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片海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ved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成长在一座沿海小城。小时候从家东边的窗户向外望去时,能看见漫漫的蓝色的海。后来所住的郊区成了城区的一部分,陆续有高楼在或远或近的地方建起,差不多挡住了全部的视野。只是每每在清晨推开窗时,腥咸的海风吹进来,混杂着邻家炒菜的油烟,我才恍然发觉,我仍是一个与海相伴的人。
  念中学时,我喜欢在海边闲逛。为了这样的时刻,我会选择放学后坐10路车回家,在临海的那站早早跳下来,然后花半小时慢吞吞地朝家的方向走去。
  和读大学时面对的人心复杂不同,中学算是我的纯白年代,每个人心里都单纯清浅到只能盛下一丁点东西。如今回想起来,我曾烦恼的事都那样微不足道,可那些之于当时的我便是沉甸甸的全部。要么是被班主任因为无关紧要的小事批评了一场,要么是数学考试拿了个糟糕的分数,每一样都能让我的心阴阴沉沉,像快要掉下雨来的天空。
  每逢这时我便会去海边,看潮涨潮落。通常我会买支冰激凌,坐在海边石头筑成的长椅上,双脚踩着低垂到接近地面的、警示游人莫要再靠近的铁链。工作日,海边只有零星几个在散步的老人,偶尔也有人钓鱼。长长的一根线甩进海里,然后那爷爷便坐在马扎上一动不动了,眼里只有海面泛起的波澜。他的专注有种神奇的魔力,我常在旁边出神地看上许久,一颗焦躁的心慢慢就被海上悄悄推动着的涟漪抚慰得平静下来。
  这是海洋带给我的力量,也是与海洋相伴的人们带给我的力量。
  看海看得越久,就越能沉心静气,抛掉心头那些莫名而偏激的情绪,学着平和地看待每一件事。曾经我对班主任总是充满敌意,给她的话语挑刺,像一只小刺猬,铆足了一股劲要伤害别人。可念高中后,心态便有了转变。我能从老师们有些唠叨的叮咛声里找到我确实存在的问题,然后努力改进。
  一直少不了老师在我考试失利后找我谈话。他们问我犯了什么错误,我往往回答他们粗心、马虎、大意一类的词。他们也会给我相同的答案:“都是借口。”过去我会觉得被误解,为此气愤,跑到海边空旷的沙滩上大喊大叫一通发泄,心里才畅快一些。但潮汐更迭看得多了,便不会对这些话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我想他们说得没错,一直没解决的问题不过是搪塞的借口。
  我学着将题目通读一遍再下笔,将一颗急急忙忙的心放慢一点,再慢一点。居然真的有了成效——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甚至拿了好几次满分,总名次也因之有所跃升。这让我惊喜。很快这样的心态便成了习惯,而因为学习太过忙碌,我不再有时间没完没了地驻留在海边。更多的时候,我只能在回家路上透过车窗玻璃看上几分钟的海。我通常会推开车窗,用力呼吸着它的味道。
  之后我远走读书,去到北京。那里没有海,只有冠以一个“海”字的湖,后海、什刹海。周末我常从学校出发坐地铁,四号线转六号线到南锣鼓巷站下,在便利店买一瓶黄瓜味汽水,然后慢慢走到什刹海去。我喜欢坐在边上,看什刹海体校的牌子、其中蹦蹦跳跳的男孩女孩,看把陀螺玩得很转的爷爷奶奶,适时地拍着巴掌赞赏,全身的压力便会烟消云散。想不到,仅仅同“海”挂钩的东西也会带给我这样的快乐。我常会有些恍惚,好像空间倒置,我不在北京而是在家乡。我的眼前那片无边无际的蔚蓝还在,身边也依旧是那个正往鱼钩上挂着蚯蚓的爷爷。然后他奋力一抛,长线落入海水。静坐的他凝视着那一小片海面,犹如老僧入定。
  我原先不知道,这片海为什么会带给我如此强大的能量,成为我的岛屿,我的庇护,我的自留地。直到去年夏天,我和朋友阿杉来到海边。我们在一张长凳的两端坐下,谈起中学时光,不自觉地话题就拐到了这片海。我向她倾吐我对它的喜爱,我相信同样在这里长大的她也懂。可是,这看似平平无奇的海面又因何能疗愈我们的焦虑和伤痛,将这些全变成安宁和快乐,让我们走起路来都忍不住一跳一跳,长发飞扬呢?
