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危言:人类自救只有10年期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总体来看,当代人类的确处在经济,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但必须看到,这是一个充满巨大风险的时期。我们在创造和享受各种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正在严重恶化并摧毁着全球的生态和环境。人类若再不采取真正有效的行动,那么,再过10年,被破坏的生态和环境将不可逆转,人类将会付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代价。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世上万物大约都逃不掉泰极而否的命运。
  话说某一天,有着高度文明的地球被毁于一旦,重新回到了原始洪荒时代。寂静的大地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休养生息,重又焕发了勃勃生机。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碧波荡漾,头上是蓝天白云,地下是绿草茵茵,各类飞禽走兽悠闲自得,安然地享受着自己的天命。
  突然,一群猴子出现了,动物们立刻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猴子走了,大家又相安无事,依旧欢快起来。猴子再来,大家又惶惶逃遁,每每如此。
  天下太平的日子是没有猴子的日子。
  上帝见状感到不解:猴子并非动物之王,何以能如此震慑百兽?于是便来到地球看个究竟。谁知一现身,成千上万的动物们便跪到了面前,纷纷哭求道:仁慈万能的上帝啊,赶紧灭光森林里的猴子吧!否则,若干年变成人后,他们会毁掉森林草原,污染天空河流,灭尽天下生物。我们已经被灭光一次了……
  上帝愕然,这才发现自己确实疏忽了一件大事:这个新纪元以前,地球上的生物的确被人类毁灭殆尽,最终人类由于孤独无伴也悄然灭亡……
  
  读了这个寓言也许你会付之一笑,认为不会成真,所以不必当真。因为我们人类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实,长期以来,我们正走在寓言所预示的那条路上,而且是浑然不知,洋洋自得。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就在自己所著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书中为这个时期展示了危言:人类自救只有10年期。这本书去年出版后很快风靡全球,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后又被拍成纪录片,以触目惊心的事例道出了我们人类所忽视的原生态。它让每一个关心人类未来的人,看到了我们这个自我标榜为地球最高智慧的动物,是怎样地在渐渐毁灭着自己的生存基础。
  
  全球变暖恶果显现
  
  近些年来,全球渐渐变暖,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心病。大量的事实证明,警钟已经敲响,危机已经来临。
  
  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
  纵观近年来世界各国、南极北极、海洋等地,气温均在升高。
  2005年夏天,美国西部的诸多城市数天达到摄氏37·77度以上。总计有200多个西部城镇创下前所未有的高温记录。如拉斯维加斯市,7月19日达摄氏42·7度;大强克逊市,7月21日达摄氏41·1度……这是从未有过的。
  对此,戈尔在书中以焦灼的心情给予了首先关注。
  他认为,地球的大气层其实很薄,以至于我们有能力大幅度地改变一些基本分子成分的密度。客观上,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这是温室气体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场危机中,二氧化碳是罪魁祸首,因为它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0%。当住房取暖、汽车发动、核电站燃烧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燃烧时,当砍伐或烧毁森林时,当生产水泥时,我们就把二氧化碳排放到了大气层中。和二氧化碳一样,沼气和一氧化氮都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但是人类的存在却让它们的含量急剧增加。现在大气中60%的甲烷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它来自于垃圾、牲畜饲养业、化石燃料的燃烧、废水处理和其它一些工业。在大规模的牲畜饲养业中,存放在巨槽里的厩肥释放出甲烷。在工业化期间,我们已经通过肥料,化石燃料、焚烧森林以及庄稼残渣,使得大气层的一氧化氮含量增加了17%。另外,六氟化疏、碳氟化合物以及氢氟碳化合物等,都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这些气体的排放量也在增加。水蒸气也是一种天然温室气体,它随着气候变暖不断增加,从而加剧了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
  罗杰·雷维尔教授是提出测定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第一位美国科学家。他和另一位科学家查尔斯·戴维·基林一起,从1958年就开始每天讨论如何测定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群岛上空的二氧化碳含量。几年过后,他们已拥有足够的数据证明我们这个地球大气层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以极快的速度增加;在前工业时代的二氧化碳浓度是百万分之二百八十;到2005年时,在毛纳洛峰上所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了百万分之三百八十一。
  
