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书法及教育

来源 :大众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che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男尊女卑、男主女次时代,女性的才智与思想鲜有施展的舞台,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女性的身影也是凤毛麟角。但在文化与经济极其繁荣的唐代对女性学习书法却是持包容的态度,不论是宫廷嫔妃、世族贵女,还是普通女性都有把读书习字视为必要修养的。女子善书者唐代最多,女子浓厚的学书风气是唐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为自晋代以来又一个书法高峰起着重要的补充。
  【关键词】唐代 女性书法 女性教育 文化传承
  书法,与唐人生活息息相关。统治阶级用书法选拔人才,唐朝人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装饰生活也离不开书法。唐代的女性虽然无缘科举,但是,从事与书法有关的社会活动的女性却存在于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与女性有关的书法活动也丰富多彩,抄录文卷、录写经文、撰写文告、题写匾额、刻录碑文、传录诗歌等等均有女性的身影。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杂纂》里著有“教女”十条,其中“学书”被列为女性的基本修养。
  一 唐代女性书法群体
  唐朝“以书取仕”,上至公卿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习书成风。还涌现出了唐高祖李渊之后窦皇后、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等一大批帝王书家。因有统治阶级的示范作用,参与书法活动的唐朝女性层出不穷。
  《唐才子传》《中国历代女书法家》《全唐诗》《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等记载,唐代能诗擅书法的女性多达120余位。其中包括皇帝皇后、貴妃宫女、名媛妻妾,平常百姓家的婢女、女仙也不在少数。较有影响的有1位女皇、1位皇后、3位嫔妃、7位公主、12名女官及名媛、4个卑妾、4位百姓女子、3位歌女、2位女仙。
  帝后书家:
  武则天。武则天十四岁进宫,先后侍奉太宗、高宗两位皇帝多年。由于她在帝王身边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加之武则天本人也喜读诗书、兼涉文史,书法造诣极高。武则天的书法深得“二王”精髓,行书有丈夫气,草书仅次于孙过庭的《书谱》。武则天大胆改革汉字,在增减前人的基础上将汉字增减笔画,创造出“曌”“囝”“囡” “埊”“玍”等35个新字,被广泛运用。周武圣历二年(699)创作,现存于河南偃师猴山仙君庙的《升仙太子碑》碑额,是武则天用飞白体所书。《升仙太子碑》碑文共有行草书34行,每行66字,碑阴则刻有武则天《游仙篇》诗文。世人评价此碑正文语势畅达,气象恢宏,草书雄强纵肆,法度森严,结体宽严适度,落笔铿然有声。
  嫔妃书法:
  上官昭容。本名“上官婉儿”(664—710)。上官婉儿13岁时凭着一手秀媚的书法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而召入宫中,免去奴婢身份,成为高宗的才人、武则天秘书。她时常躲在唐高宗的案下,帮助武则天记录与高宗、宰相们议事的内容。武则天废除李贤太子位的废黜诏书,便是出于上官婉儿之手。武则天甚至令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后把上官婉儿册封为昭容,令其起草诏令。上官婉儿因此促使中宗大召天下诗文才子、朝中擅诗文的百官设立修文馆,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
  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之妃杨玉环不仅擅歌舞、通音律,也擅长书法,喜爱抄写佛教经典。真定大历寺藏经殿所藏经卷均为唐朝宫人所书。宋人张端仪在《贵耳集》卷下中记载藏经殿中的经卷,杨贵妃的涂金甲藏心镜卷,字体尤为婉丽。杨贵妃所书的经卷尾部还写有“女人杨氏为大唐皇帝李三郎书”字样的落款。
  名媛墨迹:
  房高氏。玄宗朝房璘之妻高氏为唐朝著名的书碑高手,她先后书有《唐安公美政颂》《唐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等碑。其中,传世书迹《唐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刻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书法简穆,疏朗圆润,世人益为珍品,几乎能与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相媲美。
  欧阳修在《集古录自序并跋》中称赞房高氏所书的碑文:“笔画遒丽,不类妇人所书。予集录已博矣,妇人笔画著于金石者,一人而已。” 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评价房高氏碑文字书紧媚,道光进士、翰林院修撰陆增祥也曾在《八琼室金石补正》评价其“字画简古,笔力遒劲”。
  黄崇嘏。黄崇嘏自幼随父母居住京城,工诗擅文,琴、棋、书、画无所不精。黄崇嘏的父亲曾任蜀中使君,只因黄崇嘏12岁时父母双亡,家境才由富转贫。迫于生计,黄崇嘏女扮男装任邛州司户参军。由于黄崇嘏为官清廉,处理政务十分干练,受到谋事周庠的极力赏识,周庠打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黄崇嘏为妻,黄崇嘏至此才不得已说出自己是女儿身,“女扮男装”的实情。戏剧《女状元》的故事主角的原型便是黄崇嘏。
