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实干精神 培育国家意识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干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热词,无论对改革开放还是对社会主义事业都至关重要。每一位青年都担负着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青年实干则国之幸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实践创新”便是一项重要的素养,这说明实干对于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也至关重要。然而实干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之中。笔者试图以“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为例,浅谈如何帮助学生践行实干精神,培养国家意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干精神;国家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35-02
  “庆贺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强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里,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可见,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奇迹,靠的就是实干。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社会主义事业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实干无论对改革开放还是对社会主义事业都至关重要,那对于中學生而言又何尝不重要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的素养那便是“实践创新”,其包括劳动的意识、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能力、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然而培养这样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之中。笔者试图以“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为课例,浅谈如何帮助学生践行实干精神,培养国家意识。
  一、解读教材,“走进走出”教材
  解读教材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同时也要具备深度解读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解读教材应坚持“走进走出”原则,即一方面以课标为指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走进”教材;另一方面梳理分析,找到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连接点“走出”教材。以下是笔者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解读。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由“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美好祖国”三课构成。这些课程内容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相符合。其中包括:社会参与的基本要点——国家认同,即具有国家意识,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社会参与的基本要点——实践创新,即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自主发展的基本要点——健康生活,即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文化基础的基本要点——科学精神,即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基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等核心内容和以上核心素养的联系,笔者选择从“国家安全”切入,引导学生梳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教育,培育学生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实干精神。
  二、架构设计,强化素养
  (一)基于教材整合,架构教学内容
  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并无“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学习课题,这一课题是对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而来的。“维护国家利益”包括三个课题: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建设美好祖国。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根本,而维护国家利益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条件,可见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而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的实现最终都需要落到培育实干精神上。因此笔者找到三个核心内容的内在逻辑并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在此基础上重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包括: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什么,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如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培育实干精神。整合重构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从知识范畴层面理解生态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国家发展、实干精神;另一方面从核心素养层面理解培育实干精神贯穿教学内容始终。从实际出发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和国家安全、利益、发展的关系,培育国家认同感。
  (二)基于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
  进行教学设计除了要基于核心素养重新架构教学内容,还需把握学情。对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国家安全的严重形势,更没有机会深入思考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的联系。因此笔者选择了一个符合学生认知、经验储备的话题——“土地荒漠化”为切入点,并一例贯之,目的在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整个课例设计以明暗两条线展开。第一条明线,通过土地荒漠化一例贯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动。基本框题为:危机——一抹绿的渴望;传承——一片绿的奇迹;实干——一个国的辉煌。第二条暗线,通过第一框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培育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通过第二框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通过第三框题的设计,培育学生实干精神。整个课程设计将培育学生的实干精神贯穿始终。
  三、重塑课标,细化素养
  课程的三维目标是课程建构、设计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因此科学、细致地重塑三维目标是必要的。三维目标作为短期目标可以指导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依据,因此三维目标的设置要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主题内容,关照具体学情,达到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知识与能力情感的有效结合。 “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学习主题可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三次“二难”选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分析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国家安全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分享塞罕坝绿色奇迹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力量和魅力,引导学生积蓄力量,发扬实干精神,主动承担历史责任;通过拓展讨论,让学生正视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树立信心、继续前行。   能力目标:通过塞罕坝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学会认识、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通过“二难”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形成在复杂、两难情境中做出理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通过分析“三代塞罕坝人”的付出与收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的方式分析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发展。
  知识目标:通过荒漠化影响的分析以及荒漠化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①国家安全具有丰富的内容,且内容之间是有机联系的;②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密不可分。通过讲述“塞罕坝”的故事、分析“三代塞罕坝人”的付出与收获,让学生理解:
  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中体现;②坚持国家利益至上,需从思想的转变到行动的落实。通过探讨国家发展的问题,明确青少年发扬实干的历史责任,让学生了解劳动、实干才能解决问题,再创辉煌。
  四、高效课堂,重在生成
  (一)讲好“中国故事”,设情境、提效能
  “中国故事”不但世界爱听,学生也爱听。其实中国不缺乏好故事,许多历史故事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传递出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也要讲好中国故事,深挖故事背后的价值,有效利用和剖析故事,同时基于故事设置情境,加强学生的代入感,帮助学生深度思考,引导学生自然生成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效能。以下是笔者在“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教學设计中选用的一个“中国故事”的片段。
  (故事:大爱塞罕坝)
  “林一代”:六女上坝——无悔壮丽的青春。
  “林二代”:夫妻护林——只为祖国的千山一碧。
  “林三代”:那片林子就是诗和远方。
  提问:三代人的选择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学生: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追问:三代人种树的行为难道只是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吗?如果不是,那还有什么意义?
  学生: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引导:那你能试着总结一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这个故事中是一种什么关系吗?
  学生:三代人种树的行为出发点可能是站在国家层面考虑,但结果却达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双赢。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归纳: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辅相成;②个人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层面并通过人民实干才能真正实现;③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二)设置“二难”选择,造冲突、促生成
  “二难”选择是通过两难的抉择营造内心冲突,帮助学生辩证地、深入地思考,学会从实际出发理性看待问题,最终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但“二难”选择的设置要建立在具有强烈冲突并符合逻辑的前提之上,而且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落脚点。以下是笔者在“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教学设计中设置的三个“二难”选择。
  设置第一个“二难”选择的前提:“危机——一抹绿的渴望”部分已经分析了荒漠化不加以治理会危害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最终祸及自身;分析沙漠造林的困难。
  提问:如果让你到这里去造林,你是去?还是不去?
