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呼唤杀手级应用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26日,西蒙先生来到美国洛杉矶一家苹果零售店,准备为妻子挑选情人节礼物。
  他本来想挑一款时髦的智能腕带,但仔细了解产品后,他决定放弃这一打算,因为他觉得,工作忙碌的妻子很可能只戴两天,就会把这种产品扔在一边。
  西蒙的感受与许多用户一样。虽然“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技术界已经热炒了一年多,但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应用范围和对象相对单一,依然无法让用户眼前一亮。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预测,由于移动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软件市场的迅猛增长,可穿戴技术将会迎来“爆发期”,2014年有望成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重要转折年。
  不过,从“可穿戴”,到让大多数人长时间地“想穿戴”,这场竞争激烈的新兴技术竞赛依然路程遥远。
  预期与现实
  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可穿戴设备或将会对人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巨大改变。
  目前,可穿戴设备大致可分为输入和输出两类。心率追踪器等输入式可穿戴设备具有智能、连接传感器以及低能耗等特点;谷歌智能眼镜等输出式设备则具有可供人迅速获取信息的特点。
  数据显示,用户对可穿戴技术有着较高期待。研究机构ABI指出,2017年,全球市场仅应用在运动和健康方面的可穿戴设备就将有近1.7亿台,而在2011年这一数字只有2100万。美国消费电子协会预计,全球智能手表在2014年的预计销量将达150万台。
  在2013年这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虽然众多国内外厂商都对可穿戴智能设备领域表现出较高与热情,但直到目前,大多数公司仍还没有拿出真正革命性的产品。
  在2014年,这个形势会否转变?
  让人兴奋的是一些新兴科技的出现,比如与可穿戴相连的骨传导技术。
  根据预测,集成骨传导、独立通信功能、纳米涂层防水等诸多技术的“骨传导”腕表inWatch Z将于2014年2月上市。
  在通信过程中,用户仅需用手腕轻抵腮部即可听到通话声音——因为声波将通过骨骼传送到耳膜,使inWatch Z佩戴者不使用任何耳机就能听到声音。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拓展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的进步,骨传导技术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将得以进一步拓展。
  而巨头们在芯片等核心领域的布局,也同样值得期待。
  2014年1月,重获国际消费电子展第一个主题演讲机会的英特尔,几乎没有谈制造工艺,没有谈处理器主频,没有谈处理器速度和线程,而是带来了基于夸克技术的针对穿戴式设备等电子设备的芯片方案“Edison”。
  基于英特尔夸克技术,支持多个操作系统,内置无线功能,外形却仅有一张SD卡大小的计算平台“Edison”,被寄予改变人类生活的期望。
  过去,最小的电脑都要以英寸为单位,但“Edison”已经小到可以内置到各种硬件中——比如咖啡杯、桌椅、自行车,甚至是衣服,并测试温度、感应环境变化乃至运行各种应用。
  呼唤“杀手级”应用
  尽管可穿戴技术是全球消费电子业发展的一大方向,但不少人提到“可穿戴设备”都会想到健康跟踪技术应用,而不少拥有类似设备的人也往往在几周佩戴后便放在一边。
  而对于所有“可穿戴设备”公司来说,让消费者愿意穿戴的体验时长要超过两三个星期,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想要在人们生活中加入一款新的电子产品并不容易,即便是增加少许麻烦或是功能稍有欠缺,就会让大批消费者选择放弃。甚至,只是每晚要在插座上再插一个充电头这个小麻烦,就成为很多消费者不想买某些手表的原因。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款设备能够说服多数人把它长久戴在身上,各大厂商普遍面临硬件同质化、应用软件匮乏的困境。
  可以说,可穿戴技术目前正面临一种发展瓶颈,在首先解决可穿戴技术的基础上,还需具备人们愿意长久穿戴的更强的智能属性。
  正如美国消费电子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肖恩·杜布拉瓦茨(Shawn DuBravac)所说,尽管可穿戴技术正在迎来“爆发期”,但“我们至今仍在寻找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杀手级软件”。
  比如,市场上现有智能手表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在智能手机上几乎都已具有。用户不禁会问:与缩小版的智能手机相比,智能手表有什么功能让我一定要选择它?
