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7236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以来,随着国家“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基础教育的经费有了基本保障。使农村教育的广大干部和教师再获新生,教师又重新找回了自尊,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新的形势,凌源教育在经过治理整顿之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近三年来,凌源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其表现为:①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教书育人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学校秩序稳定;②教育质量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③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座座现代化大楼的拔地而起和远程教育网的开通标志着教育的现代化已经初具规模,为教育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足以表现出凌源教育人的远见卓识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但是,就我市教育而言,在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与风险同在。有人说,目前,中国教育问题严重,已经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了!我市教育位于全国的大教育环境之中,仍然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一、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行教育机制的创新。
  实施新课程改革几年来,人们仍然穿着新鞋在走着老路,不但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而且使得“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暴露出严重的弊端,已经制约了我市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凌源教育要想保证积极的发展态势,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教育人就要有勇气冲出“围城”进行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以适应教育长足发展的需要。
  二、树立教育新理念,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就目前中国教育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的极端化。这种以考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是极其残酷的,它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是以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代价的教育。这种教育是落后的,问题是严重的,它是一种极端落后的教育模式。这与尊重学生生命,张扬学生个性,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保证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体性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尽管目前全国的教育人仍然对此是趋之若骛,但是,它所代表的并不是先进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种教育就是一块坚冰、是一座围城,它非常牢固。我们凌源教育人能否打破坚冰、冲出围城!这需要我们的胆量和勇气。如果我们率先冲了出去,我们抢先建立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适应教育规律并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先进的教育机制,那么,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凌源的教育就能够走在前面。
  三、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鼓励教育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教育而言,创新同样是教育的灵魂、学校的灵魂,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凌源教育应该在教育创新方面大做文章。
  (1)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教育创新计划”,制定“教育创新实施方案”。
  基层学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创新计划”,确定“教育创新目标”,制定“教育创新实施方案”。教育创新要从小处着眼,从宏观到微观,更要注重微观,注重细节,要从教育的精准、精细上下工夫。比如,从宏观上,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做课题”教育;山东渡郎口中学的“探究式开放性课堂”教育等。微观上,我们可以注重细节的个案研究。如,从“书写标准汉字”上研究,教育和指导学生写出一手标准漂亮的汉字。写一手好字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素质。还有对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亲情、感恩、责任、沟通、合作”等方面人文素质的教育。
  (2)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推出典型、学习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典型引路来促进凌源教育的创新,引领凌源教育走向创新之路。
  凌源教育缺少的是各个层次的教育典型。这也是凌源教育的缺憾!我们应该从小学、中学、高中三个学段各培养和树立至少一个典型学校,使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典型学校是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其自己的先进性、独特性和创新性。教学方面,它必须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管理方面,它必须具有合法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但是,典型学校并不是重点学校。
  四、利用行政手段强力打造“学习型校园”
  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在这一场所中,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作为专职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却忽视了自己的学习,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现实的情况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原有的知识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领导整天埋头于事务性的工作之中;教师整天忙于没有创新的“循规蹈矩”式的应试教学之中。所以,加强学习,尽快搞好我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知识更新工作已经是当务之急,这也是我市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
  部分教师对学习的认识不足,惰性很强。其应付性、应检性突出,流于形式,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如,部分教师自己花钱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这应该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学习和提高的良好机会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教师在考试作弊上是有所“创新”的,基本上是用作弊的手段混来“一纸文凭”,足见部分教师的学习态度欠佳。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建设“学习型校园”用制度确定下来,将其纳入对学校的“年度考核”之中,用行政手段加以推动,来保证学习型、研究型校园风气的形成。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反传统行为,本文从论证当代文化模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出发,通过界说传统文化及其功能,阐述了作为微观文化的校园文化在中国文化模式的变迁中所产生的冲突及其调整。  【关键词】文化模式 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33-03  【Abstract】Aiming at
期刊
【摘要】作为有浓厚理工背景的院校,重理轻文、文理分科不均等问题普遍存在,如何克服这一背景,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理工院校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重庆大学一直以理工著长,该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获得的经验或遭遇的问题在同类型高校中都有很好的代表意义,本文以重庆大学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与研究该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取得的成效以及不足之处,旨为同类型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局限于“一言堂”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消极,不愿开口说英语,致使许多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以后,仍然听不懂、说不好。这些问题给我们提出了英语教学中新的要求:即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尤其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际的能力,要让学生初步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关键词】口语学习 心理障碍 情景教学 自由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科技英语是专业英语中学术英语的分支,具有词义多、长句多、被动句多、词性转换多、非谓语动词多、专业性强等特点。本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阐述了长句的翻译方法,旨在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关键词】科技英语 翻译 长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97-01     一、科技英语的文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好莱坞电影的霸权给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从一部《孔子》所遭遇的《阿凡达》冲击便可见一斑,在外来电影与本土电影激烈对决的今天,探讨中国电影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和生机,寻找中国电影发展的出路,力图以优秀的本土电影为载体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本文的意旨所在。  【关键词】全球化 好莱坞电影 本土电影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的礼仪教育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把表示尊重、敬意、友好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传授给弟子的行为活动。其内容具体表现为仪表仪态、言语交谈、行为表现等三个方面,对现今儿童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礼仪 教育 道德  【中图分类号】K8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84-02     【Abstract】Etiquet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梵净山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的分析,提出发展梵净山生态旅游存在的法律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梵净山 生态旅游 法律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98-02  【Abstract】Through to the Fanjing mountain’s existing eco-tour
期刊
【摘 要】激励,是指教师以综合的教育手段为刺激诱因,满足学生积极心理需要,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其把外部刺激内化成个体自觉行为的一种教育教学手段。这种教育教学手段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达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具体方法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激励、从学生的目标明确着手激励、从师生的感情融洽入
期刊
实用类文本在高中语文必修中比例并不大,在必修一至必修五中,涉及到实用类文本的有必修五中的“科技之光”专题中的三个版块、必修四中的“我有一个梦想”中的“英明与事业”版块和必修四中“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三个版块。站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果按照常规的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背离,而且不能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必修文本改革的特色之一,是文本的编排体例,由原来的以
期刊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问题往往是老师课前精心设计好的,在课堂上一个个地提出来,学生只要回答出来就可以了。这能说是以学生为主体吗?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难道就没有问题要提出来吗?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了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阅读文本,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