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积极参与慈善公益项目,体现着一种全新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这种价值观具体到个人,是每个人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提升;具体到媒体,则意味着“慈善公益”不仅仅只是一种媒体精神,而是越来越内化为一种媒体责任。
多年来,天津电台新闻广播将传播公益精神视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参与公益的道路上,不局限于新闻报道,还策划发起很多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公益活动。“有爱不再孤单——关注城市散居孤儿”慈善助孤活动便是其中之一。
一、慈善助孤项目的案例实践
2005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城市散居孤儿。这是一个生活在都市、乡村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当时,天津市共有389名散居孤儿,虽然有的孤儿能够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等福利救济,但是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渴望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当年,在经过一番策划后,天津市慈善协会、天津电台新闻广播共同发起“有爱不再孤单——关注天津散居孤儿”慈善助孤活动。
为保证这一公益活动持续进行、影响进一步扩大,每年“六一”前,市慈善协会、天津电台新闻广播等多个单位、部门都要提前进行策划,让每年的活动都有主题、有新意、层层递进。
2006年“六一”儿童节,举办《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大型公益活动》现场直播,为天津市散居孤儿现场募捐2万多元,同时成立森氏助孤基金,慈善家张森仪三年捐赠100万元用来资助全市孤儿。
2007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活动”资助标准由每人500元调整到每人600元、其中没有亲属监护、监护人家庭享受政府低保金或者高中在学的孤儿每人800元。
2009年,各区县慈善协会以“还孤儿一个心愿”为主题开展活动。并在“华夏未来”举办“还孤儿一个心愿”见面会,200多名少年儿童及家长带着礼物参加见面会,帮助孤儿实现心愿。
2010年“有爱不再孤单”主题是:为山区里的散居孤儿欢度“六一”儿童节。针对蓟县山区散居孤儿存在自卑自闭、不爱与人沟通交流等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们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并捐款31万多元给山区孩子购买自行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011年5月29日,举办“有爱不再孤单” ——2011慈善助孤暨优秀孤儿表彰大会。这次活动在历届活动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市政协主席、市慈善协会名誉会长邢元敏出席大会并讲话,历届政协委员与全市459名孤儿结成对子,向每一位孤儿捐赠1200元,设立“政协委员助孤基金”。天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援助孤儿爱心分会,捐款30万元建立“援助孤儿爱心基金”,专项帮助孤儿解决教育和就业难题,帮扶他们融入社会。
“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项目开展7年来,共有87个单位和1145人次参与捐赠,社会捐赠金额达321.6万元,资助散居孤儿3863人次。这一活动已成为本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慈善品牌项目。“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活动提供的“保姆式”帮扶,为本市城市散居孤儿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实践证明:媒体参与公益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媒体有影响力、公信力、动员能力、公众效应等独特优势,便于整合各方资源。那么,媒体在慈善事业中应当怎样扮演好“慈善媒介”的角色呢?
二、媒体如何在慈善项目中发挥作用
以天津电台新闻广播为主的天津媒体在推动助孤这一慈善项目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凸显了其作为本市主流媒体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慈善项目的持续性与媒体报道的新闻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慈善项目要长期关注某一特殊人群,并将其纳入慈善帮扶范围,成为他们的一项工作内容,年年都要干;但是,媒体报道要抓新闻点,不断推陈出新、避免重复。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达到两者的统一?这是每年主办单位在策划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的操作方法:
方法1:不断引入新的合作伙伴,但要保持主创团队稳固。
这一慈善项目的发起单位有市慈善协会、天津电台新闻广播和今晚报社,每年六一前,主办单位都会提前策划,提出创意,根据活动需要,寻找新的合作单位,保证这一活动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给活动带来新灵感新创意。在具体操作中,主办单位没有固步自封,先后引入华夏未来、《慈善》杂志社、北方网、少年宫、蓟县教育局等单位共同作为主办方,以有利于活动的展开和完善,尽量避免有些媒体为追求独家新闻而排斥其他媒体参与的陋习。
同时,每年策划过程中,基本保持策划团队的稳定性。由慈善协会秘书长、天津电台新闻广播主任等参与的策划团队成员几乎保持不变,媒体工作者成为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参与其中,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以奉献爱心的无私态度认真工作,保证了“有爱不再孤单”这一品牌项目持续不断地完善发展。
方法2: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但是慈善目标不能改变。