  民间女书家:
  吴彩鸾。唐代豫章人(今江西武宁),吴真君之女、进士文箫之妻。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唐朝大部分经卷文告均是手工抄写而成,当时的文人阶层以及民间因此涌现出以替他人抄书为业的群体。这个群体中,女书家吴彩鸾擅长小楷,一天能写10000余字。她曾在一日之内用小楷写出5卷204韵《唐韵》,卖价5000钱,供家人度日。《宣和书谱》评价吴彩鸾书法:“字画虽小而宽绰有余,全不类世人手笔,当于仙品中别有一种风气。”虞集《道园学古录》记载吴彩鸾的书法:“世传吴仙所写《唐韵》,皆硬黄书之。纸素芳洁,界画精整,结字遒丽,皆人间奇玩也。”
  李冶。字季兰(约730—784),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唐才子传》记载她:“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李冶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文采斐然,书法极佳。名士朱放、阍伯均、释皎然等多次与她诗文往来。刘长卿更称她为“女中诗豪”。李冶才华卓越,于大历末、建中初年受到唐德宗的诏见。时人评价李冶:“上主班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二 唐代女性的书法教育
  唐李恕《戒子拾遗》记载,唐代女子七岁左右便要读书识字,不仅要读《女仪》《孝经》《论语》,还要学习诗书礼法、韵律丝竹、针指女红等。
  宫廷女教。唐代掖庭局(又称“习艺馆”)是皇帝的近侍机构,主要掌管宫廷内部事务。《旧唐书·百官志》记载,掖庭局设2位宫教博士,从九品下,主要掌管教习宫人的书、算等文化知识的学习。武后如意元年改掖庭局为 “习艺馆”,后又改为“万林内教坊”。增设内教博士18人,经学教师5人,史、子、集缀文教师3人,楷书教师2人,与《庄老》、太一、篆书、律令、飞白书、算、棋有关的教师各1人。习艺馆还专门设有书法专科。书法专科有专职篆书、飞白书、楷书老师。唐代还设有专门的书法专科学校,主要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及平民子女。《唐令拾遗》《大唐六典》等记载,书法专科学校设有《石经三体书》《说文》《字林》等专业课。唐政府对书法专科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工实行免费提供膳食政策,以旬考、月考、年考以及毕业考的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学时最长达9年。   民间女教。一是从父学书。封建时期的女性活动范围狭小,足不出户,唐代虽然世风开放,大力提倡女教,但是,提倡女性教育的目的也仅仅限于增加女孩儿的文化修养,以便将来能够嫁个好人家,更好地相夫教子。唐朝女子的书法学习,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有文化的父亲。女诗人薛涛(768-834),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在父亲薛勋的教导下学习诗文书画。因了父亲的悉心培育,薛涛八岁通音律擅书法,行书颇得王羲之法,无女子气。薛涛晚年退隐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的小彩笺,用作写诗。彩笺为红色小八行纸,多用于写情诗情书,表达爱慕思念之意,在当时及后世极为流传,后人称此笺为“薛涛笺”。二是私塾教育。除了家庭环境的熏陶,许多官宦人家还专门为子女开设了私塾。《太平广记》卷四九《李元恭》条引《广异记》记载,开元中期,吏部侍郎李元恭的外孙女儿崔小姐偶然遇到一位名叫胡郎的美少年。这位胡郎十分博学,与崔小姐投缘,两人时常一起高谈阔论。胡郎告诫崔小姐要加强个人修养,常习诗书。李元恭得知了胡郎对孙女儿的忠告后,果然请来高人专门教崔小姐经史、书法、古琴。三是环境熏陶。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对女性社会活动呈现出少有的包容。世风影响,处于次要地位的侍妾、婢女也擅长书法。唐代文学家开元中袭郇国公、累授吏部尚书韦陟善作文章并擅长楷书。韦陟家境殷实,为人态度傲慢,不愿与人周旋。與人往来的信函、奏章也不亲自书写,而是授意给他的侍婢代拟代书,自己只在上面签个名。韦陟为了使侍婢们的字能以假乱真,便用心教她们书法。在韦陟的精心调教下,他的婢妾替他撰写的信函、奏章不仅字体遒劲,符合法度,还措词流利。
  诗歌为媒。在诗歌盛行的唐代,不论是题在墙壁之上,还是写于屏风、锦帛等器物之上的诗歌,传播与发展手段均离不开书法这一媒介。《全唐诗》卷274戴叔伦在《少女生日感怀》中这样描写唐代女性的书法:“欲教针线娇难解,暂弄琴书性已便。还有蔡家残史籍,可能分与外人传。”女学士廉女真以书法著名,尤其擅长隶书。唐代诗人李远便作五律《观廉女真葬》诗称赞她的书法:“玉窗抛翠管,轻袖掩银鸾。”元代词人詹玉赋词讴歌唐代女书法家吴彩鸾的书法作品《唐韵》:“韵轩调桂枝,香紫薇花露。潇洒作凉云,点商勾羽。字字飞仙下笔,一帘风雨。江亭月观今如许,欢飘零墨香千古。夕阳芳草,落花流水。依然南浦,甚两两凌风驾虎。恁天孙标致月娥眉妩,一笑生春。那学世间儿女,笔床砚滴曾窥处,有西山青眼如故。素笺寄与玉箫,声彻凤鸣鸾舞。”
  三 唐代女性书法的社会作用
  西汉扬雄曾在《法言·问神》中评价书法:“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中的每一个点画,每一个使转、每一处起伏和或收或放的行笔速度都是书写者情感的表达。经由书法文化熏染的女性不论是言谈举止,还是为人处世,都在书法的潜移默化中洗去了虚荣、急躁,变得从容大度,其境界对家人及其子孙后代影响深远。
