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交流现实中的父子间矛盾苦恼、配乐有感情地范读文本片段、解析媒体报道的学生自杀悲剧和高声齐读歌颂美好青春的文段等等形式,引导大家认识青春的宝贵,倡导珍惜亲情,立志读书成才。整堂课紧扣文本主题,有效结合生活,充满人文气息,获得了听课老师们的较高评价。
但是,作为活动体验课程这一类型,文本课堂教学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文本篇幅有限,表现内容有限,结合文本主题去开展相应的活动,体验和感悟人间亲情,才是终极目标。十八岁也只是一个契机,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人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的拳拳之爱,同样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对父母感恩。因此,老师有必要在内容、情感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二、后续教学实践中,推荐语文读本(必修一)上“献给成长”专题提供的三篇文章,供学生感悟父辈的煞费苦心,感受父辈的深沉之爱,扩张了学生心灵的领地,拓展了学生情感的天空。林文月的《生日礼物》是作者写给十六岁儿子的信,在这份“生日礼物”里,母亲告诉儿子两个道理:一是人的一生许多时候都要面临能否无所畏惧地、负责任地面对一件事的考验,二是给予和接受都需要宽大的胸怀;《傅雷家书三则》中的父爱厚重如山,让人感动不已;叶细细的《让我许个愿》讲的是两代人之间爱、隔阂与理解的问题,每一个母亲都可能会犯错误,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作者那样有些辛酸地理解母亲。要求同学们作适当的读书笔记、写读后体会。
三、结合了书本后面的一个教学建议,在上完《十八岁和其他》这篇课文后,利用中秋节放假契机,布置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把父母当作可以倾诉的知己,来表达自己对于父母情感及成长过程的再认识,还要求父母作为第一读者阅读并签署意见反馈。很多同学都能坦然并且认真地完成这项看似很老套的“任务”,因为他们的“发乎真情”,所以很多家长认真读完孩子的作文后感触颇深,他们深感这是一次很好的和子女沟通交流的机会,发觉孩子一夜间突然长大了。
四、精心组织读书写作交流会,通过上述的阅读感悟和交流沟通, “体验型”课堂的氛围创设比较理想,家长们附于学生习作之后的肺腑之言虽然不一定长,但让不少平时跟家长缺乏沟通交流的学生深受感动,许多学生是红着眼眶和同学们交流成长过程中的欢乐和忧愁的,甚至有学生当堂哽咽流泪了。
通过家长、学校和师生们三方面协力,历时一个星期,我们的活动体验课,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的“开学第一课”,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教后反思:相当一段时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其工具性,重视知识与能力,过于强调基础与训练,以至于最具审美性、最富精神魅力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的机械训练。新课程改革提倡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传承优秀的文化,并强调其教化功能。为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文本中作品隐含的恢宏壮阔的思想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创设“体验式课堂”,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将学生的思维由关注自身而逐步引导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等更大的视野中,活动体验课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上好语文活动体验课,不变的应该是对于情感和哲思等的体悟,而到达这个目标的方式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不必苛求一致。参照其他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流程,我又设想: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如果采用倒置教材内容,寻找更为符合学生情感理解方式的板块编排来进行活动体验,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课前让学生回家请自己的父母来阅读这篇文章,并在有感悟的语句旁注上自己的感言,让家长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也道出自己的理解、无奈和期待,让学生们预习课文的同时也阅读到家长的评注,那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当老师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找出很有感触的语句时,学生们的圈点勾画都会是经过深思后慎重的选择。两代人的阅读感悟,标注在语文课本上,这篇课文又有了另外的两个作者,课堂教学肯定更有现实意义,对感恩亲情肯定更加具体亲切,效果会更佳。
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该专题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整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随堂表演,然后在课后为学生与家长布置一次特殊的作业,模仿《十八岁和其他》互相写信,借助文本来开展活动、体验感悟亲情,那么课堂教学形式将更加灵动活泼,也能够让学生得到一次更加深刻的精神洗礼。
但是,作为活动体验课程这一类型,文本课堂教学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文本篇幅有限,表现内容有限,结合文本主题去开展相应的活动,体验和感悟人间亲情,才是终极目标。十八岁也只是一个契机,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人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的拳拳之爱,同样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对父母感恩。因此,老师有必要在内容、情感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二、后续教学实践中,推荐语文读本(必修一)上“献给成长”专题提供的三篇文章,供学生感悟父辈的煞费苦心,感受父辈的深沉之爱,扩张了学生心灵的领地,拓展了学生情感的天空。林文月的《生日礼物》是作者写给十六岁儿子的信,在这份“生日礼物”里,母亲告诉儿子两个道理:一是人的一生许多时候都要面临能否无所畏惧地、负责任地面对一件事的考验,二是给予和接受都需要宽大的胸怀;《傅雷家书三则》中的父爱厚重如山,让人感动不已;叶细细的《让我许个愿》讲的是两代人之间爱、隔阂与理解的问题,每一个母亲都可能会犯错误,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作者那样有些辛酸地理解母亲。要求同学们作适当的读书笔记、写读后体会。
三、结合了书本后面的一个教学建议,在上完《十八岁和其他》这篇课文后,利用中秋节放假契机,布置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把父母当作可以倾诉的知己,来表达自己对于父母情感及成长过程的再认识,还要求父母作为第一读者阅读并签署意见反馈。很多同学都能坦然并且认真地完成这项看似很老套的“任务”,因为他们的“发乎真情”,所以很多家长认真读完孩子的作文后感触颇深,他们深感这是一次很好的和子女沟通交流的机会,发觉孩子一夜间突然长大了。
四、精心组织读书写作交流会,通过上述的阅读感悟和交流沟通, “体验型”课堂的氛围创设比较理想,家长们附于学生习作之后的肺腑之言虽然不一定长,但让不少平时跟家长缺乏沟通交流的学生深受感动,许多学生是红着眼眶和同学们交流成长过程中的欢乐和忧愁的,甚至有学生当堂哽咽流泪了。
通过家长、学校和师生们三方面协力,历时一个星期,我们的活动体验课,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的“开学第一课”,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教后反思:相当一段时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其工具性,重视知识与能力,过于强调基础与训练,以至于最具审美性、最富精神魅力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的机械训练。新课程改革提倡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传承优秀的文化,并强调其教化功能。为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文本中作品隐含的恢宏壮阔的思想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创设“体验式课堂”,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将学生的思维由关注自身而逐步引导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等更大的视野中,活动体验课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上好语文活动体验课,不变的应该是对于情感和哲思等的体悟,而到达这个目标的方式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不必苛求一致。参照其他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流程,我又设想: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如果采用倒置教材内容,寻找更为符合学生情感理解方式的板块编排来进行活动体验,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课前让学生回家请自己的父母来阅读这篇文章,并在有感悟的语句旁注上自己的感言,让家长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也道出自己的理解、无奈和期待,让学生们预习课文的同时也阅读到家长的评注,那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当老师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找出很有感触的语句时,学生们的圈点勾画都会是经过深思后慎重的选择。两代人的阅读感悟,标注在语文课本上,这篇课文又有了另外的两个作者,课堂教学肯定更有现实意义,对感恩亲情肯定更加具体亲切,效果会更佳。
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该专题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整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随堂表演,然后在课后为学生与家长布置一次特殊的作业,模仿《十八岁和其他》互相写信,借助文本来开展活动、体验感悟亲情,那么课堂教学形式将更加灵动活泼,也能够让学生得到一次更加深刻的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