在每年策划会上,我们都会提出不同的主题,从设立捐赠账户、成立助孤基金,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举办表彰大会;从助孤见面会到帮孩子圆梦;从关注城市散居孤儿到特别满足山区孤儿需要。每年慈善助孤活动的方式都是不断变化,有所侧重的,这也为新闻报道宣传提供了新鲜的新闻线索,在引起社会关注度上,每年都有吸引眼球、抓住耳朵的素材。比如2011年活动中,新闻广播和北方网专门派记者深入企业、家庭和学校,对资助人和优秀孤儿情况进行深度报道,加大了宣传力度。主办单位还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创新资助方式,将待资助孤儿情况在北方网和今晚网上进行公布,为资助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
虽然每年活动形式不断变化,但是慈善项目的出发点和目标没有改变过。孤儿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教育环境一直是主办单位关注的焦点,站在孩子的视角考虑活动主题是主办单位一直追求的目标。
方法3: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但要注意保护孤儿个人隐私。
随着这项慈善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市民、单位加入到关注散居孤儿的活动中来,许多单位和个人也与这些孩子结成帮扶对子,除了物质资助外也把他们接到家里,给予这些失去双亲的孩子家庭般的关爱。但在活动进行中,我们注意到一些孤儿由于家庭变故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存在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他们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是孤儿,不希望受到社会的过度关注和特殊照顾,希望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为此,主办单位在不断扩大活动影响的同时,也要兼顾到保护孩子的个人隐私,通过化名、录音不拍照等方式尊重孩子的想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慈善助孤活动开展的这几年中,不少孤儿考上大学甚至研究生、有的已经参加工作并且反哺社会。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优秀青年。这其中也包含着活动主办单位的良苦用心。 方法4:不断坚持活动特色,同时注意与社会热点相结合。
每年策划中,我们都会考虑当年的社会热点,比如2008年,与北京奥运会相结合,让奥运火炬传递手和散居孤儿代表进行模拟火炬传递,象征爱心不断传递。在保持“有爱不再孤单”的前提下,尽量结合社会热点,引起社会关注。将助孤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使其兼顾具有社会意义和市民关注度,办成一个具有影响的、群众喜欢参与的公益活动。
三、媒体在慈善项目中的角色思考
目前,我国慈善捐赠总量不足,募捐不规范,资源开发和保护不够。比如我国人均年度捐赠为25元。志愿服务方面虽有各类志愿者约6500万人,但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仍显不足,民众的捐赠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需要慈善,慈善需要全社会参与,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全方位参与。那么,媒体在慈善公益项目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1、媒体是慈善公益项目的策划者、参与人。
在慈善公益项目中,媒体有“眼睛”可以发现问题,有“嘴巴”可以发声,有“手脚”可以做事情。媒体应该为慈善事业担起一份责任和义务。在“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活动中,天津电台新闻广播作为本市主流媒体参与其中,既是活动的主办方、策划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执行人。新闻广播30多位编辑、记者、主持人在参与报道过程中,也都和30多位散居孤儿结成帮扶对子,给予他们物质及精神帮助。
作为媒体,天津电台新闻广播的编播人员在每年慈善助孤活动推进中,既要成为活动的传播者也要成为活动的志愿者,带着社会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每年的助孤活动中。因为媒体对于慈善发展也有社会责任,应该把焦点对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育全社会爱心奉献、慈善公益的土壤。媒体慈善不仅是在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需要接受捐助的群体之间牵线搭桥,更重要的是在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传递爱心,弘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2、媒体不是慈善机构、不能“喧宾夺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多事件经媒体报道后都会引发一阵捐款热潮,“有困难,找媒体”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不经意间仿佛媒体成了慈善机构。但是,媒体往往缺乏管理运作基金会、操办公益活动的专业能力,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很明确。
慈善是一项全社会的公众事业,媒体理应积极介入,但如何介入,既是对媒体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事关慈善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媒体应全方位参与慈善事业,应当主动引导传播慈善文化,让慈善意识深入人心。当前中国慈善事业方兴未艾,而慈善公益的传媒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尤其是主流媒体对慈善传播、项目推动的专业度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社会对公益宣传所应有的高度。
综上所述,媒体要想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发挥推动作用,既应全方位参与慈善事业、主动传播慈善文化,同时,又不能喧宾夺主、将媒体当做慈善机构、把自己当成职能部门,而是找准定位、把握方向,拿捏好分寸,发挥媒体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引导慈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进而推动慈善事业不断发展。
