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魏晋风度的始作俑者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s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魏晋风度,不能不说嵇康。嵇康,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人。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他的祖先本姓奚,原是会嵇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因避仇而迁徙至铚。铚地有座山叫嵇山,他们在山旁安了家,于是依山名而改姓嵇。嵇康的父亲嵇昭曾做过小官,社会地位不高,嵇康出生后不久(约7岁时)他就去世了。嵇康是在母亲和哥哥的抚养下成长的。嵇康的哥哥叫嵇喜,字公穆,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曾出任徐州刺史和执掌皇族事务的长官宗正等职。


  嵇康从小博览群书,熟知先代典籍,擅长写文章,且言谈优雅,相貌堂堂,是公认的美男子。他为人散淡,尤喜黄老,在当时士大夫中颇有威名。大约在正始五年,曹林将自己的女儿长乐亭主(曹操的曾孙女)许配给嵇康。嵇康和曹魏宗室结亲后,被朝廷拜为中散大夫,成了朝中的顾问议论官,俸禄六百石。按说,嵇康仕途还算顺利。但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就在嵇康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曹魏政权却一步步地被司马氏控制和篡夺了。此时,嵇康出于对官场斗争的厌恶,举家搬到山阳,过起了避世隐居的生活。嵇康在山阳隐居期间,与他交游的有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阮籍兄阮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他们志趣相投,相与友善,都爱谈玄论道、赋诗饮酒,人称“竹林七贤”。
  用出世的意向躲开入世的危险
  乱世避祸,这本是很多知识分子的立身之道,远离官场、澹泊名利,用出世的意向躲开入世的危险。但是,要真正做到不介入政治斗争却很难。对知识分子而言,在很多时候,就算你不招惹政治,政治也会招惹你。
  正元二年,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后,为了巩固权力加快篡夺的步伐,他一方面残酷地诛杀曹氏党人,一方面又安抚、笼络人心。在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强权政治的压迫下,不少知名人士都倒向司马氏,其中也包括嵇康的好朋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由于嵇康是竹林名士集团的首领,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因此司马氏便千方百计的拉拢他。为此,他们让山涛出面,以山涛即將转迁散骑侍郎而吏部郎出缺为由,推荐嵇康出任吏部郎。谁知,秉性刚直的嵇康非但没有接受山涛的推荐,反而写了一首《与山巨源绝交书》。司马氏得知后恼羞大怒,终于起了杀嵇康之心。恰恰就在这时发生了“吕安事件”。
  吕安和吕巽本来都是嵇康的好朋友,后来吕巽投靠了司马昭。他见弟弟吕安的妻子长得漂亮动了邪念,遂将其强奸并想长期占有。吕安得知后大怒,他想到官府去告发哥哥。于是去找嵇康商量。嵇康听后气愤异常,但考虑到这件事如果闹到公堂,会对吕家的名声有损,因此他劝吕安先忍耐一下,他愿做调解人去找吕巽。吕巽因为做贼心虚,当下答应以后不再欺辱吕安的妻子,并保证自己绝不加害吕安。嵇康得到答复后回去好言安慰了吕安一番。由于家丑不可外扬,这件事到此就算结束了。


  可是谁知,没过多久,吕巽竟暗中向司马昭诬告吕安“不孝”,打母亲,要求治其罪。司马昭向来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是反对“名教”的大罪状,于是逮捕了吕安,并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嵇康在得知这件事后,非常震惊也很内疚,他本来是出于好心调停,想不到吕巽如此卑鄙,致使吕安蒙冤受辱。于是他挺身而出证明吕安无罪,同时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斥吕巽失信忘义、残害手足。但是,嵇康万万没有料到竟会有人用这份绝交书来做他的文章。这个人叫钟会。
  钟会落井下石
  钟会,是魏太傅钟繇(三国时魏国名臣,著名书法家,创制楷书)的次子,善于清谈,是当时有名的公子哥。他投靠司马氏集团后,深的司马氏兄弟信任。为了扩大和提高自己在魏晋名士中的地位和影响,钟会一直想讨好当时文坛领袖嵇康。钟会写了一本书《四本论》,想找嵇康写个序替自己吹捧一番。但又惧怕嵇康的为人,不敢贸然前往。思来想去终于想了个办法。钟会把写好的文章揣在怀里,悄悄来到嵇康住所门外,远远地把文章扔进去就急忙走开了。钟会原想着这样,嵇康会阅览自己的大作击节叹赏。可是一天天过去了。丝毫不见嵇康的动作,钟会终于失望。


