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论的视角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hongm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将教育定位在使受教育者在青年时期一劳永逸获得一套对特殊行业和特定职位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观念上。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多数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经,实践上循规蹈矩,只能就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同时也缺乏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作为国家高层次的后备人才,当代大学生将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主力。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并寻求相应的措施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批判能力。在前述四个方面,当代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创新认识能力较弱是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当代大学生,因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容易忽视自身创新认知能力的培养,不善于对科学知识进行局部或全面的整理归纳,不能形成网状知识脉络体系,学习知识往往靠死记硬背,理解知识往往是一知半解,运用知识往往生搬硬套,因而大大增加了知识的遗忘率。
  2.创新思维能力欠缺是大学生群体的显著特征。许多大学生因缺乏经常性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平时没有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只善于进行单向单一性、顺向纵向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这样即使头脑中有创新思维“火花”闪现,也会稍纵即逝,不利于在创新实践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创新实践能力缺乏是大学生群体的突出特征。长期以来,由于认知任务的繁重性和实践机会的有限性,加上习惯于对老师讲授的实习、实验方法按部就班地模仿,对公理、公式的运用照搬照套,造成大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总是缺乏预见性,常表现出对外界的依赖性和不自觉性,对实践结论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确定性。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的普遍存在,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4.创新批判能力匮乏是大学生群体的根本特征。在我国盲目崇拜“学术权威”思想的影响下,广大学生在创新认知、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普遍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实践,不善于对权威或老师提出“挑战性”的批判或建议,生怕遭受指责或失败;也有学生误认为那是一种对前人、对知识的叛逆行为,是不道德的,会遭到新的批判,他们不敢质疑,更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批判精神和批判实践亟须培养和提高。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因素分析
  
  从学习论的视角看待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我们认为主要是大学生学习目标片面、学习动机外在化和功利化、学习内容窄化、学习方式单一等原因造成的。
  1.学习目标的片面性。在学习的定位上,多数学生一般都是将知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其实,知识既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是促进生命完满和谐、发展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人的情感、陶冶品性、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格,才能使大学生获得人生所具有的全部意义,健康、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2.学习动机的外在化和功利化。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动机是:为得到一个好职位、出人头地、报答父母、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树等,多涉及自我及个人利益方面。[1]学习动机的外在化和功利性,造成大学生学习目标价值追求的近视或短浅、学习心态的浮躁、学习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妨碍了需要以长期、稳定的学习作支撑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3.学习内容的窄化。大学阶段,主要是专业教育阶段,目的是为大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这种专业教育使得大学教育分科过细,知识成点、线结构。大学阶段这种分科过细、专业性太强的学习内容,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狭窄,限制了大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大学生成才。正如怀海特所指出的那样:“最糟糕的那种教育一定是以一种或两种特定科学为基础……往往只向学生灌输这些特定学科的狭隘的成果……一个人如果只了解自己所学的学科,把它作为这种学科特有的一套固定程序,那么,他实际上并不懂那门学科。他缺乏丰富的思维,不能很快领悟完全不同的思想概念的含义。他将无所发现,在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时也将反应迟钝。”[2]
  4.学习方式的单一。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且以课堂学习为主,个人自学为辅。通过这种学习,大学生可以学习和继承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获得个体经验,但其创新能力却难以形成与发展。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化,它妨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隔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转变学习理念,培养创新能力
  
  1.合理定位,树立“知识—能力—人格—创新”四位一体的学习目标体系。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是创新。整个人类的文化史、文明史,以本质而言,就是一部创新史和创造史。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并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结果,它是学习活动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动力,它推动和激励大学生学习的进行。然而,大学生要创新,必须将其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与创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知识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价值取向问题,是人格问题;自信、勇敢、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坚强的毅力、敢于质疑、专注、好奇等等人格因素,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发挥能力、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大学生应把知识、能力、人格、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学习的目标,使学习成为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
  2.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3]。大学生要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发挥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多样性。没有一种学习方式是完美无缺的,学习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时,大学生应当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其能相得益彰,取长补短。
  第二,反思性。大学生的学习要提倡反思性学习。好问、喜思是反思性学习的表现,探究是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喜思和探究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习中,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教师和书本、凡事问个究竟、善于思考,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
  第三,个性化。一方面,创新性人才是有个性的人,只有把人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弘扬,才会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和潜能,体现人的最高本质——创造性。另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存在感知、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不能让大学生去适应某种学习方式,而应让大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式,扬长避短,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变革高校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拓宽知识面,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知识面广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当今世界,创新点往往出现在学科与学科交界处,谁拥有的知识越丰富,谁发现新知识的机会就越多,谁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大。高校由于分科过细,专业化太强,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窄小,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改革高校的课程设置,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文理渗透,帮助大学生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以拓展思路,寻求新的支撑点。综合性课程,既能使大学生整体地对待世界,又能让大学生多角度地认识世界,获得对世界全面的、统一的感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知识范围。质量高的知识越多,迁移越快,越能进行创新。因为“只有质量高的知识才是有利于创造潜能的知识,在知识的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知识的量与创造性成正比关系”。[4]据我国学者张庆林等的研究,具有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的知识才是质量高的知识。大学生学习,必须注意把学习内容整合,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高质量的知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
  4.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提升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品质。学习是提升个人内在精神品质、丰富人性的重要手段,是激发个人潜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主要途径,是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学习不纯粹是个体为了获得一些外在的东西,更是为了促使个人实现理想、追逐生命意义、展示个人才智、彰显人的最高本质——创新的基本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应注重个人内在品质的提炼,把内在与外在结合起来,从而想学、肯学、乐学,品味学习知识的意蕴,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萌发出创新的欲望和冲动,在强烈的创新欲望驱使下,不受约束、不受羁绊、自由选择、大胆思索、去尝试、去实践、去做一做、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启先,易法建,范晓玲.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155.
  [2]怀海特.教育目的[M].上海:三联书店,2002:92-93.
  [3]乐伶俐.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23):75.
  [4]贾雪枫.高一学生创造性发挥的调查分析[J].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2):89.
其他文献
简单介绍Human Library的起源和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和共享的现存问题,从四个方面论述Human Library是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和共享创新的途径,提出通过Hu
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从而导致网络信息分布的严重失衡,进一步造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提出消除由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的数字鸿沟策略。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一、教改背景    1.软件人才需求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虽然培养了约50多万计算机软件人才,仍不能满足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与此同时,软件人才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大量拥有较高知识体系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软件开发工作,他们往往需要用人单位进行3-6个月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从而造成软件企业用人成本的增加,严重制约了应届毕业生软件人才的就业。究其原因,软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的情况下,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除了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之外,还要服务于社会。哈佛大学的校门上刻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的内涵。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目地就是培养“具有独立的生产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人,而我们大学生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社会教化和转移社会风气。中国内地的大学毕业生和发达国家相比,将学习能力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的 分析ApoE基因与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进一步探讨ApoE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非常迅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其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材料学科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面对新世纪的经济发展需求,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材料类专业高素质人才,也是很多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各高校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面针对材料
2012年1月1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公布江西省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和江西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同意江西省文化厅此前公示的江西省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 )对椎间孔镜手术的镇静、镇痛效果和对患者认知功能和血压的影响.[方法]80例行椎间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手术时给予Dex镇静解痛;对
目的 了解我国东南沿海海域细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 海水经增菌培养、分离 ,进行细菌学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细菌 2 4种 14 4株 ,其中弧菌科 117株 (81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