  岌岌可危的冰川
  
  现在许多媒体都在惊呼地球上冰川的命运,因为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冰川都在融化,其中很多融化得特别快。
  坐落于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冰川群,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它的含冰量是阿尔卑斯山的100倍。作为亚洲七大水系的发源地,该冰川群为世界上40%的人口提供了一半以上的饮用水。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并给周边国家的生态带来严重影响。印度空间研究机构卫星监测证实:在1962年至2001年间,喜马拉雅的466条冰川有超过20%的面积在减少。更可怕的是大冰川正在变成小冰川,而小冰川的融化速度比大冰川还要快。在厚度上,平均每年冰川都会稀薄1.5米左右。最近3年里,该冰川向上收缩了9米。
  美国蒙大拿冰川国家公园博尔德冰川,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时曾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但到1988年时已所剩无几。到1997年戈尔本人与女儿一起登上这座公园的顶部时,那里的冰川只能是依稀可见了。当时随行的科学家告诉他:公园里的所有冰川可能在15年内完全消亡。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卫星数据显示,格陵兰岛的冰盖每年都在缩小,直接造成了海平面的上升。从1996~2005年,该岛冰盖减少了一半。仅2005年一年,格陵兰岛就失去了50立方千米的冰。
  美国阿拉斯加哥伦比亚冰川、秘鲁科瑞卡里斯冰川、阿根廷乌普撒拉冰川、意大利阿达美罗冰川、瑞士罗纳冰川……几乎全球所有的冰川都在演绎着同样的悲剧故事。
  陆地冰川如此,两极也不乐观。
  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约翰·墨瑟在1978年指出:“可怕的变暖趋势已经在影响南极洲。南极洲半岛两侧海岸冰架的崩塌将成为我们得到的预警之一。崩塌将从半岛的最北边开始,慢慢向南拓展。冰架将不断破裂。”科学家们曾认为,即使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这个冰架也至少在下一个世纪里还能保持稳定。但是从2002年1月31日开始,在短短的31天里,它就完全崩塌断裂了。事实是,冰架的大部分在这段时间内的2天中消失了。科学家们都十分震惊。
  一旦以海洋为基础的冰架消失了,其后以陆地为基础的冰架就会开始移动并落入海里。同样,这令我们难以预料,而且关系重大。因为冰一无论是在南极洲或格陵兰岛的冰山还是以陆地为基础的冰架——在融化和掉入海中都会使海平面上升。如果全球变暖不能尽快停止,海平面还将不断地上升。很 多太平洋群岛低海拔国家的居民,已经因为不断上升的海平面被迫离开了家园。
  东南极洲冰架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冰川,而且人们认为它的体积还在持续增长。但是,2006年两项新的调查却有了不同的发现。首先,南极洲东面的冰块体积正在减小,且85%的冰川正在加速漂向海中。其次,研究指出在冰层上方测量到的气温上升迅速,其速率高过了地球上所有地方的升温速度。西南极洲冰架和格陵兰岛冰盖体积大小几乎相同。同样地,如果它融化且滑落海中,也将使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升高20英尺(6米)。
  如果海平面继续上升,将危及到荷兰等世界上平均海拔较低的一些国家和沿海地区,如孟加拉国和印度的加尔各答,将会有60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飓风猛烈而可怕
  
  伴之气候变暖,风暴也来势更猛更频了。
  2004年,美国佛罗里达遭到4场异常强劲的飓风袭击。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海洋表层较热的水流引发的热对流能量,能够刺激产生更具威力的飓风。最新科学观点也认为,全球变暖的确与飓风持续时间的显著增长和风力强度的增加不无关联。
  一些掌握全新证据的科学家甚至断言全球变暖将直接导致飓风频率的增加,大大超过自然深层流周期带来的频率波动。
  当2004年美国正遭受不计其数的大型飓风的袭击时,日本的天气并没有引起西方媒体同等的关注。但就在同年,日本发生的台风数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2003年的日本遭受了7场台风,而2004年是10场。台风、飓风、旋风均为同样的天气现象,只因最初产生于不同的大洋而名称不同。2006年春天,澳大利亚遭受了几次威力不同寻常的5级旋风。这是澳大利亚海峡有史以来发生的强度最大的一场,剧烈程度超过“卡特里娜”、“丽塔”、“威尔玛”飓风。
  
  2004年的科学教科书需要改写了。教科书过去说:“在南大西洋不可能发生飓风。”但就在这一年,巴西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飓风的袭击。也就在这一年,美国的龙卷风记录也被打破。到了2005年夏天,包括飓风“丹尼斯”和“埃米莉”在内的数场飓风袭击了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地区,给当地带来了巨大损失。飓风的后果是可怕的,没有语言可以形容。
  1970年以来,盘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大规模风暴,在持续时间和强度上都增加了50%。水温越高,风暴的湿度就越大;气温越高,空气能容纳的水分也越多。当风暴发展到能触发倾盆大雨的程度,它将形成更多大规模的一次性降雨或降雪,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严重洪水灾害的数目年年增加。
  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全球变暖还提高了降雨量在每年降水量(包括雨、雪等)中所占的百分比,从而使春天和初夏发生更多的洪灾。与美国非常相似的是,2006年的欧洲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灾难。当美国2005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大飓风走向尾声时,欧洲正在经历数次可怕的洪灾。2005年8月26日,合众国际社这样总结当时许多欧洲人的感受:“在欧洲,大自然发疯了。”
  亚洲亦是如此。2005年7月,印度孟买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900毫米,是目前为止印度任何一座城市一天内降雨量的最高记录,水平面上升至2.4米,西部有1000人死亡。
  