  传承书法文化,训诫子孙,影响家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未来。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擅长书法的女性,家学的传承远比学堂教育效果明显。而当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男性缺失的时候,母亲的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颜真卿(705—785)精于行书和楷书,传世书迹有《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赞》《颜家庙碑》等。这位书法大家,三岁丧父,是在母亲殷夫人的教育下长大的。颜真卿母亲的娘家殷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舅父殷仲容的书法素有“以能书为天下宗”的美誉。母亲殷氏也擅长书法。在颜母的悉心教导下,颜真卿的楷书方严正大,古拙朴茂,大气磅礴;行书沉着痛快、豪迈潇洒。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是继王羲之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是中国文人书法重要的里程碑。
  欧阳询父子,《新唐书》卷153记载,欧阳询父亲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欧阳纥举兵反陈失败被杀,株连家族,其子欧阳询年幼被父亲的好友收养幸免于难。在母亲的引导下,欧阳询广涉经史,博闻强记。少年时就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对书法几近痴迷。成年后的欧阳询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相继担任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等职务,其书法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有父母的示范,欧阳询第四子欧阳通也善书法。《旧唐书》列传第139记载,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还年幼,其母徐氏为了使欧阳通继承父业,用心栽培。欧阳询的手迹大多散落民间,徐氏不惜重金购回,令欧阳通朝夕临摹。欧阳通的楷书笔迹更瘦硬、更挺劲,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具有十分浓重的隶意。欧阳通如此卓著的书法成就与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端正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发展。女人的教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唐朝大力提倡书学,也注重女性书法,促进了唐朝社会的相对稳定,有了初唐“贞观之治”、中唐“开元盛世”,文化艺术成为当时世界高峰。唐朝政府大力提倡女性书法,使经由书法文化熏染的唐代女性有了超凡脱俗、从容娴雅的气质。唐代女性在书法学习的同时,也一并接触到与书法相关的经典诗词、名篇佳句,以及用书法记录的丰功伟业人物事迹。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这种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女性进而也影响着自己的丈夫、子女、子孙、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命运。
  参考文献:
  ①唐群《唐代教育研究》,西安出版社。
  ②陈丽萍《贤妃嬖宠:唐代后妃史事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③焦杰《唐代女性与宗教》,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④彭娇妍《此生红尘,无你何欢》,青岛出版社。
  ⑤吴淑玲《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之关系》。
  ⑥高世瑜《唐代妇女》,西安:三秦出版社。
  ⑦梁尔涛《唐代家庭与文学研究》。
  ⑧王之军《唐代书法文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⑨陆庆撰《书法与女性修养》。
  ⑩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周小儒、蒋玲玲《中国历代女书法家》,济南:山东出版社。
  ?黄简编《中国古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郑光仪主编《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
  ?杜文玉《唐代宫廷女性》。
  ?陈弱水《隐蔽的光景·唐代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中华书局编《旧唐书》。
  (责任编辑 雷平)
其他文献
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书法是北宋书法最高水平代表之一,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一 米芾生平简介  米芾(1051—1107),湖北襄阳人,初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鹿门居士、火正后人。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有“米襄阳”之称。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他独创山水画中的
期刊