多年来,天津电台新闻广播将传播公益精神视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参与公益的道路上,不局限于新闻报道,还策划发起很多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公益活动。“有爱不再孤单——关注城市散居孤儿”慈善助孤活动便是其中之一。
一、慈善助孤项目的案例实践
2005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城市散居孤儿。这是一个生活在都市、乡村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当时,天津市共有389名散居孤儿,虽然有的孤儿能够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等福利救济,但是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渴望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当年,在经过一番策划后,天津市慈善协会、天津电台新闻广播共同发起“有爱不再孤单——关注天津散居孤儿”慈善助孤活动。
为保证这一公益活动持续进行、影响进一步扩大,每年“六一”前,市慈善协会、天津电台新闻广播等多个单位、部门都要提前进行策划,让每年的活动都有主题、有新意、层层递进。
2006年“六一”儿童节,举办《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大型公益活动》现场直播,为天津市散居孤儿现场募捐2万多元,同时成立森氏助孤基金,慈善家张森仪三年捐赠100万元用来资助全市孤儿。
2007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活动”资助标准由每人500元调整到每人600元、其中没有亲属监护、监护人家庭享受政府低保金或者高中在学的孤儿每人800元。
2009年,各区县慈善协会以“还孤儿一个心愿”为主题开展活动。并在“华夏未来”举办“还孤儿一个心愿”见面会,200多名少年儿童及家长带着礼物参加见面会,帮助孤儿实现心愿。
2010年“有爱不再孤单”主题是:为山区里的散居孤儿欢度“六一”儿童节。针对蓟县山区散居孤儿存在自卑自闭、不爱与人沟通交流等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们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并捐款31万多元给山区孩子购买自行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011年5月29日,举办“有爱不再孤单” ——2011慈善助孤暨优秀孤儿表彰大会。这次活动在历届活动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市政协主席、市慈善协会名誉会长邢元敏出席大会并讲话,历届政协委员与全市459名孤儿结成对子,向每一位孤儿捐赠1200元,设立“政协委员助孤基金”。天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援助孤儿爱心分会,捐款30万元建立“援助孤儿爱心基金”,专项帮助孤儿解决教育和就业难题,帮扶他们融入社会。
“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项目开展7年来,共有87个单位和1145人次参与捐赠,社会捐赠金额达321.6万元,资助散居孤儿3863人次。这一活动已成为本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慈善品牌项目。“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活动提供的“保姆式”帮扶,为本市城市散居孤儿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实践证明:媒体参与公益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媒体有影响力、公信力、动员能力、公众效应等独特优势,便于整合各方资源。那么,媒体在慈善事业中应当怎样扮演好“慈善媒介”的角色呢?
二、媒体如何在慈善项目中发挥作用
以天津电台新闻广播为主的天津媒体在推动助孤这一慈善项目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凸显了其作为本市主流媒体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慈善项目的持续性与媒体报道的新闻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慈善项目要长期关注某一特殊人群,并将其纳入慈善帮扶范围,成为他们的一项工作内容,年年都要干;但是,媒体报道要抓新闻点,不断推陈出新、避免重复。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达到两者的统一?这是每年主办单位在策划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的操作方法:
方法1:不断引入新的合作伙伴,但要保持主创团队稳固。
这一慈善项目的发起单位有市慈善协会、天津电台新闻广播和今晚报社,每年六一前,主办单位都会提前策划,提出创意,根据活动需要,寻找新的合作单位,保证这一活动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给活动带来新灵感新创意。在具体操作中,主办单位没有固步自封,先后引入华夏未来、《慈善》杂志社、北方网、少年宫、蓟县教育局等单位共同作为主办方,以有利于活动的展开和完善,尽量避免有些媒体为追求独家新闻而排斥其他媒体参与的陋习。
同时,每年策划过程中,基本保持策划团队的稳定性。由慈善协会秘书长、天津电台新闻广播主任等参与的策划团队成员几乎保持不变,媒体工作者成为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参与其中,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以奉献爱心的无私态度认真工作,保证了“有爱不再孤单”这一品牌项目持续不断地完善发展。
方法2: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但是慈善目标不能改变。
