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散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4081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雨季终于过去,天干了,高了。在我走过的一些泥泞的路上,风卷起了一些灰尘,我看见了一些脚印在飞舞,一些过去的事被磨平,粉碎,重组,幻成虚无的飘散。一些像我一样在上面走过的人,他们的脚印化成一股灰白色尘气,扭动,挣扎,然后散落在看不见的各处去了。
  惊恐之余发现,我们经过的多少日子是这样地轻和薄,就像尘埃一样。前些日子,在雨后的路上,看到地上的脚印,新鲜,深深浅浅,各种花纹,水做的花纹,向我讲述它主人的情况。把探寻的目光定在那里,轻易地被带回到刚才,想象刚才从这里走过的人的模样,他的姿势,他的声音,他的情绪与他的眼睛。
  思绪渐渐干燥起来,蒸发,失去了方向后消失了,因为地下干了,脚印消失了,我站在路上,想起刚才我走过的两个时空,我自己创造的两个时空,怅然若失。而后,我又马上给自己找到了一种安慰,告诉自己说,其实这些脚印的产生过程离我是近的,就在刚才不远处,没有让人害怕的时间长度的数字,千年或者是万年,仿佛穿越起来并不会费多大的劲,只须几秒钟。
  这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极度地敬佩那些至今仍站立在我们面前的山,敬佩那些浑厚沉默的大地。敬佩那些万古不竭流淌于大地之上的河流,它们是如此从容地穿过过去来到我们面前,它们身上穿过历史那华丽或朴素,宽大或紧缩,血腥或馨香的外衣,它们的肩膀承载过多少世事的流转,它们的躯体里流着多少英魂的热血。如今,漫天尘埃落定,繁华冷落被埋入地底,在它的脊梁和经脉上停留过的伟大的或是平凡的身影,都已流向了一个不知方向的深处,唯有它们的形状,它们的气质,它们的承载力,它们的内蕴,还是清晰得如远古时一般。
  穿越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对于接近永恒的山川河流来说,它们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它们是被穿越的对象,它们只能被穿越,人却只是过客之一,对这种永恒只能仰望。所幸,我们终于艰难地找到了一个叫“记忆”的词来消解难以穿越的遗憾,它是那般半透明,让过去的一切欲隐未隐,欲去不去,刺痛着,安慰着,兴奋着,警示着现有的一切欲望和想象。
  
  二
  
  在十月的郊外,我看见草明显地老了,冬天是它无法穿越的一道屏障。它们不再生长,叶片不再润泽,变得硬黄,萎缩、瘫倒在地上,水分从它们身体里逸出,活气和绿色一起被季节剥离,生命轮回的一圈又将到尽头了。
  树林里比夏秋空旷了。在夏天里,树林里飘荡着繁荣的气息,噼叭作响的树节,四处飞动的甲虫,绷紧的蛛丝,不甘寂寞的杂草,搅拌起鲜活的腥膻之气,想把树林变成向永恒跃进的根据地。当第一缕秋风袭来,所有飘飞的,所有热闹着的,都抖动了起来,之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苍老,从舞台上退了下来,越来越盛的寒气把团团绿色的浓郁挤压进地底,带走了生命独有的腥膻之气,也挤走了水分,水分像被遗弃的女人,哀怨地飘过一座座山头,一步步回头看,终于离开了夏秋的天空。树林变轻了,轻得随时会飘走,风一吹,悉索作响,耐寒的蜘蛛把网结得更结实,等待还没有飞走的虫子,没有藏匿起来的虫子被秋风裹挟着,撞向蜘蛛网,穿越到此终结。有些叶子,顺从地听任命运的安排,无所谓地飘下来,无所谓地飞旋,坦然地落地,无声无息,是个没头脑的举动,自然得如同缘定,如同习惯的预约,照做就是了,叫人怜无从怜,叹无从叹。
  前几天,有位上了年岁的同事的母亲也化成了一片叶子,在这个十月里像一片黄叶那样飘落在大地上,成为这永恒的大地的一部分,和我熟知或陌生、身边的或遥远的那些逝去的人一起,出入于生者的怀想中,沉浮于生者对生命不能参透的眼神里,合成一片阴云久久不能散去.遮蔽了阳光,打破了平静。它们在空中不断变幻着面目,让生者熟悉而恐惧,庆幸而茫然,让生者找到共同的语词,共同缅怀,共同祈祷。
  无法穿越,只好停下脚步。
  与此同时,一些秋天开放的花正在明明暗暗的角落里绽开花蕾,以另一种心情在开放,它们幽香飘过来,让我们想起了冷艳而倔强的女子,又让人想起东篱下的陶潜,想起他们与世俗的战斗,在天空里看见他们还在飞扬的名字;还有一些新生婴儿,鲜嫩的哭声,在这成熟的季节里,严冬的前面,像四处喷射开来的火焰,一闪一闪,永不间断。来来去去的人,开开谢谢的花,黄黄绿绿的树,弥漫在飘飘悠悠的岁月里。
  