陈如生,1945年生,号野鹤,别号甦翁、二白斋主、居见山楼。祖籍上虞,浙江慈溪人,现居江苏苏州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诸乐三艺术研究会会员。师从中国美院诸涵教授,曾得沙孟海先生嘉勉。作品入选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展、浙江省首届篆刻展览等,书法篆刻作品入编《纪念孙中山先生篆刻集》《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作品集》,传略收入《中国印学年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期刊
【编者按】: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位书法家,他出身贫寒,少读书,乃一介布衣;他有书法天分,不走寻常路,是碑学的一面旗帜。他因种种机缘,得到众多贵人的提携,得到了不少书法同行的赞赏,也遭到了书坛领袖的鄙视。他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本期书艺别裁,请薛帅杰博士后就邓石如从名不见经传的一介布衣到华丽转身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的成功道路及其有关问题,与大家做一交流。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被不少专家推举为清
期刊
《石尠墓志》,全稱《晋故尚书征虏将军幽州刺史城阳简侯乐陵厌次都乡清明里石尠墓志》,1919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城北马坡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晋永嘉二年(308)刻石,高46厘米,宽22.5厘米,今存文27行480字,隶书体。此墓志四面刊刻,正背两面刊刻石尠生平事迹,内容主要记载逝者生前身份、官职履历与功绩,两侧面分刻其夫人与子女之籍贯、姓氏及履历。此墓志保存完整,书文精美,刊刻精良,志文内容极具史
期刊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云梦县睡虎地秦简牍的出土至今,共发现秦简牍10种。这些简牍的出土,使人们从青铜铭文、碑版石刻等了解隶变的局限中走出来,重新认识了文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从战国晚期到秦朝末年,秦简牍对于篆书、隶书元素的增加和删减,以及由多方面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了不同风貌的秦简牍书法,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人们书写的真实状态。  一 不同时期秦简牍概况  下面,笔者以秦简牍书写时间为基准,对目
期刊
《王皓墓志》全称《魏故荡寇将军殿中将军领卫士令王君墓志铭》,共11行,满行16字。志高42厘米,宽29厘米,有界格。  《 王皓买地券》共5行,满行18字。高47厘米,宽14厘米,无界格。  志文全文如下:  魏故蕩寇将军、殿中将军、领卫士令王君墓志铭:君讳皓,字天海,兖州高平人也。祖琚,侍中、散骑常侍、祠部尚书,使持节、征南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羽真高平王。考生,中散、威远将军、高平太守。君识
期刊
前 言  目前学界对于草书的形成,大约有隶书、章草、隶草派生几说。时间上,基本界定在秦末至东汉。目前出土的汉代简牍中,以草书书写的多为军书、部队档案与账簿,这其实应属于军事情报范畴。在以往草书研究中,书法界重点聚焦其艺术性,往往容易忽略情报的基本特质,即准确性。而这个准确性,就是草法的内在标准和书写法度。  情报不准会贻误战情,攸关成败性命;账簿讹舛能导致数目混乱,影响物资调拨。所以具有一定书写标
期刊
清代书法的发展,以帖学与碑学的兴衰为线索,这条发展线索一直贯穿了整个朝代。清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崇尚法帖墨迹与推重碑版刻石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明确提出“帖学”“碑学”的名目,并以此来指代两种不同的书学理论与创作流派,清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首开先河。“帖学”指的是宋代《淳化阁帖》汇刻后形成的以崇尚锺繇、“二王”为主的书法史观、审美观及创作实践;“碑学”指的是推重商周、秦汉、六朝金石碑版的书法史观
期刊
一 褚遂良书学历程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卒于唐高宗显庆三年。高宗即位后,封河南县公,进郡公,世称“褚河南”。初唐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年少即承家学,博涉文史,其书法初学史陵,取法欧阳询、虞世南,晚年融“二王”书风于一体。《旧唐书》卷八十列传三十中有关于褚遂良学书的介绍:“贞观十年,自秘书郎迁起居郎,遂良博涉
期刊
北魏《元遵墓志》,全称《魏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淮南王墓志》,2012年3月出土于河南洛阳,高71厘米,宽71厘米,共23行,满行25字,青石质,有界格。  释文句读如下:  《魏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淮南王墓志》:王讳遵,字世顺,司州河南郡洛阳县人也。世祖道武皇帝之玄孫。高祖太尉公阳平王。曾祖司徒公风韵夷雅,道冠当时。祖晋阳侯,岐嶷姿挺,玄虚自然。未及继烈,弱龄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