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学热”的日益普及,传统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而语文教学是普及传统文化的最佳渠道,关系着个体人文素养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深入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旨在丰润小学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总和。小学语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渗透传统文化层面具有诸多优势。只有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赋予语文课堂人文美、文化美。
一、挖掘教材精华,彰显文化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编者反复考量、精挑细选、再三筛查而挑选出的语言精华素材,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普世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传播、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任重道远,须主动积极地深挖语文教材精华,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例如,在教学《滴水之恩》一课时,教师决不能让教学止步于识字认字、读顺课文层面,而是需要深入发掘文本中的深刻内涵。《滴水之恩》这篇文章是现代作家秦文君的一篇叙事类作品。本课是以三个小故事来衔接的,讲述的是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懂得报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掘出金龙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让学生意识到应该做一个像金龙一样有感恩之心的人,即使只是滴水之恩,也应该铭记于心,而不能将其视作理所当然。这不仅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宝贵一课。
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感恩之心更是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美德。作为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付出,懂得珍惜他人的奉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应该实现的目标。
二、利用诗词载体,强化文化渗透
在语文教材中,诗词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与深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材的编著也呈现出明显的教育趋势。和过去相比,新版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更多的传统篇目,光是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数量就已经增加了50多篇,不光文体更加丰富,而且数量涨幅达80%。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诗词载体,将有助于强化文化的渗透力。
例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由于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因此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猜一猜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送别诗流传下来?学生纷纷表示不知。接着,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一系列相关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从先秦《诗经》到明清诗文,离别之情传颂不尽。光是唐朝,就有不计其数的送别诗流传下来。可见,“送别”是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经典缩影,这一步是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的重要步骤。接着,围绕“送别”一词引入更多相关意象,即水、柳、酒、月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就有一个最重要的意象。因此,教师可以从此入手,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南三月,长江上怎么可能只有孟浩然所乘的一只船呢?应该是千帆竞渡。但是,为何诗人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那么不尽的又是什么呢?真的只是指长江水吗?还是对友人的无尽思念呢?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知识点普及,唐代时期写送别诗,诗人常常着眼于水。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和水相关的送别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送别”这一文化意象有了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将意象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点无疑是个巧妙的选择。通过捕捉意象,等于捕捉到传统文化的脉搏,更容易让学生聆听到文化流淌的声音,从而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课堂扩展,丰富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意识到课堂扩展的重要性。在早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将全部的精力用于课文教学,但是所教内容仅限在教材中,不是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堂延伸。这部分功课常常由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样做的弊端是,除了感兴趣的学生以外,一些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并不去做。长此以往,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在课上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这篇文章的核心——赵州桥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而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不仅包括文学、音乐、民俗、节日、书画等,还包括建筑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眼于传统建筑艺术这一重要分支,在课堂上借助PPT或者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渗透。如,教师可以集中展示古代建筑,如:故宫、天坛、拙政园、狮子林、颐和园、徽派建筑等。有了这些生动建筑的呈现,学生的文化视野得以开阔,会发现原来古代建筑艺术如此精彩,竟然有这么多融合古人智慧的建筑物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深刻认识到文本内涵,同时理解了赵州桥在历史上的价值以及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见证到传统文化的精彩与绚丽。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一种宏观、开放的眼光。传统文化是一个集合名词,包含着太多门类的艺术形式。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才能激发学生亲近传统文化。
四、借助语文园地,进行文化扩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园地”部分常常包括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如:名言警句、古诗词、三字经、对联、民俗文化、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而这些知识不仅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所助益,而且也能影響到学生的品格发展。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这部分知识却常常被教师人为地忽略了。事实上,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积极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扩展,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日积月累部分,就给出了四组传统文化意象,分别是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首先,以“花中君子”为例。众所周知,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如果只是简单带过,无疑是一种遗憾。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挖,让学生明白为何这四类花被誉为是“君子”。第一步,从《论语》延伸出君子的定义。第二步,从古代文人骚客的作品入手,让学生感受梅兰竹菊这四类花所映射的文人气质和精神追求,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古诗词以及文学作品,如《镜花缘》《红楼梦》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像雷达一样探测各个教学环节,同时关注到教材的方方面面,极力发掘出教材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因子。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系统、有层次、有广度、有深度地进行文化渗透,才更利于学生吸收。