  三
  
  飘走了的,还有我的童年。
  时间越往前走,越知道只能用惆怅的方式想起童年,只能用翻看发黄了的老照片的心情去捕捉游走于内心深处的一些片断,当它们像调皮的孩子一样从内心深处一个个蹦到我面前,我欣喜地正准备把玩一番时,它们却让我感到极不熟悉。
  我记得我可以在田野里飞,飞过那宽宽垅沟,哪怕落地后胸口被震得生疼,但我那时的得意和成就感是最真实的,可惜我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就不用那些姿势走路了,遇到沟坎,我会加倍小心,我怕跌倒,我会选择绕过去.我怕跳过去会骨折;我记得我爱哭,那些可恶的家伙见我爱哭,加倍地来收拾我,或扒我的裤子,或说我头上长癞疮疤,或把我的帽子抢去,或把我按在地上,挥动他们那让我恐惧的拳头,那时,我就放开喉咙地哭,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淋漓尽致,那是我今天再不能经历的一种哭啊!现在,人大了,皮厚了,心肠硬了,表情冷酷了,万事万物看淡了,泪,干了,人,不会哭了。哭,竟成了一种奢望。
  忽儿觉得这些经历并不是自己的,想起这些,陌生也同时冒了出来。那些自制的木制刀剑,木轮车,笛子,静静地躺在某个角落里,用陌生的眼光打量我,嘲笑我的老去;那些关于泥巴的石子的树叶的游戏,还应记得我那专注的脸,记得我和小伙伴的哭声和脏乱的头发,但它们肯定认不出现在的我了;那些在今天看来极为稀罕的无忧无虑,那些宝贵的单纯是无法预知现在的我的世故了。它们飞扬在另一个世界里,是时间流动的一种无奈的证明,是无法再聚拢的飘散。
  