  设置第二个“二难”选择的前提:森林已初具规模但需要看守和继续扩大;环境依然艰苦;“林一代”已老;改革开放后,“林二代”有了更多选择。
  提问:“林一代”已老,如果你是他们的后代,你是守?还是不守?
  设置第三个“二难”选择的前提:“林二代”已老,成果守护需要年轻人的接力;造林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工作单一、枯燥;年轻人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提问:如果塞罕坝面向社会进行招聘,面对前辈传来的接力棒,你是接?还是不接?
  通过“去?不去?”“守?不守?”“接?不接?”的选择,引导学生辩证、理性地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在复杂、两难情境中做出理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三)设计梯度问题群,挖深度、助思考
  有效设问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一道亮点,也是帮助学生深度思考、引导学生自然生成核心素养的关键。而考察设问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是看设问是否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考虑学生的最近区间、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等,设问不可过于简单也不可太难,原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思辨能力。笔者认为一堂课的设问需讲求整体性,需构建一个具有梯度的问题群,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度思考,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以下是笔者在“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中设置的梯度问题群。
  环节一:危机——一抹绿的渴望(提出问题)
  (1)视频中你看到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2)你知道沙尘暴是如何产生的吗?
  引出话题——土地荒漠化
  (3)如果我国的荒漠化不加以治理,会带来什么危害?(生态问题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个人利益)
  环节二:传承——一片绿的奇迹(问题解决)
  (1)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引出——沙漠种树
  (2)假设国家决定在浑善达克沙地建设一座大型机械林场,你认为会遇到哪些困难?
  (3)面对重重困难,你愿意去吗?为什么?
  (4)如果你是“林一代”的后代,你会代替他们继续守护这片森林吗?
  (5)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如果塞罕坝现在面向社会招人,你会接力吗?会以什么方式接?
  (6)三代人的选择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生成: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双赢,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环节三:实干——一个国的辉煌(提出方法)
  (1)塞罕坝绿色奇迹产生了哪些效益?
  生成(照应环节一):生态得到保护,促进国家安全的实现,保护国家利益、个人利益。
  (2)除了治理荒漠需要我们持续行动,国家发展还有哪些领域需要我们继续行动?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拓展)
  落脚:实干兴邦
  (四)善用数字故事,造氛围、拓课堂
  数字故事是一种现代化教学形式。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用好数字故事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增强爱国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的感染力,还可以拓展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但在使用数字故事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数字故事需得当,不要为了添加而添加,要明确一切教学形式都是为我们的教学、为我们的框架、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的;其次选择的数字故事不宜过长,且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为了保持课堂的完整性,营造实干兴邦的氛围,笔者设想课堂开篇展示土地荒漠化的危机并提出一系列“渴望”,然后通过“三代塞罕坝人”持续蓄力、造林的故事展示一片绿的奇迹,最后通过发散学生的思维,总结国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国家需要“绿色发展”,整个课堂以“绿”贯穿始终。所以本次笔者在“那一抹绿、那一片绿、那……”的教学最后也大胆尝试制作了一个数字故事。
  我国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前赴后继,通过勤劳的双手和实干,一点一点地减少了荒漠面积,一点一点让整个中国版图绿了起来。在一片绿色版图上,中国的航天、军事、经济、科技等成果一个个拔地而起,中国人通过实干让伟大的中国梦不再是梦。
  这样的设计既照应了主题,又全方位展示了国家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既烘托了实干精神的力量,又培育了学生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怀。
  综上可见,一堂课的精彩起于细节又成于细节。无论是教材分析还是课堂架构,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问题设置都需要兼顾各方、反复揣度。而要将每个细节、每个环节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变得更加重要,而古诗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将群文阅读设为教学的要求,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群文阅读应用于古诗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深意。本文将分析群文阅读的教学优势,并探究如何将群文阅读更好地应用于古诗文教学。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掌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措施,促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动”起来,不断提升综合性学习实效。具体而言,教师应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探究实践,并利用多种途径对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教学;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历史知识,还应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相关测试中,很多题型文字量大且所占分值高,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历史教学;解题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62-02  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的分值较大,甚至可以说选择题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历史课堂中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探讨分析,同时,对其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员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历史课堂;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63-02  素质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以历史课堂中素材性课
期刊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其中,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诗歌鉴赏作为高中语文考卷的一道必考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有兴趣读诗、读懂诗成为当前诗歌学习的关键。本文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解决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的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并巩固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很多学生都会向老师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老师,我又迷茫了!”这甚至已经成为初中教学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遇到最多的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在初中教学阶段施行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校教师更好地开展系统性
期刊
【摘 要】赏识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一种语言或行为。赏识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地理解学生的错误,从而符合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初中语文是初中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它能够充分地教育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和文化,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将赏识教育与初中语文教育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
期刊
【摘 要】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阅读传统优秀古诗词作品,能培养丰富的情感,提升审美品位。古诗词具有潜在的价值,只有通过鉴赏才能实现。由于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主体体验等问题,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学习兴趣,无法掌握有效的鉴赏方法,鉴赏水平普遍偏低。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生应发挥自身
期刊
【摘 要】由于微课具有时间碎片化、不受学习地点限制、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逐步成为辅助地理教学的新工具。本文立足于突破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难点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实现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难点;初中地理;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52-03  《全
期刊
【摘 要】语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小说类的阅读,因为读小说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更好更正确地认识事物。本文就提高学生小说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展开探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71-02  一、小说类文本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