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应该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生是课堂存在的全部理由。学生是课堂的根、课堂的命,是整个课堂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让静听、顺从、被动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开放,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乐促学,构建真正属于孩子们的音乐课堂,让学习发生,遇见课堂生成的美好。
【关键词】以生为本 以教导学 以乐促学 美好生长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学生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课堂上,学生在哪里?学生究竟学习到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吗? 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其实,课堂应该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生是课堂存在的全部理由,是课堂的根、课堂的命,是整个课堂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课堂上,唯有“以生为本”给学生创造充分的生长条件,才会让学习真正发生,才能让美好不断生长。
一、以生为本,润物无声,倾听课堂深处的声音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注意倾听,却很少意识到教师也要学会认真倾听。课堂上,教师用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指导,远比单纯的教导更重要。面对课堂上的问题,不该过多在意学生小手如林的虚假应付,而是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习是否真的发生了,关注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是否成长了。
在一次随堂调研中,《微笑波尔卡》这节欣赏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同学们,在欣赏音乐后小组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请一个同学说,其余三个同学听,听的时候要尽量靠近说话的同学。每个同学说话时要面带微笑,听的同学用微笑、眼神、点头等示意。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和别人有交流,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友情提醒:倾听同学分享是你自己的事,认真倾听更是对别人的尊重哦!”在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多听多记音乐主题,储存更多的表象,在聆听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位教师善于发掘、注重引导,在欣赏主题B时,教师精心设计了小组讨论的问题,学生在欣赏、倾听、交流的过程中记住了主题音乐,感受了《微笑波尔卡》的段落结构,并创造性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这节课,教师在课前就给学生提出了倾听时的“规矩”,整个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地侧耳倾听,分享交流时轻声细语,即便有些学生比较胆怯,分享时的声音相对较小,但其他同学耐心、认真的倾听给了学生说下去的勇气,教师时常走进学生的学习小组中,轻轻摸着学生的头,蹲下身子认真倾听,并朝发言的同学竖起大拇指或是送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以示鼓励。
当下,我们追求的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以生为本,用心倾听课堂深处的声音,让人心思宁静。这样的课堂润物细无声,悄悄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交流、分享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也让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和悦纳。教师倾听时,从语言、眼神、表情、动作等各方面对学生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自由地交流分享,学习悄然发生,收获成长。
二、以教导学,授人以渔,优化课堂对话的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在“授人以渔”导学意义的指导下,不断优化课堂对话的氛围,让学习真正发生。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课堂不该是教师“独角戏”表演和学生被动“观赏”的场所,应该是师生间进行交流、对话、沟通和探究学习的互动舞台。
在一次“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赛课活动中,有位教师借助先进的信息技術,设计了“音乐知识大挑战”这一环节。教师以“接龙”游戏让学生参与“挑战”,轮到一位男生时,他边起身站立边一个劲地嘟囔:“为什么还要挑战啊?我对这些音乐知识又不了解。”畏难和厌倦的情绪尽显脸上,课堂上出现了差不多1分钟的冷场。要知道,在公开赛课的场合,如果出现冷场不免显得有些尴尬,不禁为上课老师捏了一把汗。但上课教师却非常淡定,没有丝毫的急躁:“你别急,慢慢想,我们等你,我来帮你。”老师轻轻走到男孩旁边,并向他伸出了友爱之手,小男孩接过老师伸过来的手,彼此友好地握了一下,老师接着说:“这位同学,请你随意抽取一道音乐知识题,我们一起来作答,好吗?”男生点了点头:“好,那就试试看吧!”老师带着鼓励的眼神看向男孩:“不用担心,不用紧张,让我们一起在挑战中超越自我。”老师微笑着,耐心地等待着,旁边的学生也不断鼓励:“试试看,相信你可以的哦!”在师生的帮助和鼓励下,这位男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勇敢地完成了挑战。“下一个环节请同学们相互提问、相互挑战,会思考、会提问题的你同样优秀!”教师的话语再次响起,教室里顿时掀起一小阵“勇于挑战”的小浪潮。教师始终用和风细雨的话语鼓励着学生,她把学生带进思考、探究的妙境,一起遨游在音乐知识的海洋里!
