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追忆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x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琴是我的妻,虽然文化不高,但也没有影响我们走向婚姻的殿堂。28年来,我们已共同筑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爱巢。当然,处在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的情感家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危机,但每当闹过之后,她总会找个机会,怔怔地望着我,问:“那个飘雪的冬天,你会忘记吗?”一句话使我积怨被涤荡一空,取而代之的是那段温馨甜蜜的回忆。我想我们之所以能走进婚姻的殿堂,也完全是由于初恋时的“北风呼啸雪花飘,我去接她学裁剪”感动了她……
  1985年的元宵节,经人介绍我与琴相识了。不善言谈的我,给了她很好的第一印象。很快我们订婚了。也许是前生有缘,在一起的时候,总有说不完的话,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一旦不在一起,就好想好想,有时躺在床上也睡不着。在书上看到有人掰着指头算日子,期盼与恋人见面,我则用钢笔在挂历的日期上画圆圈,巴望着“二月二、四月古刹大会、端午节、六月六、八月十五”等这些节日的到来,甚至会为唱大戏、电影大片的演出而暗暗心情激动,我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接亲爱的琴,来我家和我共度美好的时光。我沉浸在幸福的恋爱时光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即使结婚了,怎么生活、怎么养家糊口。那时,我一家五口就居住在一座三间土瓦房内,生活来源就靠父亲在农闲之余,打制一些生活用品,譬如铁钉、锄头、镰刀、斧头之类。
  1987年冬天,乡里教育组开办裁剪缝纫班。开学在即,天不作美,一连几天,鹅毛大雪,铺天而降。道路受阻,冰天雪地。我告知了父母,找到一家叔叔借来一辆自行车,顶着严寒到二十余里外的琴家接她了。一路上,雪花飘飘,北风呼啸。
  两手冻得握不住车把了,下来走一段,轮换着在嘴边用哈气暖一暖。到琴家说明来意后,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我在她家稍作停留后,便带着她回来,半途中她让我停下来,把上衣的扣子解开,让我双手伸到她的双腋下给我取暖。中午时分,我们赶回到我家。午后,她参加了学习班。
  我们成家后,邻居们有些搞养殖挣到了钱,有些种植苹果树发了财,而我们还是一贫如洗,尽管我去外乡打工、或是卖凉皮、或是跟着父亲打铁,都无法改善我家的经济状况。随着儿子、女儿的到来,我家依然是十分拮据,我俩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甚至会说一些“没法过了”的气话。但看到我木木呐呐,她还会笑一笑说,“我真的好感激你,那么冷的天去接我”,每每听到这句话,仿佛天外之音,是我的心一下释然,一切的不愉快顿然失去,我就会把她抱在怀里,久久地不愿松开。
  在她的鼓励下,我于1995年在村子的南边开了一个建材门市,23年来风里来雨里去,只有琴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我,洗衣做饭,记账发货,任劳任怨尽着家庭主妇的职责,百厌不烦地养育着儿子和女儿。
  许多年过去了,但那雪,那情,早成为我心中的永恒。在我精神沮丧之际,是琴给了我鼓励,因为我深深知道,那一段情是琴心中最美好的記忆,也是我俩执子之手,走向白头的基础……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过年,自西汉设立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传统最为隆重的喜庆佳节,同时也是我们中国人情感深处最直接的一种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四季的更替,一年的忙碌,严冬酷暑的跌打滚爬,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酸楚,只有年是幸福的添加剂、痛苦的稀释剂、生活的甜味剂。不管是背朝黄土面朝天,还是不畏炎寒若等闲,或是驰骋四海把梦圆,亦或是挥斥风遒指江
期刊