总之,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只要教师心中有文化,重视文化,必将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甘霖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总和。小学语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渗透传统文化层面具有诸多优势。只有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赋予语文课堂人文美、文化美。
一、挖掘教材精华,彰显文化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编者反复考量、精挑细选、再三筛查而挑选出的语言精华素材,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普世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传播、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任重道远,须主动积极地深挖语文教材精华,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例如,在教学《滴水之恩》一课时,教师决不能让教学止步于识字认字、读顺课文层面,而是需要深入发掘文本中的深刻内涵。《滴水之恩》这篇文章是现代作家秦文君的一篇叙事类作品。本课是以三个小故事来衔接的,讲述的是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懂得报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掘出金龙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让学生意识到应该做一个像金龙一样有感恩之心的人,即使只是滴水之恩,也应该铭记于心,而不能将其视作理所当然。这不仅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宝贵一课。
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感恩之心更是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美德。作为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付出,懂得珍惜他人的奉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应该实现的目标。
二、利用诗词载体,强化文化渗透
在语文教材中,诗词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与深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材的编著也呈现出明显的教育趋势。和过去相比,新版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更多的传统篇目,光是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数量就已经增加了50多篇,不光文体更加丰富,而且数量涨幅达80%。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诗词载体,将有助于强化文化的渗透力。
例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由于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因此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猜一猜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送别诗流传下来?学生纷纷表示不知。接着,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一系列相关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从先秦《诗经》到明清诗文,离别之情传颂不尽。光是唐朝,就有不计其数的送别诗流传下来。可见,“送别”是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经典缩影,这一步是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的重要步骤。接着,围绕“送别”一词引入更多相关意象,即水、柳、酒、月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就有一个最重要的意象。因此,教师可以从此入手,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南三月,长江上怎么可能只有孟浩然所乘的一只船呢?应该是千帆竞渡。但是,为何诗人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那么不尽的又是什么呢?真的只是指长江水吗?还是对友人的无尽思念呢?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知识点普及,唐代时期写送别诗,诗人常常着眼于水。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和水相关的送别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送别”这一文化意象有了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将意象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点无疑是个巧妙的选择。通过捕捉意象,等于捕捉到传统文化的脉搏,更容易让学生聆听到文化流淌的声音,从而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课堂扩展,丰富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意识到课堂扩展的重要性。在早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将全部的精力用于课文教学,但是所教内容仅限在教材中,不是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堂延伸。这部分功课常常由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样做的弊端是,除了感兴趣的学生以外,一些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并不去做。长此以往,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在课上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这篇文章的核心——赵州桥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而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不仅包括文学、音乐、民俗、节日、书画等,还包括建筑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眼于传统建筑艺术这一重要分支,在课堂上借助PPT或者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渗透。如,教师可以集中展示古代建筑,如:故宫、天坛、拙政园、狮子林、颐和园、徽派建筑等。有了这些生动建筑的呈现,学生的文化视野得以开阔,会发现原来古代建筑艺术如此精彩,竟然有这么多融合古人智慧的建筑物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深刻认识到文本内涵,同时理解了赵州桥在历史上的价值以及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见证到传统文化的精彩与绚丽。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一种宏观、开放的眼光。传统文化是一个集合名词,包含着太多门类的艺术形式。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才能激发学生亲近传统文化。
四、借助语文园地,进行文化扩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园地”部分常常包括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如:名言警句、古诗词、三字经、对联、民俗文化、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而这些知识不仅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所助益,而且也能影響到学生的品格发展。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这部分知识却常常被教师人为地忽略了。事实上,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积极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扩展,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日积月累部分,就给出了四组传统文化意象,分别是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首先,以“花中君子”为例。众所周知,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如果只是简单带过,无疑是一种遗憾。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挖,让学生明白为何这四类花被誉为是“君子”。第一步,从《论语》延伸出君子的定义。第二步,从古代文人骚客的作品入手,让学生感受梅兰竹菊这四类花所映射的文人气质和精神追求,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古诗词以及文学作品,如《镜花缘》《红楼梦》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像雷达一样探测各个教学环节,同时关注到教材的方方面面,极力发掘出教材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因子。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系统、有层次、有广度、有深度地进行文化渗透,才更利于学生吸收。
总之,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只要教师心中有文化,重视文化,必将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甘霖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