  四
  
  于是,现实一再地让人疑瞑起来。
  我曾拥有过的都已面目全非,所经历过的都像烟一样散了,那我面前一切究竟是谁的?我走过一个白天,太阳并没有看到我就落下去了,我走过一个夜晚,梦更不能把它的承诺变成现实。我努力地寻找一些我认为真实的、正确的东西,它们却毫不客气地和我擦肩而过,他们仍然游离于我的身体之外,更在我的意识之外。是我根本就不该拥有它们,还是只是暂时的错过?
  于是我又想起山,又想起了大地,以她接近永恒的资格,见证一切的诞生与消失,见证一切乐与悲,见证一切平凡与伟大,见证一切虚无和真实。我,只是正在飞扬的一粒尘埃,我自己也就像我在雨天里留下的脚印一样,有一天会风干了,随着风起舞,跳起宣扬我的生命意义的舞蹈,然后在另外的尘埃的眼里,飘落,飘落到不知名的一处去。
其他文献
在著名的东南亚佛教圣地鸡足山和洱海的挹袖间,深藏着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殿宇,她就是受云南省政府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上沧本主庙。  上沧是一个风光绮秀历史久远民风淳厚的千年白族古村。村前30平方公里的上沧湖恬静地安卧在远离喧嚣的乳山下,这里万亩稻荷醉人,千年岁月留痕,鸢飞鱼跃天籁悠和。这里早在石器时代就有文明,著名的大理古籍《白国因由》、古滇方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笔下、清代《宾川州志》都有关于上沧和
期刊
傅山(公元1607年~1684年),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书画家和医学家,傅山家学渊源深厚,通晓经史诸子之学,一生著述颇丰,在书法理论及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在被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以其“四宁四毋”的学术理念开启了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新阶段。傅山在其《霜红龛集》中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美学理念,这既是他的
期刊
再访青松岭  1990年我回故乡探亲,6月9日上点苍山西南麓观音山游玩,在经过“赤松①园”时,无意间发现一株7米多高的松树半腰树枝上垂吊着一串串交尾的蝴蝶,每串上千,仅一棵松树上竟有上万只蝴蝶。串串蝴蝶的翅膀全是紫色黄斑,美丽壮观极了。这是一片人工种植的华山松,当地人称它为“赤松园”,分布在观音山岭下部。林地旁有一条苍山引来的清泉萦绕,茂林葱郁,紫雾缭绕。“吃松园”下边的箐坡、渠旁长满了核桃、板栗
期刊
马鹿塘情思    马鹿塘是位于点苍山西坡的一个独家村,是我所知道的点苍山之麓有人居住的最高的地方。  从我的老家,也就是点苍山西坡的著名断裂大峡谷——崖桥出发,沿着盘旋而上的崎岖山径,大约还要往上跋涉五六公里远近,才能到达马鹿塘这个隐藏在深山大壑腹地的孤零零的独家村。从地形地貌上看,马鹿塘是一片静静地躺在深山大峡中的相对平缓的斜坡地带:其背后是横空出世、直插云霄的点苍山的重峦叠嶂,右边则是崖桥上段
期刊
2005年9月13日晚,民进大理州委秘书长打电话告诉我杜乙简先生与世长辞,我的心中马上充盈着深深的悲痛和缅怀之情,心中想起这样一句话:人间少一宗师,天堂多一仙家。  杜乙简先生是中国著名书法家,是大理民进的奠基人,为大理民进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教育战线上的辛勤耕耘,广博豁达的学识人品,及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为大家树立了榜样,特别是他独特的书法艺术和诗词才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
期刊
从南涧县城出发,沿214线国道,一路向南,经过28公里,就到了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宝华镇。极目四顾,遍野皆绿,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    襟喉之地的和谐新镇    镇如其名,宝华,一个物华天宝之地。这里气候宜人、景色秀美、资源丰富。位居南涧县境中部偏东,东与无量乡和弥渡县牛街乡接壤,北与南涧镇相连。境内地形地貌复杂,高山、河谷、相互交错,属高海拔、低纬度内陆地区。适宜种植烤烟、啤大麦、包谷、蔬菜、
期刊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在我幼小的记忆里,老是印着那首奶奶给我唱了不知多少遍的儿歌。  我家住在草海边。每到秋天,我和阿兰都要回到草海边的老家住上几天,一来回家看看老人和亲戚,吃上几顿香喷喷的锣锅饭和嫩生生的谷花鱼,顺便要几个南瓜,几串包谷回城,让一切都回到最初,回到纯粹和无邪。二来去看看草海的飞鸟,拍上几张照片,或者拍摄一段录像回来让一家人反
期刊
近几年来,对名曲《小河淌水》的源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甚至诉诸法律。艺术作品的学术分歧诉诸法律,往往是艺术家的一种无奈,抑或是悲哀。法律也许能解决一些明显、简单的权属问题,但它恐怕很难真正揭示艺术上的传承因果,创作上的心理奥秘,也很难有利于艺术家的创作心态与和谐共荣。我们希望还是尽量在“百家争鸣”的平台上探讨。  目前,学界对《小河淌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它的乐曲原型,即1947年尹宜公整理、改编、
期刊
民间传说故事还有“真”和“假”的区别,这似乎是个很难识别的问题。因为传说故事一般都并非真人真事,而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创作。但真正的民间传说故事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它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反映了本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理想愿望等等,故事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却是生活的真实,具有多学科的价值。而另一类貌似民间传说故事的个人创作,则多半只基于个人的认识水平,
期刊
对于史小溪,我是未见其文先闻其声的。他到大理来,我们一起在洱海边的一家酒店喝酒,酒到浓处,面色微酡的他,突然间兴之所致唱起了陕北民歌信天游。他的嗓音是最正宗的陕北嗓音,刚烈、激昂、雄浑,粗犷中带着温情,唱到高亢处他突然把头微微偏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倾间便产生了一种直抵人性深处的光辉。我凝神看他,动心于这位陕北汉子脸上那种笑,总想找一个词来形容它。后来,接到了他寄来的他的散文作品,其中《纯朴的阳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