在每年策划会上,我们都会提出不同的主题,从设立捐赠账户、成立助孤基金,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举办表彰大会;从助孤见面会到帮孩子圆梦;从关注城市散居孤儿到特别满足山区孤儿需要。每年慈善助孤活动的方式都是不断变化,有所侧重的,这也为新闻报道宣传提供了新鲜的新闻线索,在引起社会关注度上,每年都有吸引眼球、抓住耳朵的素材。比如2011年活动中,新闻广播和北方网专门派记者深入企业、家庭和学校,对资助人和优秀孤儿情况进行深度报道,加大了宣传力度。主办单位还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创新资助方式,将待资助孤儿情况在北方网和今晚网上进行公布,为资助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
虽然每年活动形式不断变化,但是慈善项目的出发点和目标没有改变过。孤儿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教育环境一直是主办单位关注的焦点,站在孩子的视角考虑活动主题是主办单位一直追求的目标。
方法3: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但要注意保护孤儿个人隐私。
随着这项慈善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市民、单位加入到关注散居孤儿的活动中来,许多单位和个人也与这些孩子结成帮扶对子,除了物质资助外也把他们接到家里,给予这些失去双亲的孩子家庭般的关爱。但在活动进行中,我们注意到一些孤儿由于家庭变故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存在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他们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是孤儿,不希望受到社会的过度关注和特殊照顾,希望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为此,主办单位在不断扩大活动影响的同时,也要兼顾到保护孩子的个人隐私,通过化名、录音不拍照等方式尊重孩子的想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慈善助孤活动开展的这几年中,不少孤儿考上大学甚至研究生、有的已经参加工作并且反哺社会。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优秀青年。这其中也包含着活动主办单位的良苦用心。 方法4:不断坚持活动特色,同时注意与社会热点相结合。
每年策划中,我们都会考虑当年的社会热点,比如2008年,与北京奥运会相结合,让奥运火炬传递手和散居孤儿代表进行模拟火炬传递,象征爱心不断传递。在保持“有爱不再孤单”的前提下,尽量结合社会热点,引起社会关注。将助孤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使其兼顾具有社会意义和市民关注度,办成一个具有影响的、群众喜欢参与的公益活动。
三、媒体在慈善项目中的角色思考
目前,我国慈善捐赠总量不足,募捐不规范,资源开发和保护不够。比如我国人均年度捐赠为25元。志愿服务方面虽有各类志愿者约6500万人,但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仍显不足,民众的捐赠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需要慈善,慈善需要全社会参与,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全方位参与。那么,媒体在慈善公益项目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1、媒体是慈善公益项目的策划者、参与人。
在慈善公益项目中,媒体有“眼睛”可以发现问题,有“嘴巴”可以发声,有“手脚”可以做事情。媒体应该为慈善事业担起一份责任和义务。在“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活动中,天津电台新闻广播作为本市主流媒体参与其中,既是活动的主办方、策划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执行人。新闻广播30多位编辑、记者、主持人在参与报道过程中,也都和30多位散居孤儿结成帮扶对子,给予他们物质及精神帮助。
作为媒体,天津电台新闻广播的编播人员在每年慈善助孤活动推进中,既要成为活动的传播者也要成为活动的志愿者,带着社会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每年的助孤活动中。因为媒体对于慈善发展也有社会责任,应该把焦点对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育全社会爱心奉献、慈善公益的土壤。媒体慈善不仅是在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需要接受捐助的群体之间牵线搭桥,更重要的是在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传递爱心,弘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2、媒体不是慈善机构、不能“喧宾夺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多事件经媒体报道后都会引发一阵捐款热潮,“有困难,找媒体”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不经意间仿佛媒体成了慈善机构。但是,媒体往往缺乏管理运作基金会、操办公益活动的专业能力,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很明确。
慈善是一项全社会的公众事业,媒体理应积极介入,但如何介入,既是对媒体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事关慈善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媒体应全方位参与慈善事业,应当主动引导传播慈善文化,让慈善意识深入人心。当前中国慈善事业方兴未艾,而慈善公益的传媒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尤其是主流媒体对慈善传播、项目推动的专业度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社会对公益宣传所应有的高度。
综上所述,媒体要想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发挥推动作用,既应全方位参与慈善事业、主动传播慈善文化,同时,又不能喧宾夺主、将媒体当做慈善机构、把自己当成职能部门,而是找准定位、把握方向,拿捏好分寸,发挥媒体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引导慈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进而推动慈善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