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病意识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12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介入”两个字,人们会想到给心血管做支架。其实脑袋里的血管堵塞,照样可以放支架,既能使血液恢复畅通,更可以阻止阴险的血管瘤“爆炸”。
  一个中年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脑袋里有血管瘤,接受介入治疗。我在手术室的电脑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患者的瘤体。血管瘤其实是血管往外鼓出个包,就像过去修白行车时给内胎打气,因磨损而变薄的地方就会鼓出一个包来。如果继续打气,那个鼓出来的包就会破裂撒气。血管瘤在血压升高、有外伤或人体处于紧张之时,往往会破裂,大量的血液涌出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正在做手术的医生看起来挺年轻。他用一根导管从患者大腿根处的血管进入,细丝般的导管看起来挺柔软,灵动地前进着,很快就达到脑部血管瘤的病灶处,然后对血管瘤进行“栓塞”。我想,只要将栓塞的材料充填进瘤子里,把这个可恨的家伙“塞死”,也就万事大吉。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医生先在血管瘤处安装一个网状支架,然后从支架的网眼中,向鼓出的瘤体内充填栓塞材料。为什么要加一个支架呢?医生对我说,看起来血管瘤都是鼓出的一个包,但包的形状不同,隐藏着危险。如果这个包鼓得挺大,但包的根处却很细,你就正常进行栓塞即可。但要是鼓出的包像个馒头,脖子粗,头小,那就必须加一个支架,否则你充填的栓塞材料会从瘤体跑出来,那样就相当危险了。
  从年轻医生的工作档案中,我才知道他已经快四十岁,师从国内著名专家,又到世界一流神经外科医院访问学习过。我说,你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回中国治病,是不是感到小菜一碟呀?他沉吟一会儿说,我们的治疗比国外更艰难些。有些发达国家的人,健康知识比较丰富,他们很重视预防,所以人家都是提前检查发现有血管瘤,立即来医院治療。而中国的患者十有八九都是血管瘤破裂后,才被抬进医院紧急抢救。
  当然,这里也有个经济问题。我们做一个脑CT检查要花一两千元。常听老百姓说,我头不痛脑不热的,花一两千块到医院找病呀?医生不可思议地摇一下头,又对我说,其实我们真就应该有“找病”的意识。如果你没有病是找不出病的,但你真的有病却不去“找”,这个病藏匿在你的脑袋里,可就太危险了。再说,当血管瘤破裂时,人处于半昏迷或生命垂危状态,手术风险很大,预后也不理想。那样其实花钱更多,对身体损伤更重。
  我继续看他做第二台手术,病人是个年迈体弱的老人,脑血管被血栓严重堵塞,脑缺氧使他头痛昏迷,处于半身不遂的中风状态。溶栓已经来不及,如果进行开颅手术,可能老人就下不了手术台。只能采取介人治疗手段。医生运用导管,从血管内部打开堵塞之处,并安装上畅通的支架,我以为这就可以了。然而,医生继续操作,用导管又送进去一个“小网”,将血管里面的一处长条血栓罩住,然后小心翼翼地拖拽出来,当看到这黏糊糊的家伙被清除,血管里的血液开始畅快流动时,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过瘾”感觉。医生说,介入的功能多着呢,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将血栓捅碎,被捅碎的小血栓就会在血液流动中缓缓溶解。
  医生用总结的口气对我说,必须进行外科手术的当然还要手术,但有了介入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就不必大动干戈,而且安全、快捷、损伤小,甚至无损伤。
  刀光剑影的外科,其实刚柔并济。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家里装修房子,我们搬到婆婆的新房暂住。对门王姓夫妻下了班就开始吵架,不吵到晚十点不罢休。婆婆没少过去劝,但效果不佳。  上周,对门女人又发飙,嗓子都吵哑了。婆婆听不下去,又过去劝。这次很快摆平了战争。半小时后,婆婆笑嘻嘻地回来,说:“放心吧,他们俩吵不散,打不離。刚才我去劝架,小王见妻子嗓子喊哑了,忙端了杯水给她呢。两人脾气不好,但心里都有对方。”  第二天,婆婆要去外地走亲戚,临走前嘱