  此后不久,钟会因平叛有功,而成了司马昭的心腹。他又一次拜访了嵇康。这次他不像上次一个人偷偷摸摸,而是带了一帮人,前呼后拥。钟会去的时候,嵇康正忙于打铁(嵇康有一特别嗜好,爱好打铁,一生如此),连眼皮都不翻一下,他压根就瞧不起钟会。钟会见嵇康不理他,知道自讨没趣,便带着人离开。这时,嵇康说:“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明白嵇康这是在讥讽他,但又没有办法,只好讪讪答道:“我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气哄哄地走了。钟会一次次地向嵇康示好,但一次次地失望。于是他在心里恨起嵇康。
  “吕安事件”终于给了他一个落井下石的机会,他岂能错过。于是,自诩算无所失的钟会向司马昭进言时说:“嵇康是卧龙,不杀他祸患无穷,如果您心慈手软,只怕礼教都会颠覆。”卧龙,司马昭立即想到蜀国的诸葛亮;不为所用,必为所累。嵇康在魏国满腹牢骚,处处和司马氏政权唱反调,杀了“卧龙”可以儆百示众。钟会的话正中司马昭的下怀。于是他接受了建议,把嵇康下狱。嵇康上不作天子臣,下不事诸侯王,轻时傲世,不为所用,无益于今,有败风俗。今日不诛嵇康,何以清洁王道!
  嵇康入狱后,“太学生数千人请之,于是豪杰,皆随康入狱”。不仅三千多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不要杀掉嵇康,让他到太学当老师,而且还有许多豪杰甘愿陪嵇康一起坐牢。这无异于一次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然而,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能救出嵇康,反而坚定了司马昭诛杀嵇康的决心。
  嵇康、琴、生命,在此刻融为一体
  公元262年。河南洛阳东市。那该是一个血色残阳的下午。走下囚车的嵇康被一帮刽子手簇拥着押上了刑场。由于此前狱中的无端摧残与折磨,此时的嵇康已是遍体鳞伤、步履蹒跚,但他神情自若,毫无惧色。古往今来,文人志士,不乏视死如归者,但若要从中找出一位最为从容、最为潇洒地面对死亡终结,莫过于嵇康。在已经预知死亡降临的情况下,在刽子手的大刀已经加脖的情况下,在周围众多围观者静待人头落地的那一瞬间强烈刺激的情况下,即将身首异处的嵇康,在环视了四周之后,突然大喝一声——“拿琴来!”
  偌大的一个闹市刑场刹那间变的鸦雀无声,空气在此刻仿佛凝固一般,四周出奇的静,静得几能听见一根针的落地声。人们仰着脖,踮着脚,屏住呼吸,将目光投向嵇康。此时的嵇康从容、平静,嘴角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只见他迎着夕阳缓步走到琴前,提了提衣袖,揉了揉麻木酸疼的手腕,然后席地坐下。手指一拨,弦起琴响。起初是轻拨慢弹,弦音幽静,淡远疏落;逐渐便转为沉郁、悲愤、压抑;后来节奏转快,力度强加,随着手指在琴弦上飞舞,琴声激越雄壮,犹如勇士横戈跃马,叱咤风云,又似豪侠挥刀击剑,一往无前。弹到一半时,众人已是泪如雨下。嵇康、琴、生命,在此刻融为一体。就在大家心领神往之时,突然间“铮”的一声,弦断音止。再看,嵇康已是披头散发、泪流满面。只见他,起身仰天大笑:“《广陵散》自今绝矣。”
  刀起头落。嵇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含冤走完他的一生,魏晋名士坚持狂傲与不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史飞翔,陕西社科院特邀研究员,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太一书院创始人、执行院长。《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文化学者,著有《民国大先生》《历史的面孔》《终南隐士》《终南守望》等。
其他文献
钱瑗和钱钟书的先后离去,对杨绛来说,不止是人天两隔的永别,而是失去了自己生命的大部分,三人世界如今只剩下了杨绛自己,何况还是个八十七岁的老人,杨绛留在人世间,决心打扫现场,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她的责任太多了,钱钟书留下那么多的手稿、读书笔记、收藏的文物,全家的东西都等她整理和处理,事情够繁重也够琐碎,她得付出很大的脑力和体力才能胜任。此刻她已身心交瘁,第一得为她那颗伤痛的心找到一个可以逃避的庇
期刊
1943年夏,我由昆明去重庆南开中学读书,1945年1月我又回到昆明,这中间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和父亲唐用彤先生生活在一起,就是在这一年半中父亲给我写了三封信,只有三封信。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不知道生活的艰难,特别是在抗战时期生活更加艰难。在南开中学,所有的学生都住校,吃集体伙食,菜很少,大概我们吃完一碗饭,菜就没有了。有些同学家在重庆往往带点私菜,或者带点加盐的猪油来拌饭吃,而我则没有这