  非洲乍得湖的悲歌
  
  在闹洪灾的同时,旱灾也来了。
  尤其在非洲,其旱灾造成的悲剧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以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为例,受影响的地区,从苏丹南部一直延伸到乍得湖的东岸。在东岸的达尔富尔地区,种族屠杀屡见不鲜。在西岸的尼日尔,干旱横行导致的饥荒使得数百万人生命受到威胁。导致饥荒和屠杀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一个因素很少被探讨,那就是名列世界第六的大乍得湖,在过去短短的40年内已经基本消失,风光不再。
  原来的乍得湖与北美五大湖的第四大湖伊利湖同样大。可是现在,由于雨量的持续减少和过度开发,它已经缩小到只有原来面积的二十分之一。今天,依赖它为生的人和堆积在它干涸湖床上的沙丘一样,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它的悲剧是世界上很多其它地区的写照。在这些地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仅是用温度计,而且是用人命的损失来测量的。湖水散失导致渔农业的萎缩,使得许多人流离失所,无数人的生计受到威胁。
  乍得湖流经乍得、尼日利亚、喀麦隆和尼日尔的边境。人们灌溉、养殖、畜牧和饮用都依赖它。尼日尔城市恩吉格米曾经三面临湖,现在它距离湖水足有60英里,那里的渔船和快艇都被无限期搁置。乍得和尼日利亚的马拉法特地区也遭到同样的命运,那里的渔民追随一路退却的湖水进入喀麦隆边境,引发了军事交火和国际法律纠纷。农民开垦从前是湖床的土地又引发了产权纠纷。
  随着乍得湖的萎缩,大旱一次次袭来,间接引发了许多暴力冲突,附近苏丹的达尔富地区已被战火摧毁。在湖的北边和西边,摩洛哥、突尼西亚和利比亚每年分别约有25万英亩和农田沙化。在马拉维南部,500万人面临饥荒,因为在2005年,农民如期播种但是雨水没有如期而至。绝大部分非洲人还是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没有收成就意味着一无所有。
  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科学家们预计,到21世纪末,流经非洲各城市的河水量将减少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在严重干旱的年份,大约2000万人会收获不到粮食。博茨瓦纳以物种繁盛著称的奥卡万高三角洲也将失去四分之三的水源,威胁到其野生动物园内450多种鸟类、大象和大型肉食动物的生存。非洲野生动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失去它们,意味着作为当地经济支柱的旅游业将完全崩溃。
  
  众多生物在回忆灭绝
  
  地球上有两个地方没有人烟,冰雪覆盖,非常寒冷,这就是北极和南极。
  大量数据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极冰帽的广度和厚度都在急剧缩小。北极冰盖融化,不仅掠夺了北极熊的生存“领地”,还会让它们溺死在汪洋大海。路透社曾在一篇报道中引用英国斯哥特北极研究所负责人朱丽安·多德斯韦尔的话说:“我在斯瓦尔巴群岛以东的海面看到两只北极熊,一只看起来已经死了,另一只也奄奄一息。”北极熊通常在冰盖边缘处利用浮冰捕食,有时要游很长的距离才能从一块浮冰到另一块浮冰上。在某些地方,冰块的边缘离岸边远达30到40英里。如果浮冰减少且相互距离变远,就会危及北极熊的生命。事实上,北极熊溺毙的事件时常发生。
  南极也不乐观。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南极帝企鹅聚集地的帝企鹅的数量,从20个世纪60年代至今减少了70%,罪魁祸首很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不断上升的气温和海洋温度也影响到了企鹅的极地家园。每10年,南部海域都要经历自然的气候变化。问题是变暖根本没有停止过。不断上升的温度和越来越强的季风使企鹅筑巢的海冰越来越薄。这些薄冰很容易断裂并且随着海水漂流,将企鹅的卵和幼雏也一起带走。帝企鹅是唯一可以在海里或海上生存的鸟类,甚至可以一直不接触陆地。但是它们用来筑巢的海冰必须稳固,并 且连接在陆地上。虽然科学家不能肯定,但是他们认为全球变暖造成了气温上升,海冰变化。尽管在南极洲只有部分地区海冰减少,但是覆盖陆地的由淡水结成的冰,也称为陆冰,却在整个南极洲大陆不断减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通过卫星绘图研究发现,南极洲的陆冰正在以每年融化成310亿吨水的速度减少。帝企鹅以及其它依靠海冰繁殖和捕食的动物,将首先感受到这种变化。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也加快了一些陆地生物的灭绝。
  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25年前迁徙鸟类到达目的地的时间集中在4月25日,它们的后代在6个星期后孵化而出,6月3日达到高峰,刚好能赶上毛虫数量的高峰期。而在全球变暖的20年后,候鸟仍在4月底到达,但毛虫数量的高峰期则提前了两个星期,这使得鸟妈妈失去了喂养宝宝的传统食物来源。这些鸟类孵化的高峰期也稍微提前,但不能大幅度地改变,它们的后代因此陷入了困境。就像这样,全球变暖打乱了不同物种间成百上千万种处于微妙平衡中的生态关系。
  美国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例如在西部,较为寒冷的冬天能季节性地降低松林虫病的扩散蔓延。但是随着霜冻天数的减少,松林线虫逐渐增多,给松林带来严重伤害。
  世界上许多物种如今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有一部分已经灭绝。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气候危机,部分原因则是来自于人类对于这些物种曾经繁荣生存的地区的入侵。事实上,生物学家已经开始把我们所面对的危机称为物种大灭绝危机。如今物种灭绝的速率已经比正常速率高出1000倍。
  众所周知,珊瑚礁对于海洋生物至关重要,就如同雨林对于陆地生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样。可是,珊瑚礁如今却因为全球变暖而大面积死亡。2005年是有记载的最热的一年。这一年珊瑚礁大量死亡,其中包括了哥伦布第一次来到加勒比海时就在茁壮生长着的珊瑚礁。1998年是有记载的仅次于2005年的最热的一年,那年据全球统计有16%的珊瑚礁死亡。
  