期刊
一产妇,哺乳期,在家里闲着没事,天天看手机。三个月后,她渐渐觉得眼力不支,看东西有些模糊。突然有一天,看手机的时候,眼睛全花了。家人急忙送她去医院眼科检查,但眼睛又没有实质性的病变,于是就找中医看看。  像这些现代检查查无原因的疾病,大家就会习惯性地想起中医。  爷爷看后说,生病起于过用。透支了眼目就容易眼花,透支了大脑就容易记忆力退化,透支了心理就容易劳损,凡事要有个度。本身你就刚生完孩子,应该
期刊
一生行事低调的老盛,竟然上了A省省报社会新闻的头条,成了百姓饭桌上的谈资。当事人老盛却两耳清净,因为,他始终处于昏迷状态。  老盛,笔杆子出身,退休前是F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老盛当年从农村考上师范学校后,当教师,当干部,当领导,始终没抛弃糟糠之妻。女儿早已结婚成家,老盛退休前后的生活没有多少变化。变化发生在老伴去世后,老盛感到从未有过的孤寂。  县老年大学为老盛开启新生活之门。老盛德高望重,被县老
期刊
我们小区住着一位89岁的老人,看他每天晨练时的步行姿态,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10年前患右侧半身不遂的张大爷。回忆当时张大爷的病情,真叫人有些后怕。  入院时,张大爷呈昏迷状态,大小便失禁,心律紊乱(心房纤维颤动),诊断为脑梗塞。经采用溶栓急救等積极治疗36小时,才慢慢苏醒过来。张大爷在医院治疗2个月出院,出院时右侧肢体尚未完全恢复,医生给用阿司匹林肠溶片(25毫克/片),每次1片,每日3次;曲克芦丁
期刊
少有人像查尔斯·狄更斯那样了解人类的本性,他以一种诚实、幽默而又善良的眼光去看待人性.rn人类有不那么可爱的性格,被他在小说里以漫画式的形象刻画出来,变得像鲜花一样有
期刊
据说斯巴达人天生善战,他们无论什么时候从睡梦中醒来,都可以马上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后来,我做了妇产科医生,值了产科夜班,我懂了:对于一个妇产科医生来说,产科夜班也是这样的一个神话。  遭遇难产  每个值过夜班的医生都深有体会:黑夜的时间总是要比白天长。而且,夜班的值班人手肯定比白天要少,更要命的是,产妇的产程也似乎更容易在晚上发动。产科医生的每个处理,都涉及一大一小两个生命。产科的每个夜班,在医生看
期刊
普京和特朗普去打猎,他们射杀一只熊.返回狩猎小屋的路上,二人经过一家麦当劳,特朗普要停下来吃个汉堡,普京留在外面.rn等特朗普回到小货车上时,那只熊不见了.rn“弗拉基米尔
期刊
我与两位教授一起驱车北郊,拜访裘沛然先生。先生是一介书生,“忧道不忧贫”,沉潜“人学”,窅然思深,虽然遐龄已九十有余,依旧思维敏捷,动作不衰。叙话中,先生谈到自己年轻时得病自治的经过,颇受启迪。  半個世纪前,国家卫生部在上海召集全国一流中医专家,编写中医大学教材,先生是审稿人之一。某日他在无意间触摸到自己颈前生了一个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立即请西医外科专家检查,印象为肿瘤可能,建议住院手术。
期刊
有个管理酒的长官叫赵进道,经常腰痛,一年多了,四处求治都没治好,不知吃了多少补药。  赵进道久闻张从正之名,找到张从正说,大夫,你看我这腰痛该怎么治,是不是到你這里都要用泻法?  张从正说,非也。  赵进道疑惑地说,你不用泻法,用补法?我都补了一年多,也没治好我的病。  张从正笑笑说,也不是用补法。  赵进道更疑惑了,既不用补,又不用泻,那究竟怎么来治我的病呢?  张从正道,你两手脉沉实有力,说明
期刊
岳父岳母暂时在老人公寓安顿下来,我们每周去看他们两次。原本以为生活会相对平静,谁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岳父的肿瘤又在悄悄长大。在用内分泌疗法治疗后,岳父的前列腺癌第一个月缩小到4/5,第二个月缩小到3/5,可是第三个月又回到4/5,第四个月和原来的肿瘤大小几乎相同。  内分泌治疗宣告无效,鉴于岳父已88岁高龄,我们不会冒险去做手术、电切、放疗、化疗。该如何将这巨大的肿瘤消掉?现在也就剩下“华山一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