  为了鼓励可穿戴技术的研发,促进“杀手级”应用的出现,使可穿戴设备更具个性化和互联性,英特尔公司本月启动了全球性的“可穿戴创想挑战赛”,希望能加速打造可穿戴设备的“生态圈”。
  挑战赛将从2014年夏季开始,参赛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交关于全新可穿戴产品的各种创新想法,以在参赛者与业界权威之间架设沟通桥梁,帮助新兴公司和个人将绝妙的技术想法变为现实。
  “可穿戴设备必须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关于技术,而是关于用什么样的技术让你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功能、形式和体验都必须与内部技术一样重要。”英特尔可穿戴业务高管迈克·贝尔(Mike Bell)说。
  Kantar Worldpanel的消费技术分析师卡罗琳纳·米兰内西(Carolina Milanesi)则表示:“2014年更多将是尝试的一年而非成功产品出现的一年,或许对于很多厂家来说,依然是等待苹果做什么。”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经济体中,虽然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市场失灵等原因,即使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很高、市场机制十分健全的发达国家,都有必要发展一定程度的开发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在促进市场建设、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重要效果。  帕特里克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1966)一文中提出需求带动和供给引导的金融问题。他认为,由于金融体系可
期刊
年关已至,杭州某网络科技公司的老板张先生(化名)回想起2013年里为了一笔60万元贷款的奔走过程,仍唏嘘“钱商”冷暖。  无论是金融机构歧视,还是各种灰色的捆绑交易,在浙江省中小制造企业融资过程中,多数与张先生“同此悲凉”。  浙江省社科院2014年1月中发布的《浙江蓝皮书:2014年浙江发展报告》里,引用了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王振滔的说法:占全省中小企业98%的制造业中小企业,能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
期刊
抛售多宗内地及香港资产后,李嘉诚家族再度出手。  1月13日,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公布,正在就出售北京盈科中心权益一事与独立第三方深入磋商。  几乎与此同时,李嘉诚名下的长和投资继7次减持长园集团(600525.SH)后,再次公告称2014年还将继续减持。  2013年以来,李嘉诚麾下“长和系”已先后有300亿港元拟脱手百佳超市(后宣布放弃出售)、89.56亿港元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
期刊
“中央政策已经明确支持了,但我们更关心后续如何落地。”人保财险江苏分公司的一位农业险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近日,有关农业保险的内容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被单独列出。这也使不少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农业险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  但是,《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研中获悉,从2004年破题至今,农业保险一“试”就是近十年。政府推力、财政能力、保险机制等问题掣肘农业险,使其举步维艰。在中国这样一个灾
期刊
一场断了20年的梦,还能重圆么?中国原油期货市场,在经历20年曲折后,再次站到了当初梦断的地方。  赶在2014中国农历马年到来之前,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在上海自贸区内挂牌成立,原油期货仿真交易正计划启动中。呼之多年而不出的原油期货,借着自贸区的改革东风,这一次似乎终于要来了,业界最乐观的消息是今年3、4月将正式推出。  1993年,中国曾尝试过石油期货。上海石油交易所上市的第一个原油期货合约,开
期刊
在1月21日闭幕的浙江省“两会”上,舟山成为热门。舟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钟达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到舟山群岛新区,让舟山人备感振奋。  舟山位于浙江省东部,上海南侧,拥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1月8日,在舟山港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仪式上,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表示,要以综保区为突破口,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抓紧完善总体方案,加大申报争取力度,争取早日列入国家试点范围。  1月16日,浙江省省长
期刊
有三十多年中央智囊经历的魏礼群,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可谓烂熟于胸,哪些条款是新提法,哪些是老提法,某句话是18年前某次会议上讲过的,某项改革要求是20年前某次会议上最初提出的,他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魏礼群告诉记者,《决定》有些内容提过很多年,但任务没有完成,这次作为必要的强调;有些内容过去反复讲,但这次没有提及;还有一些决策这次
期刊
如何使进城务工农民顺利转化为市民,推进“人”的城镇化,一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话题。当下,一种主张很有市场:让农民“带地进城”。根据这种主张,农民落户小城镇,既可在城里买房、工作、生活,又享有留在农村的土地及各种收益。这被概括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如此,农民乐意进城,人口红利持续释放。  从发展城市经济的角度看,这既带动城市消费,又能继续为城市输送廉价劳动力,
期刊
2014年地方两会,成为落实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观察窗口。  截至本刊发稿前,除湖南、安徽、海南3省之外,1月份已经召开两会的28个省区市,试图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改革路线图。  与以往倚重经济发展不同,大多数省份2014年都对目标增速进行微调,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而“改革”也已成了各省两会的高频词。  资源禀赋不同而实力悬殊的各省区市,将怎样共创改革发展的新时代?  微调增速预
期刊
又是新的一年,西方各派经济学家都拿出“水晶球”,预测2014年的全球经济形势。两派针锋相对,观点“互掐”。乐观派认为,发达国家或在2014年“经历4年来首次同步扩张”,西方正进入再工业化阶段,经济将逐渐复苏;悲观派则指出,世界经济可能增长乏力或长期停滞,需求长期低迷将成为“新常态”。  大体看来,发达国家重新受到世界关注,美国的经济状况被认为对2014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尤为关键,而对于曾在危机中充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