  造成珊瑚礁死亡的因素很多,包括附近海岸的污染、不发达地区的毁灭性爆破捕鱼以及海水酸性的增加。但是,科学家认为引起近年来珊瑚礁急速死亡的最致命因素是全球变暖带来海水温度升高。许多年来,人类活动一直在改变着海洋的化学成分。因此,海洋中形成了许多没有生命的新“死区”。这些“死区”中的一部分是由沿岸的人类活动的污染造成的较暖水域里海藻丛生的现象所引起的。这种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被称为“水华”现象。许多地区“水华”现象的增长速度惊人。比如波罗的海的很多度假区,在2005年都因为“水华”的原因不得不关闭。佛罗里达的赤潮也是与此类似的一种现象。
  藻类只是全球变暖引起的大量增长的携带疾病的菌体的一种。当这些菌体,无论是藻类、蚊子、壁虱,或是其它的具有生命形式的细菌,开始大规模地出现在一个新的地区,它们很有可能和人类接触,那么,它们携带的疾病就会成为一种极大的威胁。
  在过去的25至30年间,出现了30种所谓新型疾病。与此同时,一些曾已被我们控制的疾病,也卷土重来。如1999年从美国东海岸马里兰州登陆的西尼罗河病毒,在两年内就传播至密西西比河流域。之后,这种病毒只用了2年的时间,便散播至整个美国大陆。
  
  文明与生态的冲突
  
  地球为什么会变暖?深层的原因在哪里呢?戈尔认为:很大程度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正在目睹人类文明与地球之间从未有过的剧烈撞击。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关系已被许多关键因素改变。
  
  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
  
  多年来,人类在控制人口方面取得了成绩。比如全世界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都在下降,平均家庭规模在缩小。但是,即使这样,世界人口增长的推动力仍十分强大,“人口爆炸”发生仍在持续,并继续改变着人与地球的关系。
  从历史上人口的增长趋势,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最近200年的人口增长是对之前1000年人口增长模式的颠覆。科学家推断的人类最早出现时间是在16万至19万年之前,从那时起到基督耶稣和恺撒大帝生活的时期,人口数量只有2.5亿。到美国1776年建国时,世界人口数量上升到10亿。在二战后婴儿潮时期,人口数量刚刚突破20亿,现在已经到了60.5亿,其中城市人口增长最快。我们这一代人还会见证人口数量突破90亿大关。
  人类人口用了1万代人的时间才增长到20亿。随后人口数量就如坐火箭一样,在短短的我们这代人的生存时期里,从20亿将飙升到90亿。
  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导致了对食物、水、能源等地球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这给许多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带来了不可承受的压力。比如说森林,特别是热带的雨林。
  大部分森林遭破坏是由焚烧树木造成的。每年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几乎有30%来自树木焚烧,有的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了变林为田而焚烧灌木林,有的是为了做饭当作柴火烧掉了。持续升高的温度将土壤和树叶烘得透干,引发了更多的野火,越来越热的空气还导致闪电频发。
  
