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厘米的距离 百分之百的美丽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e2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再短小的距离,因为有了间隙,就会有思考、发展的空间,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在1.4厘米的距离上做文章,张扬学生们的童心、童言、童趣,肯定会看到百分之百的美丽。
  【关键词】距离产生美 四“精”
  常常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浏览网页上某某风景区,那人间仙境往往吸引我恨不能当下就去云游一番,可等到真正踏入时,也不过一般而已。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美”吧,即使再短小的距离,因为有了间隙,就会有思考、发展的空间,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为什么这么说呢?源于我在本学期做的一项实验:班级学生24人,新的24本习作本厚度为3.8厘米,现在临近学期结束,24本习作厚度变为5.2厘米,与学期初相差了1.4厘米。也许这微不足道的1.4厘米的距离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却让我看到了学生们在这1.4厘米的距离上,展现出的百分之百的美丽。
  怎样让1.4厘米的距离产生百分百的美丽呢?其实我在开学初就暗自思索这个问题,并结合学校工作安排,为学生们量身定制了习作学期大单元活动:①漫话暑假生活②“我的梦 中国梦”③感恩④寻访家乡美味⑤体育游戏节⑥踏秋⑦读一本好书⑧交一个知心朋友等系列。
  框架構思好了,该怎样去实施,让这百分之百的美丽散发出来呢?我在习作教学中摸索着,力求做到“精”。
  一、设计“着眼点”力求精心
  “情不动,故辞不发。”学生们面对作文往往抓耳挠腮,笔重千斤,追根溯源是他们对笔下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态,没有情感体验也就没有写作的欲望,自然难以下笔。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们对所写事物的认知,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
  为了写好感恩系列文章,我先让每个学生聊聊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细节。课上,学生们聊着聊着,动情之处引得大家潸然泪下,廖晶、黄梓依曾几度哽咽,很多学生感同身受。渐渐地,有的学生眼睛红红的,有的学生低头沉思着,整个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感恩的情意。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回家对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反响很大,当天晚上就有家长打电话给我,诉说着当时的情景。第二天学生们讲述时,台下鸦雀无声,学生们屏息凝听,当一个个学生动情叙述完后,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我特别感动,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下笔时,学生们托腮沉思,满面春风,习作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拨动了学生们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们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此次感恩系列文章很成功,学生们的美丽萌芽了,邱同学的习作《妈妈,我爱您》、田同学的《幸福的滋味》发表在了省级刊物《关心下一代周报》上。
  二、体验“生活化”力求精彩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诗外的功夫就是真实的、生活化的体验、感受。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精彩的生活,体验精彩的生活,认识精彩的生活。学生们积累的素材多了,厚积才能薄发。如指导写秋的文章,我带领学生们去江海风情园踏秋,我们带上包包,徒步前行,很多娇气的学生克服腿酸、腿疼等困难来到目的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生们一路欢声笑语,忘却了任何烦恼,徜徉在秋的气息里。他们攀爬细如绳索的吊桥;放飞手中千姿百态的风筝;倾听缓缓流淌的潺潺水声;站在楼宇俯瞰浩渺壮观的长江;动手包一包皮薄馅多的馄饨……边玩边学。迷人的秋景,处处散发着浓浓的秋意,在学生们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时也就成了真话、实话、心里话了,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尽管王××的饺子并未包成功,“唉!我包的四不像简直惨不忍睹,再瞧瞧其他同学的杰作都已经下锅了,我只能去蹭吃了。”可它是那样真实地发生了,又那样真切地被记录下来了,以《特殊的实践活动》为名发表在《××教育》上,体验生活让学生们的美丽露出“尖尖角”了。
  三、实践“过程性”力求精致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们作文的源头活水,也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摇篮。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玩能促使所有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我们班的学生也因此有了一句口头禅:“专注地学习,尽情地玩耍。”
  如果实践过程设计精致新颖,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了,就会全情投入到活动中。所以,我认为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接近生活、发展思维、生成情感、真实行为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秉持着这一理念,在指导学生们写体育比赛(活动)的作文前,我结合学校举办的“风驰电掣体育游戏节”的各项比赛,尤其关注拔河比赛的过程,学生们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拔河的同学大显身手,尽情拼搏,大家双脚死死抵着地面,小脸憋得通红,你来我往,不分胜负,周围同学挥舞手臂,呐喊助威,这情、这景、这活生生的画面是生活的写照,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实践活动也就成了一种写作需要,写作乐趣,自然、有血有肉的文字得以生动再现。王××写拔河比赛的文章——《团结就是力量》发表在省级刊物《创新作文》上。比如学校里每个班级会在每年的立夏这一天组织学生举行斗蛋比赛,但我认为仅仅斗蛋,并不能让学生真实地了解立夏这个节气,怎样才能真正学习、认识传统节气“立夏”呢?我指导他们分工查阅了立夏的来历,有关立夏的诗词歌赋,各地过立夏的风俗习惯,每个小组各做了一份关于立夏的小报,最为重要的是在立夏来临前一个月有计划地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腌制咸鸭蛋。那一天,大家分组带来了蛋、盐、酒、盆,就地取材挖了泥土,在用酒浸泡鸭蛋,和泥撒盐的过程中,尽管大家错误百出,但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腌制咸鸭蛋的过程,并且等到立夏来临时,大家吃到的是自己亲手做出的咸鸭蛋,意义自然非同一般。这一整个主题大单元活动下来,不愁学生们无话可说了,这一过程也促使他们的美丽进一步绽放了。
