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治斌人物画作品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y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治斌 1972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物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美术系。国画“往事如歌”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国画《带风景的肖像》组画获得“中国第三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作品评奖”金奖。版《21世纪优秀艺术家系列一范治斌》《中国人物画名家技法讲座一范治斌水墨肖像画艺术》《线描速写训练》《名家名画-范治斌水墨肖像作品》《特质意象:范治斌水墨作品集》《水墨画技法解析》等。
  
  手绘之美
  
  
  通常,我们搞展览或者把作品发表出来,是希望通过作品与观者进行某种交流。观者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如果为之动容,大休是因为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描绘的主题,所使用的绘画形式,以及由色彩、笔触、线条,造型趣味等等传达出来的画家的主体精神。
  
  至于主题,我以为画什么都是可以的,从表现当今和以往世界上发生或不曾发生的事情,到用画笔演绎头脑里滋生出来的种种意象。当然,关键是所表现的题材先要自己觉得有兴趣,画出来才有可能感染别人。在我看来,题材本身不会给画增添多少魅力,画家可能会使描绘的任何一样东西变得精彩之极亦或索然无味。我这样说,是因为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许多有意思的题材被我们画得味同嚼蜡,只要到今天的展览会里走一走,你就会相信我的看法。就拿大型主题创作来说,社会上发生一件大事,或国家提倡一种精神,立刻就会反映在我们的文艺作品里,艺术家能有如此敏感的神经也许是件好事,但蜂拥而起的创作现象却表明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艺术主体精神的萎缩。我不觉得把众多人物简单罗列起来就能表达深刻的思想,更不能因为花费了时间耗费了体力拼出一张大画来就算是力作,艺术没那么简单。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感动人的主题性作品,无不是以作者的智慧与仁爱,通过使用杰出的艺术手段,在对主题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中完成的。而且,我还有这样一个看法,古人讲,绘画能“成教化,助人化”,如果说这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功能,而今天,它只能是绘画的附加功能,相对于绘画。影视媒体在这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我们有理由更加着意于绘画的艺术性而不是思想性,如果我们确实在作品中表露了一定的思想,那思想也不应是作品首要的属性,因为对于一张画来说,最为核心的东西在于它首先是一张画,而不是别的什么,它是通过画家一笔一笔涂抹出来的。基于此,它感人的魅力就首先应该是构图、色彩、线条、造型、笔触等等,以及这一切艺术手段所张扬出的画家的主体精神,至于它又表达了怎样一个情节,引发了某种思想,暗示了一个哲理,这已不是一张画所必需的内容了,因为听有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都能具备这样的功能。这表明了我对文艺作品的一个观点,即每一种文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如果非要拿绘画的方式来讲个故事或者说个道理,那就不如诉诸于文学或哲学,因为用这两样都能比用绘画说得更明白。我认为,每种文艺形式的魅力都在于多种美的集合,然而,首要的,对文学而青在于语言之美,在哲学当为思想之美,于绘画则是手绘之美。
  