  迅速发展的科技革命
  
  科技新发展使我们在医学、信息交流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享受新技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许多没有预想到的副作用。
  面对新的科学技术,我们并不是总能用新的思路来理性地利用它。比如说我们会不加考虑地用旧的习惯来利用新的科技力量,这种旧习惯确实是很难改变的。
  战争是一个古老的习惯。如果战争使用的武器还处于矛刀弓箭或是枪弹的技术水平,其结果虽然可怕,但仍然具有可预见性。然而,1945年,核武器这种全新的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因此,我们开始重新估价并改变战争这种旧习惯。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进步,比如说以冷战代替毁灭性的核战争,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与此类似,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一直都在用相对来说比较基础的技术不断地开发利用地球上的资源,比如耕地、灌溉、挖掘等。这些最基本的技术至今都已发展得非常先进了。现在,人类改造地表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同样,每项人类活动都借助了比以往更先进的工具来完成,由此往往会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
  长期以来,灌溉为人类创造了许多奇迹。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改变巨大河流的航道,而不用屈从于自然的力量。实际上,如果我们过多地改变水流航道,而不顾及大自然的规律,河流有时就会断流,在流到大海之前就干涸了。
  前苏联曾经一度从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条河中调水灌溉棉田,这两条河似乎取之不尽,它们是成海的重要水源。然而就在若干年前,这两条河干涸了。只留下了一副苍凉的景象:一个庞大的捕鱼船队的船困陷在沙滩上,眼前看不到一滴水。整个成海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戈尔用他沉重的笔感叹道:在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时所犯下的错误,将导致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因为很多新技术只是给了我们新的力量,却并没有给我们 新的智慧和思路来正确使用这些力量。人类所创造的新技术,加上庞大的人口数量,使人类这个整体成为一种强大的自然力量。拥有更多新技术的人们应该有更多的道德约束,从而理智地使用新技术。
  
  像青蛙一样仅靠直觉
  
  长期以来,我们在考虑气候危机这一问题时总是看不到其中的严重性。
  为此,戈尔在书中讲了一则经典故事,也许能说明为什么我们很少去关注气候危机。一只青蛙跳进了一锅沸水,马上跳了出来,因为它意识到了危险;同样是这只青蛙,把它放入一锅冷水中,慢慢地把这锅水加热到沸点。它只会一动不动地呆在水里,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等感受到水热时,已无力跳出锅外。
  这个故事深层的含义在于:人类有时像青蛙一样仅靠直觉,当周围环境的重大变化是逐渐地、缓慢地发生时,我们会倾向于无动于衷,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局面已不可挽回。有时,只对周围环境中突然来临的冲击和剧烈迅速的变化做出反应,因为它们敲响了警钟。
  全球变暖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也许显得相当缓慢但与地球的历史相比,这一进程的速度简直是闪电般的。现在,它的脚步越来越快了,以至于我们在有生之年就能看见水锅中泛起了气泡。当然,我们毕竟和青蛙不一样,不必等到水烧开了才明白身处险境。我们人类有能力拯救自己。
  戈尔在书中深情地写道:失去什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我们曾经失去了什么。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外形,还赋予我们的生命与灵魂,让我们不受自然的约束却又与之相亲相爱,让我们与自然万物有着密不可分的交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我与“它”,而是“我们”这个整体,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分析能力常常让我们产生一种狂妄自大的幻想,认为我们特殊,凌驾于万物之上,自然与我们毫不相关。可事实上,这是绝对错误和愚蠢的。
  
  欠缺政治上的决心
  
  一些人对全球变暖问题存有误解,他们担心全球变暖如果真像科学家所说的那样严重威胁地球的话,那么我们做什么也徒劳,还不如干脆放弃。令人惊讶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矢口否认全球变暖问题的存在,更不会说“我们能为这件事做点什么?”
  事实上,是我们人类造成了这样的危机。
  从各国温室气体污染的排放量上看,美国占比例最多,达到30.3%,比南美洲、非洲、中东地区、澳大利亚和亚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俄罗斯是13.7%;欧洲是27.7%;东南亚、印度、中国加起来是12.2%。这说明,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天的责任。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我们已经万事俱备,欠的只是政治上的决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对气候变暖有一定的责任,但也都可以从我做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买什么与不买什么,我们用多少电,我们开什么样的车以及我们如何生活。我们可以在这中间选择,使个人造成的碳化物排放量减少到零。
  