  四、评价“展示性”力求精当
  好作文的一条铁律就是:结构完整,能紧扣题目要求,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但不能忽视个体在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作文评改时,要正视这些差异,动态地为学生分层评价。很多学生的习作往往顾此失彼,但如果仔细品读,会发现他们的文章又各具特色。我现在教的六年级有一个学生,他的习作水平可能刚刚达到四年级的底线要求,篇章结构不完整,经常词不达意。对于他这种类型的文章就不能完全用六年级的标准去衡量。一次写半命题作文:“虽然我( ),但我( )”,他写的是《虽然我家很穷,但我很幸福》,虽然读完整篇文章我仍旧感到很吃力,但文章字里行间透着真挚和感人。我把文章打印出来放在班级板报栏里推荐,并让他读给全班听,这个学生读着读着泪流满面,其他学生也鸦雀无声,仔细聆听。我告诉学生们,习作就是写你们对生活的感悟,对人、事的看法,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文章就值得夸奖。学生们觉得,这很简单,不就是写真话,表真情嘛。他们的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好多学生开始自发接力编写《四叶草班的平常事》,用日记的形式把班级里每天发生的他们认为值得纪念的事情编成了一个个小故事,然后利用班级QQ群和同学、家长分享。很多家长也留下了鼓励孩子的话语:“你们是班级的会话大师,若干年后再来看,相信你们会走得更远。”“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地快乐。”我们的习作评价空间从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评价主体从老师换成了家长,这样学生的作品有更多的人欣赏,他们的成功感更强烈。至此,学生们的美丽之花开在了广阔的“原野之上”。
  习作的资源,蕴藏在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里;存在于学生们的任何感官系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身边时时有素材,生活处处有文章!我想只要做到习作教学中注意充分挖掘学生们身边的原始素材,在“理趣”教学中夯实“四精”,在1.4厘米的距离上做文章,张扬学生们的童心、童言、童趣,肯定会看到百分之百的美丽。
其他文献
黔南州贵定县的“福来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一大早便出现了学生上学的身影。平坦宽阔的马路上,手牵着手走在上学路上的学生,大多是今年搬出大山“进城上学”的孩子。
【摘要】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捕捉现实世界中的画面来表达或表现摄影者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一种美。这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视觉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不是用画笔或色彩来进行描绘表达,而是用控制时间与光线,把握画面内容与取舍来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它有极为独特的艺术魅力,能让真实与虚幻一同展现出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观看角度。摄影完全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笔者通过几年的摄影教学与学生摄影创作的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四基”之一,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基本经验的获得依赖于多种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
期刊
【正】 一、引言在产品设计工作中,变量(变形)设计也占一定的比重,变形设计的标志是整个产品的结构形状比较定型,只修改部分尺寸和形状以使产品性能有所改变,CAD系统的参数化
【摘要】2011版新课标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一时间,“语用”热潮席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但其中,很多教学因为方法不当,语用训练也逐步陷入了机械、虚浮的尴尬格局中。笔者以为,语用教学必须从当下的虚浮逐步向理性的建构出发,才能更好地促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本文提出了认知混乱,语言运用窄化为文字表达;纯粹机械,实践运用凌驾于语言感知;信息灌输,语言运用异化为知识积累,
销售在采用CRM解决方案时,销售力量自动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SFA)在国外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并将在近几年在国内获得长足发展.SFA是早期针对客户的应用软件的出发点,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会梳理问题,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提问的习惯,从而不断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数学思维  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也是发展思维的助推器。然而实际情况是,儿童之“问”与学生的学习渐行渐远,学生在课堂上不提问,不会问,不敢问,也无权提问,学习变成单纯地接受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一些与“少教多学”理念相违背的现象,老师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占用了学生读写训练的时间,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笔者致力行探究这
来到安龙县蘑菇小镇安置点,一栋栋格调统一的楼房错落有致。安龙蘑菇小镇安置点的中心广场上,居民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52岁的张玉国原是安龙县洒雨镇竜堡村的贫困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