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 丰润小学语文课堂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学热”的日益普及,传统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而语文教学是普及传统文化的最佳渠道,关系着个体人文素养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深入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旨在丰润小学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总和。小学语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渗透传统文化层面具有诸多优势。只有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赋予语文课堂人文美、文化美。
  一、挖掘教材精华,彰显文化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编者反复考量、精挑细选、再三筛查而挑选出的语言精华素材,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普世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传播、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任重道远,须主动积极地深挖语文教材精华,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例如,在教学《滴水之恩》一课时,教师决不能让教学止步于识字认字、读顺课文层面,而是需要深入发掘文本中的深刻内涵。《滴水之恩》这篇文章是现代作家秦文君的一篇叙事类作品。本课是以三个小故事来衔接的,讲述的是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懂得报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掘出金龙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让学生意识到应该做一个像金龙一样有感恩之心的人,即使只是滴水之恩,也应该铭记于心,而不能将其视作理所当然。这不仅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宝贵一课。
  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感恩之心更是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美德。作为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付出,懂得珍惜他人的奉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应该实现的目标。
  二、利用诗词载体,强化文化渗透
  在语文教材中,诗词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与深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材的编著也呈现出明显的教育趋势。和过去相比,新版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更多的传统篇目,光是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数量就已经增加了50多篇,不光文体更加丰富,而且数量涨幅达80%。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诗词载体,将有助于强化文化的渗透力。
  例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由于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因此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猜一猜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送别诗流传下来?学生纷纷表示不知。接着,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一系列相关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从先秦《诗经》到明清诗文,离别之情传颂不尽。光是唐朝,就有不计其数的送别诗流传下来。可见,“送别”是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经典缩影,这一步是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的重要步骤。接着,围绕“送别”一词引入更多相关意象,即水、柳、酒、月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就有一个最重要的意象。因此,教师可以从此入手,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南三月,长江上怎么可能只有孟浩然所乘的一只船呢?应该是千帆竞渡。但是,为何诗人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那么不尽的又是什么呢?真的只是指长江水吗?还是对友人的无尽思念呢?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知识点普及,唐代时期写送别诗,诗人常常着眼于水。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和水相关的送别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送别”这一文化意象有了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将意象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点无疑是个巧妙的选择。通过捕捉意象,等于捕捉到传统文化的脉搏,更容易让学生聆听到文化流淌的声音,从而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课堂扩展,丰富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意识到课堂扩展的重要性。在早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将全部的精力用于课文教学,但是所教内容仅限在教材中,不是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堂延伸。这部分功课常常由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样做的弊端是,除了感兴趣的学生以外,一些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并不去做。长此以往,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在课上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这篇文章的核心——赵州桥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而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不仅包括文学、音乐、民俗、节日、书画等,还包括建筑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眼于传统建筑艺术这一重要分支,在课堂上借助PPT或者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渗透。如,教师可以集中展示古代建筑,如:故宫、天坛、拙政园、狮子林、颐和园、徽派建筑等。有了这些生动建筑的呈现,学生的文化视野得以开阔,会发现原来古代建筑艺术如此精彩,竟然有这么多融合古人智慧的建筑物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深刻认识到文本内涵,同时理解了赵州桥在历史上的价值以及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见证到传统文化的精彩与绚丽。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一种宏观、开放的眼光。传统文化是一个集合名词,包含着太多门类的艺术形式。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才能激发学生亲近传统文化。
  四、借助语文园地,进行文化扩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园地”部分常常包括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如:名言警句、古诗词、三字经、对联、民俗文化、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而这些知识不仅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所助益,而且也能影響到学生的品格发展。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这部分知识却常常被教师人为地忽略了。事实上,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积极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扩展,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日积月累部分,就给出了四组传统文化意象,分别是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首先,以“花中君子”为例。众所周知,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如果只是简单带过,无疑是一种遗憾。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挖,让学生明白为何这四类花被誉为是“君子”。第一步,从《论语》延伸出君子的定义。第二步,从古代文人骚客的作品入手,让学生感受梅兰竹菊这四类花所映射的文人气质和精神追求,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古诗词以及文学作品,如《镜花缘》《红楼梦》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像雷达一样探测各个教学环节,同时关注到教材的方方面面,极力发掘出教材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因子。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系统、有层次、有广度、有深度地进行文化渗透,才更利于学生吸收。
  总之,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只要教师心中有文化,重视文化,必将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甘霖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其他文献
1.持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增强“授渔”能力。在与时俱进、教育创新的时代,作为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传统人文素养,又具有良好创新习惯,还能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学信息的数字化、教学媒体的交互化、教材编制的软件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正向我们走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确
期刊
近年来,教育系统强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加强了教育工作者的终身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成效显著,成果丰富。但是,相对于业务培训而言,对从教者的师德和法治培训相对不力,加之应试教育“惯性”仍在等诸多原因,导致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违法犯罪事件频繁出现,有偿补课、滥订滥发学习资料等有失师德的现象还未绝迹,甚至还有教师不法侵害学生的案件偶有发生。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执法和师德建设不过硬,
期刊
在全省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动员部署会上,楼省长亲自出席并作重要讲话。这样高规格的专题会议在我省高等教育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高校改革发展的关心重视,充分体现了楼省长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过去的一段时间,教育厅党组已经围绕楼省长关于“1331工程”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行了多次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安排部署。我就如何进一步理解认识、贯彻落实、全面实施好“133
期刊
当代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呈现出与以前很大的不同。学生普遍是进入21世纪后出生的“00后”,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中更追求独立和自尊,希望能有与成人、教师和家长一样的对话权利。面对这样一群有个性、有思想,同时又有进一步希望在团队中建立自己威信的“学生孩子”,教师的思想工作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推进学生学习持续进步的重点工作和首要工作。  学校教师要想做好新时期学生们的思想工作,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三方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全面推行,学科教学也更加重视课堂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教师也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摸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随着教学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巧妙提问构建小学精彩课堂为基础进行讨论。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巧妙提问的关键基础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
期刊
《传播文化与社会》是独立院校人文与艺术板块传播学模块的一门通识课。课程的核心思路是探讨传播、文化与社会三者的关系,掌握三者共同研究的领域中交叉建构的知识体系,跨出学科的边界,更为全面、深刻地解析社会热点和文化事件。融合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揭示社会热点和实践的运行逻辑,深刻体现出时间背后的社会结构与信息运行的特点,更好地理解目前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一、通识课跨学科合作教学思维意识
期刊
2月27日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火鸡新年,这一天,山西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山大附中)为300多名西藏班学子举行了新年庆祝活动。全体西藏班学生与学校汉族学生及前来慰问的省市有关单位领导,以极具雪域高原风情的歌舞庆祝藏历新年的到来。在山大附中,这样的活动已经举行过30多次了。  1985年,是一个影响了中国民族教育进程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内地16个省、市办起了内地西藏班(校)。山西大学附属中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新课标注重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模式都呈现出一种比较单一的弊端,教师面对学生进行无差异的教导,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使得阅读教学的过程缺乏该有的灵动生气。  一、定位准确,学生为主  一直以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期刊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发展的精髓,也是研究数学的重要依托。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思想,并以此为根基,演化为具体的策略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思想的认识将更加深入,也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  一、感受数学思想,认识到数学思想的作用  数学思想是隐性的,需要结合学习过程去学习,所以数学思想的教学不同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写结合中的“写”,既是语言的内化、写法的模仿和创造,也是对升华记忆的激活、对情感的抒发。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如何才能做到读写结合呢?笔者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  统编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读与写结合的载体,是丰富语言的范本,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语文教师要让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