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一篇精读课文一般只能用二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的教学时间,而一篇课文可作为教学的要素是包罗万象的。如果教师不善于捕捉教学的重点,不掌握科学的突破重点的方法,教学时就会眉毛胡子一起抓,严重影响教学效率。所以不管是备课时对教学重点的确定,还是上课时掌握突破教学重点的方法,对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有关阅读教学如何突出教学重点谈谈几点做法:
一、 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是进入文章的“窗口”。它们或设疑引人,或交待思路,或明确范围,,或预示中心-----如果教师能抓住“题眼”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重点也自然地突出了。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我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将”是指谁?
生:我想知道“相”又是指谁?
生:有“和”就有“不和”,我想知道他们是因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了?
师:好,我们就来认真地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找到答案。
这样就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文中的人与事,把握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了文章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自然突破了。
二、抓关键词法
所谓的关键词是指一篇文章中最关键、最敏感的字、词。它往往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探究,借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抓住第一段中的“爱戴”这一关键词,设计如下问题:伯父是普通人,他去世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他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得到各种各样的人爱戴呢?引导学生把“怀念伯父”、“谈论《水浒》”、“同情车夫”、“关心女佣”等几件从内容到形势看来都毫无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得出结论:
我爱戴他——伯父关心我,真诚教育我——“谈论《水浒》”
人民爱戴他——敢于抨击黑社会——“谈论碰壁”
劳动者爱戴他——关心车夫、女佣——“同情车夫”、“关心女佣”
人民群众爱戴他——为别人想得多,为己想得少
通过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品析探究,学生不仅理清了课文思路,还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中感悟到了鲁迅的高尚品质。
三、抓重点句法
所谓重点句是指或能直接反映文章主旨,或揭示问题矛盾、或提示文章思路的句子。重点句在文中分布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位于文章的开篇出,多为总起句;二是位于文章结束处为总结句;三是处在文中的某一位置,从形态上讲不易引起注意,但却有深刻的内涵,对体会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句,并进行适当地归纳综合,设计问题,分析其在文中的地位、作用,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内涵,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找出桑娜抱回孩子后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然后我出示“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下面三個问题:①你是怎么理解“自作自受”这个词语的意思的?②桑娜“作”了什么事?她将准备“受”到怎样的惩罚?③为什么这样“作”就会受到惩罚呢?她又为什么知道做了会受到惩罚还要做呢?从中你体会到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表达,桑娜的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收养邻居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的高贵品质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显现出来,把文与理自然有机的统一起来。
四、主次辨析法
阅读教学中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指导学生分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次要内容。然后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在主要内容的文字上认真揣摩、仔细品析语言运用的味道、感悟语言文字中的内涵是突出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写了“我漂流遇险”和“面包店老板的热心帮助”两件事,我引导学生根据单元组导读和本课的课后思考题确定以后一件情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重点研读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语句感悟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这样就少走了弯路,节省了时间,教学步骤又简单,花时少,效果好。
五、由表及里法
从教学内容的表象入手,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地认识事物,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审美能力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两句话“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潭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 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老班长每天宿营后就带着鱼钩出去了,和第二天端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无论从时间还是事情发展的逻辑上,都有一段空白,填补上这一空白,由表及里地向深处探究,对于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六、上挂下联法
先点出教材的重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清与之有关的各种关系,来进行教学、以突出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
如《美猴王出世》(人教版五下)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不很好地抓住教学重点很难达成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他(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句话引设计问题:①石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跳进水帘洞的?②从句中的“径”字你感受到了什么?③石猴进水帘洞后是怎么做的?这样就用文中的一句话,通过设计问题的三个问题,用上联下挂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去读书去探究,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目标达成了。
七、比较对照法
对课文中两类或两类以上相近或相反的内容,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抓住对比处,进行比较对照来突出重点,加强易混知识的的比较,找准分化点,有利于排除干扰,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化的一种方法。
如《晏子使楚》,以两个主要人物的各自言行进行对比:
楚王:让晏子钻狗洞→开城门迎接;笑齐国无人才→只好陪着笑;笑齐国人没出息→只好陪不是
晏子:在城外:访狗国才钻狗洞;见楚王:我最不中用,才来楚国
通过这样一比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学生感悟就深,教学效果就好。
当然,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还很多,只要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好方法。
一、 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是进入文章的“窗口”。它们或设疑引人,或交待思路,或明确范围,,或预示中心-----如果教师能抓住“题眼”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重点也自然地突出了。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我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将”是指谁?