  为了人类的未来,行动起来
  
  一些人曾错误地认为,发达的经济与保护环境难以两全其美。其实这是不对的。通过多年的探索努力,保护与发展是可以做到双赢的。这个时代其实已经开启了。
  
  二氧化碳交换市场
  
  20世纪80年代,美国部分地区遭受酸雨侵蚀,尤其是东北部。于是政府出台了一项新政策来改善遭受污染的环境。国会启动建立了一个温室气体限量管制与交易系统,通过该系统,人们可以买卖二氧化硫这个造成酸雨的主要元凶的排放权。该政策受到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一致支持,它利用市场的力量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还使一些先进的公司和企业从环境保护中受益。
  用类似的方法同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欧盟已经开始采用美国的这种方法了,而且效果明显。虽然美国国会还没有通过一个联邦性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案,但有一个地方已经建立起了有效的二氧化碳买卖市场,而且运行得很好,那就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这个气候交易所是一个雏形初现的市场,它建立在一个很简单的前提上,那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有价值的,花这个钱是值得的。
  许多在行业中领头的大型企业,如福特、劳斯莱斯、IBM和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开始投资试验这个项目。很显然,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已经看到了控制全球气候的必要性,也开始努力寻求运作二氧化碳市场的最好方法。
  目前,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成员已经自愿联合起来,承诺要减少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每个成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被换算成可以交换的分值,然后交换市场就像一个金融市场一样运行了。如果参与者可以超额完成减量目标,就可以卖掉“碳指标”,获得利润;但如果没能达到减量目标,就只能向别人买“碳指标”了。
  碳指标的价格取决于有多少公司在买而不是在卖“碳指标”。目前,卖的比买的多,因为这些公司都超额完成了减量任务,所以“碳指标”的价格很低。欧洲的碳市场更先进,在那里,“碳指标”的价格更高,因为他们的碳排放量许可是由政府控制的。
  世界其它地方也有向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比如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商品交易所和印度的孟买商品交易所,他们的温室气体限量管制与交易系统市场正在建设当中。这些市场鼓励碳市场向全球化格局发展,最终将统一到一个单一的世界市场中。
  在美国,州一级的碳贸易系统有了一些进步,包括由东北部各州首创的地区性温室气体组织,同时加利福尼亚州也正等待立法通过。然而,迄今为止,真正在行动的只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这个私人创立的组织。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正带领着我们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到那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仅可以带来环境效益,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运用资本市场的力量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危机的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巨大力量作为辅助手段。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它需要我们在做出所有的经济方面的选择时,要考虑其真正的后果,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经济决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经常为人忽视,因为根据传统的商业计算方式,环境的因素属于外部因素,按照惯例是被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这种不合理的计算方式竟然存在如此之久,却让人司空见惯,那是因为环境因素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如果简单地将其排除在外的话,我们将对它们视而不见。然而,现在许多商界领导人终于重新审视他们的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利用复杂的技术,将环境、社会影响以及职工寿命这些因素计算进入总的成本之中,以便评测它们真正的价值。
  这一策略要求我们用一种更开阔的眼界来看待商业如何能够获得长期的收益。商业领导人放弃了曾经痴迷的短期收益,而选择做长期的规划。这样,在评估那些两三年后就可赢利的投资时,会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这种投资在将来会遭到冷落,因为市场会惩罚那些损害环境的短期性投资。
  在投资界,一些投资者正在酝酿一场巨大的转变,他们不满足于金融市场中所谓的“短期主义”,而是希望更 加现实地看待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评估投资或成果的时候,他们将对环境变化的潜在影响考虑在内,许多的个人投资者以及投资团体会认为这是一种审慎的表现。
  无论是把钱存入银行或是当地信贷协会,还是买股票、投资公共基金为退休做准备,还是为上大学的孩子攒学费,重要的是你的钱到底流向了何处。至于投资带来的回报,要考虑到其中的可持续利润。而事实证明,这种考虑只会对投资回报有利。如果你的投资足够精明的话,你既可以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以支持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现在,我们已经面临着一个提高环境质量将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时代。
  
  开发风能资源
  
  如果没有风能,美国人就不可能在大平原上定居。尽管有火车、步枪和马,但风车却毫不停歇,世世代代地把水从地下抽上来以供定居者做饭、洗漱、喂养牲畜。
  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一个100兆瓦的风电场等于50300英尺高的塔状物,里面装载着若干个2兆瓦的涡轮发动机,每个有卡车拖车那么大。这个风电场所发的电足以满足24000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而要产出同等数量的电,需要燃烧大约50000吨煤。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每年要释放出多少二氧化碳。
  不错,生产现代的风力涡轮机同样会释放二氧化碳,但只是在生产制作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旦风车竖立起来并开始运转时,产生的能源是清洁的。作为能量的来源,煤炭和风力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前者会不断地喷涌出滚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而后者不排放任何气体。
  市场已经显示风力发电是一项最为成熟的、低成本的可利用技术,它是我们未来能源的希望。各地的电力公司开始投资修建风力发电站。2005年通用电气公司的发电机业务翻了一番。作为全球这个领域里的龙头企业,维斯塔公司已经把风车变成丹麦最大的出口项目。沿着丹麦海岸线,风能满足了相当一部分当地照明的需求。到2008年,丹麦有四分之一的电力将依靠风能。
  风车虽然体积巨大,但是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也巨大。它们改变了我们的地平线,但是许多人看着风车叶转,会感到一种平静祥和。每天我们都要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废气,但是清洁的风能却一直等待着我们人类去开发利用。
  