  我不会把手绘之美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形式之美,因为在手绘的同时笔底会流淌出画家的人格和精神之美。这种美,借助笔触、线条、色彩等形式因素传达出来,从情感的角度讲,画家是因为。感动才去描绘,或者是借物抒怀,这时画面会带有深深的“自我”印记,并由独具个性化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因此每个优秀画家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人的情感具有相似性,这为理解他人的艺术提供可能,当艺术品所蕴含的某种精神与观赏者的情感相契合时,理解与触动就产生了。手绘之美在于它令人人怦然心动的同时,却不可用言语全尽地表达出来,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我看来,当一幅画真能用语言说明白,那这张画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好的绘画作品都应该有妙不可言的意蕴在里边,那是属于心领神会的范畴。一把勺子,一双袜子,一副眼镜,如此简单的题材,几乎难以成画,我看到阿利卡不但把它们画成了画,而且,充盈于画中的温暖情绪感人至深,我分明看到了作者悲悯仁爱的心。还有那位不至而立之年便已辞世的席勒,就是用痉挛的线条画着那些看似简单的人和景物啊,他的作品里饱含的精神气质深深地感染了和我一样爱着他的人……当然,这种美,只是为了那些欣赏它的人,为了那些不期而遇的知音,就像伯牙和钟子期那样。
其他文献
关于“研究著述”之“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书画界争执不清的话题。许多专门从事书画创作的艺术家,认为要从事书画理论研究,必须要会书画实践——没有实践经验,是无法从事理论研究的。从一般的认识论原理上说,这样的见解自有它合理的一面。但如果认可它,那么理论研究便成了创作实践(技法、形式)的附庸,并无独立性可言了。而许多证据表明:一些最优秀的、尖端前沿的、有明确独立研究意识的学术著作,恰恰是重实践的书
期刊
我的家庭是一个平凡的家庭,父母在20世纪中度过了他们平凡的一生。这里,我只想把他们一生的经历简单地罗列一下,至于如何赏析评价钱松嵒的作品可以阅读其他著作。    光绪二十五年八月七日(1899年9月11日)父亲出生于宜兴阳巷湖墅,起名“松嵒”。祖父钱绍起是私塾先生,在阳巷教书,名声在外。我的大舅慕名从新芳镇前去求学,不经意中,竟成就了我父母的婚姻,那时母亲才8岁。祖父思想开明,在清末统治薄弱时,号
期刊
2007年的秋季拍卖已经结束,那么在2007年的秋季拍卖市场中各家拍卖的成交情况如何,以及市场中各个交易板块的趋势变化,各拍出了哪些高价拍品,我们对2007秋拍进行一个初步的盘点和分析。
期刊
刘毅 笔名,一翁、古稀墨翁,1931年生,河北省河间市人,沧州市人大常委会离休干部。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顾问、沧州集藏会首席顾问、沧州青年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沧州青年作家协会顾问、河间市书画家协会艺术顾问。
期刊
方国兴,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突出贡献画家,国家文化部文化系统高级专家,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政协委员(七、八、九届),并特聘为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书法四体皆擅,国画以书法入画,且以书画融于瓷艺,熔书画陶瓷于一炉,风格独具,作品为中南海等国内外300余所美术馆、博物馆珍藏。      明代景德镇成为
期刊
就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和艺术成就而言,齐白石和黄宾虹近似,也是一位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人书俱老”的典型代表。  如果把中国二十世纪的画家以艺术成就排先后的话,以一个艺术批评者理性的判断和做出评价,我也许会把黄宾虹放在第一位,把吴昌硕放在第二位;但就我个人个体的审美偏好而言,我也许会把齐白石放在第二的位置。所以我也一直慨叹,在中国的大地上,在1864年和1865年脚前脚后就先后出生了两位在世界艺术史上都称
期刊
创作感言  对于美,我喜欢那种宁静淡雅的美,那种不沾风尘的美,最纯粹的美。同时,也希望将这种美用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
期刊
赵蒂嘉 1973年生于山西省大同市。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职业画家,现居北京,2007年参加湖南省美术馆“艺术散步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荣宝雅集手卷,册页提名展”,全国政协礼堂展厅“第一回《中国书道》《中国水墨》中国画学术提名展”。    笔墨性情 山水意境——读蒂嘉山水作品有感  李海滨    画如其人,当你走近蒂嘉画作,你会看到,山色空蒙中雨霁微晴,大地仿佛刚刚从睡意朦胧中苏醒,山光水色相映
期刊
小论“加”“减”  秦修平     “加”为积累,“减”为提纯。厚积薄发,去伪存真。“加”和“减”是‘个过程.是量与质的变化,繁与简的转换。  “加”是一个兼容并蓄、并吞八荒、吸纳万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取舍,也不乏会有糟粕虚伪之物浸染,但时间与睿智会随心灵的涵泳而荡涤掉一切泛泛虚假。
期刊
山水方滋 斯人独步  不空    大约七八年前吧。崔海好像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在工笔上。画得很轻松、很精致,在客观地描写北方的山洼村舍,秋水寒林。他把这些看似平淡的门然景观赋予了人文情调,雅致而洒脱,仿佛陶渊明的田园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