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活动体验课彰显人文精神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交流现实中的父子间矛盾苦恼、配乐有感情地范读文本片段、解析媒体报道的学生自杀悲剧和高声齐读歌颂美好青春的文段等等形式,引导大家认识青春的宝贵,倡导珍惜亲情,立志读书成才。整堂课紧扣文本主题,有效结合生活,充满人文气息,获得了听课老师们的较高评价。
  但是,作为活动体验课程这一类型,文本课堂教学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文本篇幅有限,表现内容有限,结合文本主题去开展相应的活动,体验和感悟人间亲情,才是终极目标。十八岁也只是一个契机,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人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的拳拳之爱,同样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对父母感恩。因此,老师有必要在内容、情感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二、后续教学实践中,推荐语文读本(必修一)上“献给成长”专题提供的三篇文章,供学生感悟父辈的煞费苦心,感受父辈的深沉之爱,扩张了学生心灵的领地,拓展了学生情感的天空。林文月的《生日礼物》是作者写给十六岁儿子的信,在这份“生日礼物”里,母亲告诉儿子两个道理:一是人的一生许多时候都要面临能否无所畏惧地、负责任地面对一件事的考验,二是给予和接受都需要宽大的胸怀;《傅雷家书三则》中的父爱厚重如山,让人感动不已;叶细细的《让我许个愿》讲的是两代人之间爱、隔阂与理解的问题,每一个母亲都可能会犯错误,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作者那样有些辛酸地理解母亲。要求同学们作适当的读书笔记、写读后体会。
  三、结合了书本后面的一个教学建议,在上完《十八岁和其他》这篇课文后,利用中秋节放假契机,布置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把父母当作可以倾诉的知己,来表达自己对于父母情感及成长过程的再认识,还要求父母作为第一读者阅读并签署意见反馈。很多同学都能坦然并且认真地完成这项看似很老套的“任务”,因为他们的“发乎真情”,所以很多家长认真读完孩子的作文后感触颇深,他们深感这是一次很好的和子女沟通交流的机会,发觉孩子一夜间突然长大了。
  四、精心组织读书写作交流会,通过上述的阅读感悟和交流沟通, “体验型”课堂的氛围创设比较理想,家长们附于学生习作之后的肺腑之言虽然不一定长,但让不少平时跟家长缺乏沟通交流的学生深受感动,许多学生是红着眼眶和同学们交流成长过程中的欢乐和忧愁的,甚至有学生当堂哽咽流泪了。
  通过家长、学校和师生们三方面协力,历时一个星期,我们的活动体验课,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的“开学第一课”,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教后反思:相当一段时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其工具性,重视知识与能力,过于强调基础与训练,以至于最具审美性、最富精神魅力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的机械训练。新课程改革提倡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传承优秀的文化,并强调其教化功能。为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文本中作品隐含的恢宏壮阔的思想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创设“体验式课堂”,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将学生的思维由关注自身而逐步引导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等更大的视野中,活动体验课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上好语文活动体验课,不变的应该是对于情感和哲思等的体悟,而到达这个目标的方式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不必苛求一致。参照其他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流程,我又设想: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如果采用倒置教材内容,寻找更为符合学生情感理解方式的板块编排来进行活动体验,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课前让学生回家请自己的父母来阅读这篇文章,并在有感悟的语句旁注上自己的感言,让家长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也道出自己的理解、无奈和期待,让学生们预习课文的同时也阅读到家长的评注,那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当老师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找出很有感触的语句时,学生们的圈点勾画都会是经过深思后慎重的选择。两代人的阅读感悟,标注在语文课本上,这篇课文又有了另外的两个作者,课堂教学肯定更有现实意义,对感恩亲情肯定更加具体亲切,效果会更佳。
  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该专题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整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随堂表演,然后在课后为学生与家长布置一次特殊的作业,模仿《十八岁和其他》互相写信,借助文本来开展活动、体验感悟亲情,那么课堂教学形式将更加灵动活泼,也能够让学生得到一次更加深刻的精神洗礼。
其他文献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美在和谐。”可见,和谐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里,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期刊
《骆驼祥子》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
期刊
课本中记叙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记叙类课文以写人、写事为主,也可以写景状物。记叙类的课文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叙事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景物栩栩如生,所以阅读记叙类的课文似乎很容易,但是这仅就读懂而言。要想进行深入理解,还需要掌握一些操作方法,同时记叙类的课文也有欣赏价值,所以应细致研读、有所感悟,这样才能提高欣赏的水平。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养成整体感知课
期刊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通过情境创设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走进生活,品位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   音
期刊
第一步:明确目的,激发兴趣,充分准备  首先要树立起学生“要写”的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写作是必需的。让学生认识到平常的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作文,需要用书面语言和别人交际。如果不能生动、准确表达,那就会困难重重,难于应付,形成与别人交流的障碍,甚至形成误会,给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损失。  其次要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有人说:“兴趣就像一颗种子,遇着适合的土壤和环境,它会在一瞬间生根发芽。”爱因斯坦
期刊
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那么一堂有效的课应具备哪些特点呢  一、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   精心设计教学就是把握准教材,吃透教材。教学的真谛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文本、超越他人,不断地创新。铸就一个“活”字,教学的艺术特质,在于“从新所学,文不逾矩”,这就是提倡教学的一个“活”字,“活”字表现在教学不能“千人一面”,教学最忌平铺直叙,应追求常教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所以语文教学导语设计一定要精彩,要能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下面就以教学中的几则实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所运用的课堂导入方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知人论世,激发兴趣  四川省新课改采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
期刊
一、朗读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反复复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感,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的方法很多:齐读、分组读、点名读、分段读、老师范读、跟读、放录音、配乐朗读。一边读,一边点拨指导,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并将朗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  二、通意关。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弄清课文的字面意思,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把学习任务分配到各组,让各组成员先分工
期刊
“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一直以多愁善感的淑女形象被人们所熟知。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其母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期刊
如何才能轻松背诵,效果好呢?在这里我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快乐背诵古诗文的方法。  一、兴趣诱导法  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入迷,一旦入了迷,才能以惊人的毅力忘我地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尽快地记牢所学内容。同时也告诉我们,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能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 位和审美情趣,从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一定要先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理解记忆法  如果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必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