  “治愈”臭氧层
  
  目前,我们正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解决平流层臭氧危机。
  从前,冰箱能杀死它们的主人。最初的冰箱使用有毒、易爆炸的气体冷却食物。但是1927年,化学家托马斯·米奇利发明了含氯氟烃一一简称CFC——代替这些有害气体。CFC被吹捧为一项引起冰箱革命的创新,可以在任何产品中找到这种表面上无害的同一类化学物质。事实证明消费者当初应该怀疑这项发明,因为最初米奇利成名之作是含铅汽油的发明。
  到了1974年,有氟冰箱在全球销售量以百万计数。当时两位科学家开始仔细研究这种化合物产生的影响。F·舍伍德·罗兰博士和马里奥莫利纳博士提出以下理论:当这些化学物质上升到了大所上层,太阳会将他们的分子分解,将氯释放到臭氧层,因此会产生一系列危险的化学反应。
  臭氧由3个氧原子构成并存在于大气中,保护人类免遭最具破坏性射线的伤害。罗兰和莫利纳确信氯可以和平流层中的冰粒表层的臭氧混合,并且当太阳照射的时候进一步吞噬这层脆弱的保护伞,让紫外线畅通无阻地穿过大气层,从而损害植物动物健康,引起皮肤癌,甚至会损害人类的视力。
  这些科学家和保罗·克鲁岑一起荣获了1995年诺贝尔奖,以奖励他们在大气化学中做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们敲响了臭氧衰竭的警钟。最初只有一些环境学家和大气化学家注意到这一点,但是罗兰和莫利纳进一步做出了新的发现并且改进了他们的理论。1987年27个国家签署了蒙特利尔协议,这是全球第一个规范CFC使用的环境协议。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该协议,每次会议都会强化对各国的要求。最近一次统计显示有183个国家加入蒙特利尔协议。原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称蒙特利尔协议“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单项国际协议”。协议影响是深刻的:从1987年开始,大气中最危险的CFC和相关混合物含量趋于稳定或者下降。虽然臭氧层的恢复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但是目前我们的努力很有意义,我们向前迈进了一步。
  控制温室气体将会比臭氧层问题更为棘手,因为二氧化碳一一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与CFC相比和全球经济更为息息相关。削弱工业以及改变个人习惯将会是个挑战。但是我们解决臭氧层问题的经历,表明了全世界人民确实可以合作弥补人类的过错,尽管我们常常有政治利益上的冲突。今天气候变暖危机将我们团结起来,我们必须铭记CFC战斗的教训:冷静的头脑可以成功地改善环境。
  
  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戈尔坚信,在解决气候危机中,个人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当考虑一个诸如全球变暖这样的大问题时,人们很容易被困难吓倒,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甚至怀疑个人努力是否真地能有作用。但是我们需要克服这种反应,因为只有每个人负起责任才能解决这种危机。教育自己和别人,尽自己的职责来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和浪费。通过以上及其它很多方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推动事态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节约家用能源。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家庭能源使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没有意识到,减少排放量最简单最立竿见影的地方就在家里。家庭中产生的绝大多数温室气体都是发电发热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减少排放的方法有很多,你只需换几个灯泡就能减少能源消耗。节能不仅有利于缓解气候危机,还能省下一笔开支。选择节能电气用品能为家里节省约三分之一的能源费用,同时还能减少大约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许多节能行为都是低成本或无成本的,有一些则需要少量的预先投资,这些投资会在减少能源费用上收回。
  再如减少汽车及其它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在美国,几乎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是由汽车、卡车、飞机及其它各种交通工具排放出来的。这意味着燃料经济的标准具有极大的重要性。载人交通工具的平均汽油使用效率在过去10年间已经下降了,主要原因是SUV(运动型多功能车)和轻卡车日益受欢迎。新制定的法令对这些交通工具加上了更多严格的标准。希望这些法令能扭转这一趋势,也希望汽油经济的进一步创新、代用能源的开发、油电混合技术的发展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有利环保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少开车,尽可能地步行、骑自行车、几家人合伙使用一辆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知道,在美国平均每辆车每驾驶1英里排放约1000磅的二氧化碳;我们要尽可能买节能的车,使用混合动力车;尽力减小空中旅行,等等。
  另外,还可通过减少消费和明智的保护来减少废气排放。如尽量少消费;购买耐用的物品;不要浪费纸张;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袋子,等等。
  总之,大家都要参与进来,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结束语
  
