼蜡
部分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千篇一律,一般每节课都是“导入新课、初读感知、细读品味、课外拓展”的套路,出现了一系列模式化的问题设计。以此类问题来构建语文课堂,形式单一,缺乏情感节奏的变化和言语内容的灵动。
(四)问题设计放任自流,高耗低效
有部分教师把课堂的提问主动权交给学生,放任自流,在学生参差不齐的问题中寻找时机,在偶然的精彩背后更多的是随意和无奈,课堂毫无层次序列可言,基本的阅读规律遭到破坏。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针对以上问题设计的缺失,我谈几点有效提问实践的策略。
一、问题设计循序渐进——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所提的问题比较杂乱,缺乏连续性,教师在提问时随意性较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提问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过难,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设置或提出问题时应做到难易幅度不大,层次分明,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学生感受“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1、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2、问学生:读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3、再问: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是什么感觉?4、作者是怎样让写得让我们身临其境的?5、最后讨论: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养花了吧?这才叫爱花的“真切”境界呢。
二、问题设计随机应变——水光潋滟晴方好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再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另外,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
三、问题设计面向全体——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问题设计要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分层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让每个主体的作用都得以发挥。
每堂课的问题设计都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针对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换个角度设计这些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也能够完整的回答出来。同时,也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四、问题设计趣味盎然——春眠不觉晓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振奋和愉悦,宛如“春眠不觉晓”。
譬如,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最后一环节,训练学生改写古文,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每次读这篇古文,我都有一种冲动,今天,我终于有了这样一次机会。请把来访者姓‘孔’改成我姓‘胡’的,这篇文章该怎么写?”学生一听,兴味盎然,跃跃欲试。不多久,一篇改编的《杨氏之子》新鲜出炉了。之后,让学生把来访者改为姓“梅”的呢?若是姓“柳”的呢?……学生纷纷给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五、问题设计富有创新——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问题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西湖之春”特级教师大讲坛上,曹鸿飞老师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整堂课分四个环节设计问题。1、残忍吗——引发认知冲突。朗读词语“残忍、狠心、冷漠“,引发对母爱的质疑,激发新的阅读期待。2、赞同吗——直面阅读初感。3、愿意吗——品悟母亲内心。师:凭自己的感觉,母亲愿不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母亲矛盾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4、残忍吗——感悟母爱真谛。让学生认识到母亲“残忍”的用意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母爱真谛。
总之,课堂教学是艺术,课堂提问则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巧妙提问,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