笔者不禁感慨:作为教师,不是我们不够专业,而是不够有耐心,我们的音乐课堂少了些安静的等待,缺了点有效的、更有意义的课堂对话……真正让学习发生的课堂无须太多的催促和手把手的指导,而是需要静静等待,需要那一句句被呵护、被信任、被尊重的对话交流。在师生温暖对话的课堂中,学生有了存在感,有了被接纳和包容,这时学生的学习已经真正发生了,而这些都源于这个被尊重的、优化的课堂对话氛围。
三、以乐促学,寓教于乐,遇见课堂生成的美好
英国教育理论家斯宾赛指出:“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精神的满足。”把教学寓于快乐之中,激发学生的乐学欲望,激起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追求,保持学习热情。激励的表扬话语、点赞的大拇指、甜蜜的小糖果、可爱的音乐娃娃……这些小小的激励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神秘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它既能激发孩子乐学的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加强师生的交流、配合。以乐促学、寓教于乐、以学为乐,必将渐臻佳境,遇见课堂生成的美好。
《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木瓜、芒果、香蕉、番石榴,菠萝、榴莲、杜古和橘子;木瓜味道真呀真是好,又甜又香解渴又爽口…… ”学生在学唱歌词的过程中,笔者就将准备好的水果放到学生们跟前,他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笔者对学生说:“音乐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音乐,歌曲中唱到了好几种水果,老师喜欢品尝新鲜的水果,你们喜欢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喜欢!”这时,笔者把综合实践老师请进教室,学生更觉得诧异。笔者接着说:“同学们,综合实践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水果刀、摆盘、牙签等,大家能否小组合作,一起制作精美的水果拼盘呀?”听完我的话,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从学生迫不及待的眼光中,看出他们已经激起了良好的乐学心理和追求欲望。伴随着学生们欢乐的歌声,开启了以“有趣的水果拼盘”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教师在课上先让学生欣赏精致漂亮的水果拼盘图片,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分工合作,边欢歌《木瓜恰恰恰》边纷纷拿起自己心仪的水果,在盘子上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心灵手巧的孩子们奇思妙想,还为自己的作品起了富有创意的名字,如:果蔬娃、满天星、月亮船、小脚丫……制作完后,学生们各自介绍了作品的“创意”,教师用相机将学生的作品一一留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经历了一次快乐美好的音乐学习,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还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培养了合作精神。以“乐”相伴、以“乐”为舟,让学生亲近音乐、享受音乐,让音乐成为学生心灵深处最美的期待和向往,让美好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真正的学习,是开启、是适合、是激发,唯有这样,课堂才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构建真正属于孩子们的音乐课堂,就是要让静听、顺从、被动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就是要秉承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乐促学的理念,让音乐课堂变得灵动而美好。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增添了更多的乐趣,留下了多彩的记忆,课堂生成的美好不期而遇,学习在真正发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愿每个教师都能做一片美的叶子。
【关键词】以生为本 以教导学 以乐促学 美好生长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学生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课堂上,学生在哪里?学生究竟学习到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吗? 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其实,课堂应该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生是课堂存在的全部理由,是课堂的根、课堂的命,是整个课堂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课堂上,唯有“以生为本”给学生创造充分的生长条件,才会让学习真正发生,才能让美好不断生长。
一、以生为本,润物无声,倾听课堂深处的声音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注意倾听,却很少意识到教师也要学会认真倾听。课堂上,教师用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指导,远比单纯的教导更重要。面对课堂上的问题,不该过多在意学生小手如林的虚假应付,而是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习是否真的发生了,关注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是否成长了。
在一次随堂调研中,《微笑波尔卡》这节欣赏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同学们,在欣赏音乐后小组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请一个同学说,其余三个同学听,听的时候要尽量靠近说话的同学。每个同学说话时要面带微笑,听的同学用微笑、眼神、点头等示意。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和别人有交流,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友情提醒:倾听同学分享是你自己的事,认真倾听更是对别人的尊重哦!”在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多听多记音乐主题,储存更多的表象,在聆听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位教师善于发掘、注重引导,在欣赏主题B时,教师精心设计了小组讨论的问题,学生在欣赏、倾听、交流的过程中记住了主题音乐,感受了《微笑波尔卡》的段落结构,并创造性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这节课,教师在课前就给学生提出了倾听时的“规矩”,整个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地侧耳倾听,分享交流时轻声细语,即便有些学生比较胆怯,分享时的声音相对较小,但其他同学耐心、认真的倾听给了学生说下去的勇气,教师时常走进学生的学习小组中,轻轻摸着学生的头,蹲下身子认真倾听,并朝发言的同学竖起大拇指或是送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以示鼓励。