生:我想知道“相”又是指谁?
生:有“和”就有“不和”,我想知道他们是因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了?
师:好,我们就来认真地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找到答案。
这样就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文中的人与事,把握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了文章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自然突破了。
二、抓关键词法
所谓的关键词是指一篇文章中最关键、最敏感的字、词。它往往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探究,借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抓住第一段中的“爱戴”这一关键词,设计如下问题:伯父是普通人,他去世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他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得到各种各样的人爱戴呢?引导学生把“怀念伯父”、“谈论《水浒》”、“同情车夫”、“关心女佣”等几件从内容到形势看来都毫无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得出结论:
我爱戴他——伯父关心我,真诚教育我——“谈论《水浒》”
人民爱戴他——敢于抨击黑社会——“谈论碰壁”
劳动者爱戴他——关心车夫、女佣——“同情车夫”、“关心女佣”
人民群众爱戴他——为别人想得多,为己想得少
通过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品析探究,学生不仅理清了课文思路,还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中感悟到了鲁迅的高尚品质。
三、抓重点句法
所谓重点句是指或能直接反映文章主旨,或揭示问题矛盾、或提示文章思路的句子。重点句在文中分布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位于文章的开篇出,多为总起句;二是位于文章结束处为总结句;三是处在文中的某一位置,从形态上讲不易引起注意,但却有深刻的内涵,对体会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句,并进行适当地归纳综合,设计问题,分析其在文中的地位、作用,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内涵,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找出桑娜抱回孩子后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然后我出示“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下面三個问题:①你是怎么理解“自作自受”这个词语的意思的?②桑娜“作”了什么事?她将准备“受”到怎样的惩罚?③为什么这样“作”就会受到惩罚呢?她又为什么知道做了会受到惩罚还要做呢?从中你体会到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表达,桑娜的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收养邻居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的高贵品质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显现出来,把文与理自然有机的统一起来。
四、主次辨析法
阅读教学中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指导学生分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次要内容。然后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在主要内容的文字上认真揣摩、仔细品析语言运用的味道、感悟语言文字中的内涵是突出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写了“我漂流遇险”和“面包店老板的热心帮助”两件事,我引导学生根据单元组导读和本课的课后思考题确定以后一件情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重点研读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语句感悟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这样就少走了弯路,节省了时间,教学步骤又简单,花时少,效果好。
五、由表及里法
从教学内容的表象入手,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地认识事物,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审美能力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两句话“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潭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 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老班长每天宿营后就带着鱼钩出去了,和第二天端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无论从时间还是事情发展的逻辑上,都有一段空白,填补上这一空白,由表及里地向深处探究,对于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六、上挂下联法
先点出教材的重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清与之有关的各种关系,来进行教学、以突出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
如《美猴王出世》(人教版五下)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不很好地抓住教学重点很难达成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他(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句话引设计问题:①石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跳进水帘洞的?②从句中的“径”字你感受到了什么?③石猴进水帘洞后是怎么做的?这样就用文中的一句话,通过设计问题的三个问题,用上联下挂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去读书去探究,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目标达成了。
七、比较对照法
对课文中两类或两类以上相近或相反的内容,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抓住对比处,进行比较对照来突出重点,加强易混知识的的比较,找准分化点,有利于排除干扰,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化的一种方法。
如《晏子使楚》,以两个主要人物的各自言行进行对比:
楚王:让晏子钻狗洞→开城门迎接;笑齐国无人才→只好陪着笑;笑齐国人没出息→只好陪不是
晏子:在城外:访狗国才钻狗洞;见楚王:我最不中用,才来楚国
通过这样一比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学生感悟就深,教学效果就好。
当然,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还很多,只要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