  地球变暖的严峻现实,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理性。
  万物如果有灵,一定会万分焦灼、眼泪汪汪地盼我们别再错失这个最后的机会。一种生物的诞生,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衍化成长的,其中历经无数物竞天择的残酷淘汰。如果消失了,就是倾其地球的所有资产,也永远赎不回来了。
  戈尔站在非政治的立场,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以极具思考深度和令人注目的方式,逼使人们直面生态劫难的真相,在道德的层面上期求人类幡然醒悟。他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说明危机中潜藏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让我们去体验历史上很少有哪代人能了解的一种时代使命,一种规范道德所带来的愉悦,一种共享且统一的事业,一种为环境所迫而停止狭隘与冲突所带来的振奋。总之,这是一个净化心灵的机会。从中,我们将经历一次良心的顿悟:这场危机与政治无关,而是一次对道德的叩问,对灵魂的考验。
  无论如何,地球的未来已经握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虽然只有10年的时间挽救全球变暖危机,但仍不为迟。戈尔乐观地告诉人们:“只要我们从今天起,大家团结一致,为环保行动起来,我们还是可以阻止地球变暖及其所带来的后遗症。”
  事实上,无数的人们开始觉醒,看到了眼前的危机。相信全人类一定会在环境问题上捐弃前嫌,携手共进,为后代子孙选择一个美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绿色中国》杂志创刊五周年,是可喜可贺的一件大事。  回顾五年的历程,《绿色中国》杂志见证了时代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的进程。  2004年的春天,《绿色中国》杂志在北京创刊。自创刊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全社同仁共同努力下,《绿色中国》杂志发挥中央级媒体和首都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弘扬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绿色中国》杂志创刊五周年,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他
期刊
在当今全球化和城市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广大城市居民享受到森林生态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由关注森林组委会牵头,国家林业局、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经济日报社共同主办了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宗旨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让人民群众喝得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看得到郁郁葱
期刊
5月24日,北京丰台区南苑村鼓乐喧天彩旗飘扬,北京南苑村农民公社宣告成立,由南苑村村委会和北京交通台联合发起并创办的都市型现代休闲体验式农业项目正式开园。来自中国商业联合会、丰台区南苑乡政府、北京交通台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各界来宾300余人参加了成立仪式。  南苑村农民公社是在社会各界人士支持下,由南苑村村委会和北京交通台联合发起并创办的都市型现代休闲体验式农业项目。公社地处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团河路
期刊
11月16日,秋风送爽,锣鼓喧天,在浙江东阳市罗店村康大香榧文化园中,首届中国香榧文化节隆重开幕。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中国经济林协会会长刘广运等有关领导专家与东阳市市民近千人出席了开幕式。本次香榧文化节由国家林业局主办,浙江省林业厅、东阳市人民政府、浙江康大实业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经济林协会、中国绿色时报社、绿色中国杂志社、浙江省香榧产业协会、东阳市香榧产业协会协办,旨在弘扬香榧
期刊
浙江省龙游县拥有竹林面积40.1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38.5万亩,毛竹蓄积量5500万株,是中国竹子之乡和浙江省重点产竹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3年恢复县制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竹产业作为县域特色产业来抓,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工程来抓,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笋竹加工基地目标,强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大力推进竹产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以市场需求为
期刊
《绿色中国》:吴书记,您好!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您是一位地方党政领导,请谈谈您的见解。  吴永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
期刊
希望研讨会能为中国科学调整林业管理政策,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充分释放林业生产力,不断增加国内森林资源,有效保障国家木材安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     我国林地木材生产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木材国内供给可以大幅度增加,我国有可能依靠国内森林资源实现木材自给。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蕾  木材是保障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木材
期刊
Without collectivity forestry property system reformation,rural reform will be incomplete,halfway and imperfect.Collectivity forestry system reformation must be promoted as the emphases of current rur
期刊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1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围绕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回顾总结林业工作,研究分析林业形势,安排部署林业工作,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强调,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回良玉副总理批示精神和这次会议精神,切实履行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增强做好林业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期刊
5月15日,汶川映秀,消防特警仔细在废墟中寻找生命迹象,一只失去主人的小狗紧随其后,寸步不离。  5月29日,绵竹东北镇天河村,广西建设救援队员滕少权正驾驶挖掘机清理废墟,突然发现一只白色小狗站在被震得摇摇晃晃的村委会三楼顶上。他停机下来,几经努力反复抛绳,终于将被困17天的宠物狗营救下来。小狗“旺旺”依偎着主人,眼中流露出无限的依恋。  这两个动人的场面都被摄影师记录下来,出现在9月25日由国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