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野下如何进得历史概念教学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愈来愈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许多历史教师不断长期地投身并致力于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无疑对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新课程实际,笔者认为历史概念教学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历史概念的相互比较
  
  众所周知,历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个性以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历史概念。对历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种典章制度等,只要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都可以进行比较。
  比较在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增进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但教学中运用比较形成历史概念,必须避免概念的模糊和混乱。同时也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切忌简单类比或者为比较而比较。
  
  二、建构系统化的历史概念体系
  
  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历史概念虽然源于史实,但它毕竟又高于史实,只有对史实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揭示概念的共性和个性,联系与区别,根据因果、包容、并列、递进等关系,组成有一定层次的概念体系。
  
  三、注意历史概念教学的动态性
  
  由于历史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会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见,作为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概念具有动态性。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当原有认知结构不适应新的认知结构要求时,就需要对之加以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尤其是那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的形成更是如此。如中国古代的“屯田”这个概念,三国时期有曹操的“屯田”,三国以后许多朝代都有“屯田”,但内容、范围等各不相同,通过教学就使学生原有的“屯田”概念不断丰富,认知结构被赋予新的意义。教师要注意及时导学点拨,积累概念,建立历史概念体系,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
  
  四、注重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从认知逻辑的角度来说,教师应针对各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确定各年级能掌握的历史概念,并分别给出不同的要求。如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主要要求他们对比较简单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司马迁、四大发明、赤壁之战等。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要求他们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概念进行概括,如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同时指导他们学习概括一些抽象程度较低的历史概念,如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等。而到了九年级或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能力渐趋形成且不断提高,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概括历史概念,并运用历史概念及其相关的基本规律(原理)去理解、分析新的历史材料并做出评价。如运用“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来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具体史实。
  
  五、注意运用、组织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是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基础。历史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文物、模型、图表、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设计历史游戏、角色模拟、编演历史剧、搜集乡土资源等使教学方式活泼化,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或档案中心等)、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或运用史料来传递感性认识。
  
  六、防止历史“概念化”教学
  
  重视和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概念化”教学,即在教学中,把生动有趣、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做简单化的介绍,不认真研究它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忽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孤立地、片面地对待历史概念或以抽象的概念代替或削弱生动具体的史实的教学。
  在新课程实践中,理解历史概念本身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教学任务,而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础。作为历史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各种概念上下左右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体系,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明确概念间的差异,加深对某一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加完整、明确和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并能准确地运用,甚至形成一些新的历史概念。
其他文献
汉语中,帽子常被用来象征加给某人的罪名或坏名义。如,“高帽子”象征对人的吹捧奉承。英语中也有许多关于hat的习语,这些习语形象生动,蕴涵着英美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风情,下面就给大家列举一些。  1.at the drop of a hat立即,马上   He’s willing to cancel the order at the drop of a hat.他愿意马上取消定货。  2.hang
苏教版《选读》篇目《刺客列传》中有几个句子,学生对它们有自己的译法和理解,看似符合句意,读起来也较为通顺,可从语法结构上加以分析、比较,结论又是否定的。举例如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学生翻译为“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给他们送行”。对这样的译句读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从语法结构上仔细分析,就发现了问题。译句前部分的主语是“太子和宾客”,谓语是“知道这
英语词汇识记包括对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的识记。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英国语言学家Wickins(1972)指出:没有语法,人们很难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汇在语言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新教材(G0 For It)的特点是:突出语篇、注重交流、强调运用,语言的功能性、交际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词汇量的扩大。新教材七年级(上)的生词及习惯用语有约750个,而旧教材初一(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那么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有何功能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一简要的探析。   首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对于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种状况与历史课程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时下,不少人认为应取消考试制度,代之以成长的记录袋、教师评语方式等,这些评价方式固然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操作起来相当繁琐,教师大多会不胜其烦而最终流于形式,而且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的缺乏,选拔性考试在近期依然是首选方式,所以我认为,要取消考试制度也是不现实的。那么,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到底该拿什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呢?我认为,我们可
书面表达是中学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近年来英语高考书面表达都是25分,占总分的1/5。由此可见,书面表达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对写作充满畏难情绪,可以说“谈写色变”,而且写作水平低下。如何改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尝试提升书面表达能力的如下四种方法:    一、兴趣培养,让学生想写    “兴趣是最好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更需要有创新的活力,能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如下几种途径:      一、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是创新的开始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指“本来的”,引申为“事物的基本成分”。素质具体讲是事物的基本成分的性质。素质教育指“事物的基本成分的性质教导和启发”。只要是一个完整的人,人类有的能力都应该具备,如一个人能打球、唱歌、跳舞,能学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化学……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所以所有教育都是素质教育。  人们常说: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笔者认为人们对这种说法有不同见解。因为
新课改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改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课堂上经常性地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得不够恰当,这里主要指内容的多少,难易不够适中,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
新课程最可贵的新意,在于确立并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这一思想的具体举措,是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并将其纳入了学分管理。教材品种的多样化,课程选择的自主性,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但几乎与此同时,许多语文教师的心头却可能飘过一丝愁云。为何?下面,笔者拟就如何面对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谈谈困惑和思考。      一、困惑与思考      1、修与必修的界定   困惑:许多高中语文老师可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