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学数学教师要有“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学习观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标榜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人文观
1)教学观念上应有人文关怀的意识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化的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道德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
首先,教师的“人格主导”作用即榜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一身扑在教育事业上,你才能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这一力量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空洞的说教。
其次,应注重学生“人格主体”的培养与发挥。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用真心去爱你的学生们,这种爱不光体现在学习上,同时还要体现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点点滴滴,让他们知道你时时刻刻在他们身边,这样才会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最后,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道德品质。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与原理时应注重暴露思维的过程,把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纲挈领地加以介绍,对学生领会思维方法很有好处。在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的同时,还应将数学教育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保证正确方向。俗语说“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因此,教师在交给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同时,也应交给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方法上应注意渗透人文精神
首先,应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艺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感和良好的审美情绪,即注重数学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发挥。“美无处不在,只是在于发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甚至创造数学中一切美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a2+b2=c2是美的,因为它简洁而对称地表达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
其次,应注重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通俗性”。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概念,晦涩的术语有时让人难以理解。繁锁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人望而生畏。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富于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繁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才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其中应特别注意语言的通俗化问题。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通俗化的语言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降低数学公式化、抽象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三、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观
1)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既重视英才教育,又重视提高国民素质,多层次、多规格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数学教育要使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强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分析了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认为占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愛护学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有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以服务新课程教学。我正年轻,我愿意与新课程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标榜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人文观
1)教学观念上应有人文关怀的意识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化的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道德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
首先,教师的“人格主导”作用即榜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一身扑在教育事业上,你才能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这一力量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空洞的说教。
其次,应注重学生“人格主体”的培养与发挥。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用真心去爱你的学生们,这种爱不光体现在学习上,同时还要体现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点点滴滴,让他们知道你时时刻刻在他们身边,这样才会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最后,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道德品质。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与原理时应注重暴露思维的过程,把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纲挈领地加以介绍,对学生领会思维方法很有好处。在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的同时,还应将数学教育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保证正确方向。俗语说“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因此,教师在交给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同时,也应交给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方法上应注意渗透人文精神
首先,应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艺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感和良好的审美情绪,即注重数学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发挥。“美无处不在,只是在于发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甚至创造数学中一切美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a2+b2=c2是美的,因为它简洁而对称地表达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
其次,应注重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通俗性”。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概念,晦涩的术语有时让人难以理解。繁锁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人望而生畏。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富于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繁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才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其中应特别注意语言的通俗化问题。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通俗化的语言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降低数学公式化、抽象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三、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观
1)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既重视英才教育,又重视提高国民素质,多层次、多规格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数学教育要使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强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分析了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认为占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愛护学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有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以服务新课程教学。我正年轻,我愿意与新课程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