期刊
灵魂归宿  黛玉葬花,连一片片花瓣都用情至深,看似黛玉的心无孔不入、看似黛玉的情无处不在,但其实,黛玉并不是多情的人。她和宝玉不同,脂砚斋在评本里透露出曹雪芹曾为红楼人物写过情榜,情榜上宝玉是天性能够“情不情”的人,也就是无论对方是否对自己有情有意,他都甘心为之付出情感,以有情待无情;而黛玉的本性是“情情”的人,她只为那些对她有情有感的人和事用情,她只肯以有情待有情。黛玉原本就不如宝玉的生命力旺盛
期刊
小寒——  白日隐树,却有疏影含香  农历走到十二月,已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又叫腊月。腊,原是指猎取禽兽以祭祖,以“伏”对应。腊月有两个节气:小寒,大寒。  公历1月5日或6日交小寒,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寒季节比大寒要冷,谚语说:“冬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在小寒节气内。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天气极寒,这段时间被人们称为“数九寒天”。  虽寒未极寒,寒中已渐有阳气上升,最先感受到阳气的便是灵敏的鸟
期刊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时代。一方面,它战乱频繁,朝代更替频繁;另一方面,它却爆发出了乱世的强音,文学、艺术及宗教,纷纷开花结果。似乎最为肮脏的土壤,总能长出最为奇异的花朵。混乱与自由并存,死亡与希望同在。历史的前进没有任何时候是一条直线,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魏晋南北朝无疑是最为迂回曲折的一段,但它却为它的下游——唐宋——积蓄了足够的力量,贮存了足够的养分。  魏晋朝代的更
期刊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公历当是四月四日或五日。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天文训》写道,“北斗星指向已位,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在江南是东南风,正值雨季,此时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是为清明。  (一)  唐宋两代写清明的诗多了,或抒情或寄怀,比如白居易《清明夜》诗曰: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的夜晚
期刊
云门文偃禅师有一天把弟子召集在一起,说:  “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  弟子听了面面相觑,他自己代答说:“日日是好日。”  这段公案非常有名,有许多研究禅宗的学者都解过,但我的看法是不同的,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是:“开悟以前的事我不问你们了,开悟以后的情境,用一句话说来听听!”学生们正在想的时候,他就说了:“天天都是好日子呀!”  为什么云门禅师用“十五日”来问呢?因为十五是月圆之
期刊
现代人追求财富,总是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以为拥有物质财富就有了人生的一切。其实物质财富只是满足人生基本的需要,人生的低级需要。一个人如果只会追求物质财富,那也只能说明他的生命层次是很低的;而只是停留在物质财富的追求上的人,他的生命层次永远都提高不上去。所以,一个人当他的物质财富可以满足基本生存的时候,他应该进而追求精神财富。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影响之深远决
期刊
春韭  南北朝时,有一名士叫周颙,喜素食。一日,太子文惠问他:“菜食何味最胜?”颙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这位古代的美食家告诉我们,初春的韭菜和秋后的大白菜为蔬菜中的最美。  春韭之美在于鲜嫩。经过雪润雨洗,煦日春风下在松软的泥土里探出头的韭苗,吸纳了岁月之灵气,饱含了天地之润泽,自然清新而美味。春韭又岂止美味,你看,她洁白如玉的根茎,青翠细长的叶片,真是身姿绰约,苗条婀娜。我觉得,用清纯的女
期刊
魏晋风度,有一种酒意。这酒,是清醒着去醉,是大笑地去痛,是理性中的不羁,是集会中寂寞。  当竹林七贤痛饮于天地之间的時候,他们真的频频醉到不省人事吗?不,在举杯消愁里,有一种滥饮图醉也迷乱不了的真知灼见,那是由魏晋乱世里的知识分子所格外具备的高远的见识、敏锐的直觉、深刻的思辨来酿成的醉里挑灯看世间。理想的幻灭,令他们用醉生装点心志的梦死,失意的激愤,令他们用醉态遮掩苍凉的心态。他们用自我故意的酒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