当下,我们追求的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以生为本,用心倾听课堂深处的声音,让人心思宁静。这样的课堂润物细无声,悄悄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交流、分享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也让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和悦纳。教师倾听时,从语言、眼神、表情、动作等各方面对学生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自由地交流分享,学习悄然发生,收获成长。
二、以教导学,授人以渔,优化课堂对话的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在“授人以渔”导学意义的指导下,不断优化课堂对话的氛围,让学习真正发生。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课堂不该是教师“独角戏”表演和学生被动“观赏”的场所,应该是师生间进行交流、对话、沟通和探究学习的互动舞台。
在一次“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赛课活动中,有位教师借助先进的信息技術,设计了“音乐知识大挑战”这一环节。教师以“接龙”游戏让学生参与“挑战”,轮到一位男生时,他边起身站立边一个劲地嘟囔:“为什么还要挑战啊?我对这些音乐知识又不了解。”畏难和厌倦的情绪尽显脸上,课堂上出现了差不多1分钟的冷场。要知道,在公开赛课的场合,如果出现冷场不免显得有些尴尬,不禁为上课老师捏了一把汗。但上课教师却非常淡定,没有丝毫的急躁:“你别急,慢慢想,我们等你,我来帮你。”老师轻轻走到男孩旁边,并向他伸出了友爱之手,小男孩接过老师伸过来的手,彼此友好地握了一下,老师接着说:“这位同学,请你随意抽取一道音乐知识题,我们一起来作答,好吗?”男生点了点头:“好,那就试试看吧!”老师带着鼓励的眼神看向男孩:“不用担心,不用紧张,让我们一起在挑战中超越自我。”老师微笑着,耐心地等待着,旁边的学生也不断鼓励:“试试看,相信你可以的哦!”在师生的帮助和鼓励下,这位男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勇敢地完成了挑战。“下一个环节请同学们相互提问、相互挑战,会思考、会提问题的你同样优秀!”教师的话语再次响起,教室里顿时掀起一小阵“勇于挑战”的小浪潮。教师始终用和风细雨的话语鼓励着学生,她把学生带进思考、探究的妙境,一起遨游在音乐知识的海洋里!
笔者不禁感慨:作为教师,不是我们不够专业,而是不够有耐心,我们的音乐课堂少了些安静的等待,缺了点有效的、更有意义的课堂对话……真正让学习发生的课堂无须太多的催促和手把手的指导,而是需要静静等待,需要那一句句被呵护、被信任、被尊重的对话交流。在师生温暖对话的课堂中,学生有了存在感,有了被接纳和包容,这时学生的学习已经真正发生了,而这些都源于这个被尊重的、优化的课堂对话氛围。
三、以乐促学,寓教于乐,遇见课堂生成的美好
英国教育理论家斯宾赛指出:“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精神的满足。”把教学寓于快乐之中,激发学生的乐学欲望,激起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追求,保持学习热情。激励的表扬话语、点赞的大拇指、甜蜜的小糖果、可爱的音乐娃娃……这些小小的激励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神秘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它既能激发孩子乐学的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加强师生的交流、配合。以乐促学、寓教于乐、以学为乐,必将渐臻佳境,遇见课堂生成的美好。
《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木瓜、芒果、香蕉、番石榴,菠萝、榴莲、杜古和橘子;木瓜味道真呀真是好,又甜又香解渴又爽口…… ”学生在学唱歌词的过程中,笔者就将准备好的水果放到学生们跟前,他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笔者对学生说:“音乐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音乐,歌曲中唱到了好几种水果,老师喜欢品尝新鲜的水果,你们喜欢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喜欢!”这时,笔者把综合实践老师请进教室,学生更觉得诧异。笔者接着说:“同学们,综合实践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水果刀、摆盘、牙签等,大家能否小组合作,一起制作精美的水果拼盘呀?”听完我的话,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从学生迫不及待的眼光中,看出他们已经激起了良好的乐学心理和追求欲望。伴随着学生们欢乐的歌声,开启了以“有趣的水果拼盘”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教师在课上先让学生欣赏精致漂亮的水果拼盘图片,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分工合作,边欢歌《木瓜恰恰恰》边纷纷拿起自己心仪的水果,在盘子上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心灵手巧的孩子们奇思妙想,还为自己的作品起了富有创意的名字,如:果蔬娃、满天星、月亮船、小脚丫……制作完后,学生们各自介绍了作品的“创意”,教师用相机将学生的作品一一留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经历了一次快乐美好的音乐学习,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还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培养了合作精神。以“乐”相伴、以“乐”为舟,让学生亲近音乐、享受音乐,让音乐成为学生心灵深处最美的期待和向往,让美好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真正的学习,是开启、是适合、是激发,唯有这样,课堂才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构建真正属于孩子们的音乐课堂,就是要让静听、顺从、被动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就是要秉承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乐促学的理念,让音乐课堂变得灵动而美好。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增添了更多的乐趣,留下了多彩的记忆,课堂生成的美好不期而遇,学习在真正发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愿每个教师都能做一片美的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