  “小时候我以为,拿着倍数足够的望远镜站在这片海岸上,就能看到美国。”
  “我也这么想过,我觉得从这里游过去,就能横渡整片太平洋。”
  “后来我发现不可以,”阿杉笑了,“可我依然觉得海是那樣大,那样深。我曾一直游到防鲨网拦住的地方,然后一个猛子扎进去。海好深,我看不到底。和它比起来,我是那样渺小,那样无关紧要。从海里出来后,再看现实中那些琐碎的事,便都觉得不值一提。”
  我突然明白了。
  那天在斜照的夕阳下,我们拎着鞋子慢慢走在被晒得暖洋洋的沙滩上。我们聊起未来。也许我们都不会在这里定居,所工作的城市甚至找不到海的影子,可也没什么关系,因为有一片蔚蓝,已经躺在我们的心底。时光的水草从中生长出来,轻轻碰触着我们的心灵。它提醒着我们扎根何处,当之后生活的打磨让我们觉得伤心难过时,它给我们慰藉,并告诉我们快乐的源泉究竟来自何方。
  编辑/胡雅琳
其他文献
当我写下这题目的时候,是十分心虚的。这种心虚,不在于我究竟会不会写作,或者我在做的事情到底算不算写作,而是因为,在我还没搞清楚什么叫写作的时候,曾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在写作了。  后来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青春期都有写点什么的欲望,诗歌、散文,抑或卿卿我我的情爱小说。不管是什么,在那个年纪里,我觉得想写太正常了,不想写才奇怪。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是100块可以花很长时间的年
期刊
Part1.电影  《小森林》  说起森林,似乎是个有些遥远的词了。从拥挤的人潮中脱身,从一个满当当的建筑物转移到另一个满当当的建筑物,再迷恋城市的人偶尔也会想:去一个远离喧嚣、满目苍翠的地方,好好待上几天。  小森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是某个不值一提的小村落,去最近的商铺也要骑行半小时,更别说雨雪天,来回耗上半天是常有的事。可就是这里,恰到好处地保留了自然的痕迹:绿得让人忘了呼吸的森林,群山间茫茫
期刊
1  那时尹慕辰正奋笔疾书,丝毫不想理会周遭哄闹的同学,可奈何王一扬的公鸭嗓实在太过大声,一把将她从作业堆里拉了出来。  “发练习册啦,发练习册啦。”  尹慕辰一直觉得,像王一扬这样的人,太适合去菜市场工作,都不需要扩音器,只凭借自己的天然嗓音,便足够震耳欲聋。  就在王一扬快将练习册发给她时,不知道谁伸出一只脚,王一扬被狠狠绊了一跤,手上的练习册全飞了出去,散落一地。尹慕辰只觉得眼前乱成一团,忍
期刊
当我点头示意准备好后,当地船夫按动了一下身边的装置,连接我与小艇的保险绳逐渐伸长,身后颇具热带风格的拖拽伞在海风的吹拂下迅速撑开,我就这样被放飞了起来。  小时候无数次玩过放风筝,大人说:你看,风筝飞得再高,始终被一根细绳拽着,像母亲与游子,游子走得再远,心里也始终连着家人的挂念。而今天,我自己当了回风筝,在沙美岛一片宽阔的海域,徐徐离开船只,投向天空的怀抱。  这是热带岛屿常见的海上娱乐项目,看
期刊
那条小巷没有名字,由于临一中西门,大家约定俗成般叫它“西街”。  每年寒暑假,我们几个高中时比较要好的同学都会相约走一趟西街。西街曾是条非常其貌不扬的街,倘若趿拉着鞋子走,还会扬起一阵土。它每天只有两个小时是充满活力的,中午放学时和晚自习下课后。如果遇上休月假,这里就热闹得宛如过年。  有了学生自然有售卖食物的摊点,糖葫芦、卷饼、臭豆腐、关东煮……应有尽有,而且味道都出奇的好。  坐班車回家的我,
期刊
看完《小偷家族》后,我深深地叹了口气,忍不住问自己:人间值得吗?  《小偷家族》的导演是枝裕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这部电影讲述的便是在东京的一栋老房子里生活的六口之家,家庭成员有靠养老金维持生活的“奶奶”初枝、做临时工的“爸爸”柴田治、“妈妈”信代、在风月场所工作的“妹妹
期刊
1  我从小就生活在海边,对辽阔的大海、飞翔在半空中的海鸥、绵软的沙滩,早已司空见惯。  退潮的时候,我去海边往往不是看海,而是寻找退潮之后,裸露在礁石上、隐藏在岩石缝缝里的海货,我们地方上称之为赶海。  夏天的时候,赶海的人多,洗海澡的人也多。  对于我们这些半大小孩子来说,最惬意的是穿上沙滩鞋,戴上一顶遮阳帽,拎着小塑料桶,再捏一把小铲子去“抓宝”。  湿湿的沙滩上,有一个个团起的小泥疙瘩,圆
期刊
赌一份已知运气的结局  在夜色涨落的田野  且歌且行  從明天起  沿着小道锄草  不过问阳光、肥力  及雨露的去向  两眼昏黑的麦田  期待降落的黄昏  闭眼时  模糊已不再重复
期刊
多渴望一副枷鎖  把我牢牢拴住  拴住我的躯体  拴住我的心  拴住我的灵魂  将我留在原地  感受身边的美好  让我不再憧憬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纵使我片刻的暴躁  苦闷与忧愁  也能在回首时  看见一个身影  默默地攥着另一端  留下一句跨越千年的私语
期刊
提起海,会不会有哪一瞬的记忆让你突然热泪盈眶?是令人垂涎三尺的海鲜,是俯瞰蔚蓝时的惊艳,是海底使者带给你的无限温柔,还是被海风掀起衣角的朗朗少年,抑或是海赋予你的独特的心路历程?  爬过时间的藤蔓,我们终将抵达未知的彼岸,长成年少时艳羡的模样,彼时再面对无言的大海,心中已有笃定的答案。我们恍悟,若真正不懈努力過,年岁越长,会越发清明自在。人生海海,波涛汹涌,而后铅华洗尽,守护我们的是海,也是心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