我向往孔老夫子那充满哲辩的课堂。杏林之下,轩台之上,孔子与众弟子团团而坐,有时诘问,有时微笑,有时默叹,有时莞尔。有书香氤氲,有琴声悦耳。对学生的不同自质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求知发问循循善诱,对学生的断章取义击节赞赏。为师诲人不倦,学生如沐春风。  我向往闻一多先生那充满诗意的课堂。暮色四合,华灯初放,学生们早已挤满了课堂。闻先生峨冠博带,深衫黑氅,挟着一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而入。互致问好后,闻先生极
期刊
小时候爹对我要求很严,我一不听话、做错事,或考试没考好,爹都会对我非打即骂。打骂次数多了,我对爹就产生了怨恨。那时侯秋收时,农村的学校有放秋假的习惯,目的是让孩子们放秋假后,帮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  一天爹准备在家里的自留地里种小麦,因为哥娘都有事,爹一个人忙不过来,而我又正好放假,爹就让我跟他一起去种小麦。种了没多久,看到同学杜木在大坝上玩,我也想玩,就故意编话说:“爹,我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感
期刊
许是因为自己走得太久,故乡的模样总是被定格在童年。小路、河沟,还有村前的那排苍老的杨树,那时的脚步细碎地流连在四季的风中,就像在山坡的背面,夏花映着冬雪,用皮毛似的记忆裹着父亲的烟斗、母亲的笑容。至于小屯外面的世界,只是一个传说或是一首动情的歌。听了就听了,唱了就唱了,除了一阵的欢娱,再没有留下什么,只有那生灵的样子,清晰得就像是一幅画,静动皆在梦里,爱恋都在心间。  丹顶鹤,其实离我家很近,就在
期刊
像是有神秘的感应,我在心神不宁中收到妈妈的信息,话只一句:我的妈妈凌晨离世……  文字也能带来重击,眼泪就那么不可阻止地掉下来。我知道,从此妈妈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妈妈了,而我将永远失去了亲爱的姥姥。  姥姥的儿孙很多,年少外出求学,离开故乡的我们像是一羽羽风筝,或远或近在异乡的天空飘着,但每一个风筝都有线,也都在故乡姥姥的手心里纹丝不乱地攥着。现在,牵系着我们的那个人全然放手,我们再也没有心之所向,
期刊
我爱荷花,无论何时何地,花开花谢。  我会在一些清晨、傍晚、阳光明媚或雨雾朦朦中去看望它们。  我会在嫩芽初萌、美丽绽放、落花生莲的所有时节去问候它们。  在它们的生长过程里,我看到了它们在恶劣环境里所有的挣扎、努力,以及无论何时都于生命中蓬勃向上的身姿。我看到了它们意气风发里美的蜕变,我看到了它们相拥相辅中爱的力量。  而今天,在这个日渐萧飒的秋季,我则再一次被它们的美丽惊诧了。我从未想到秋荷的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南一个不起眼的村庄,过去在村西头有一口老井,里面的水甘甜爽口,几乎养育了一村人。  那时候,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全村人都一大早起来,不约而同地用扁担挑着两个水桶来这里打水,以铁桶居多,也有少数的木桶,我们这里称作梢。因为人比较多,大家也不着急,排队等候。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家庭琐事和地里收成。  轮到该谁打水了,那人就走到井沿,弯下腰,俯下身去,雙手拉着一根绳子系着的水桶,慢慢放
期刊
走进家门,桌上摆着一盘蒸熟的大枣。那个头、那果型、那颜色太熟悉了。“当地枣!”“你不是说咱当地的枣比外地的或者是什么新品种都好吃吗!今天碰到一个老人,说是自家的枣,当地枣,我吃着可是有点酸,不如新品种大个头的枣甜……”妻不明就里,她不知道我内心深处埋着的那段枣的情结。  小时候,小孩儿们大都经常住姥娘家,我家和姥娘家都是鲁西北土得掉渣的农村家庭,所以脱不了俗,我也经常住姥娘家,也经常听人家笑说“外
期刊
儿时,我们那儿附近的生产队,有两条大黄黄牯牛,一条毛色黄中略带黑,一条毛色纯黑。黄牯牛个子最大,黑牯牛第二。因为地少人多,附近又少山,两条牛经常碰面,黄牯牛依仗自己体型大,老是欺负黑牛。黑牛吃草,黄牯牛总把黑牛赶走,如是数回。  大约是我读初中时暑假的一个清晨,两条牛又来到了罗家坡,黑牛正在吃草,黄牯牛又赶过来欺负。也许是多年积怨,黑牛这次不再跑开,而是拉开架势,和黄牯牛恶战。战争初期,各有进退,
期刊
端午粽飘香,喜爱那五彩绳缠绕的香包,采一把艾蒿,染一身艾香,入闹市寻我儿时的烟火日常。  母亲会将辟邪的五彩绳,长命缕绕在孩儿手腕、脚腕、脖子上,直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才会剪下来顺着流淌的雨水扔掉。  艾蒿点着,门房庭院缕缕艾烟缭绕,熏虫驱蚊,母亲还会给孩儿挂上五彩的香包护身,祈福孩儿百毒不侵。  端午前就开始了挑选清洗粽叶,提前浸泡糯米和红枣,包好的四角粽子放在一口大锅里细火慢煮,这口大锅承载了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