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124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有效营造出生动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更具体、更形象、更直观地把线条、形状和色彩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展示美术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是通过挂图等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显得机械、呆板,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因而对形象、生动的画面特别感兴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展示出这样动感的、富于变化的画面来。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出美术的魅力,以激发学生学习、表达乃至于创造的欲望。
  例如,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分别向学生展示了废洗头液瓶、铅丝和废纸做成的大公鸡,易拉罐做成的小鸟,甚至还播放了一段精彩的斗鸡动画视频。接下来,笔者布置他们用竹叶、树枝和纸片等制作两只斗鸡。他们立即饶有趣味地动手操作起来。其作品质量之高,出乎我的预料。多媒体展示,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他们接下来的操作、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真实情境,培养感知能力
  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其教学信息显示方式包括有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感知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把静态的学习内容以动态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出来,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地表现出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他们直观感受到线条、形状和色彩的变化,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物体。这也是他们学习绘画、满足自我表达欲望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应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出真实、逼真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例如,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弯弯的铁路、浓密的树林和耸立的高楼。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思考,所以他们虽然对这些东西都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切地感受到铁路的近宽远窄、树木的近疏远密和高楼的近高远低。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他们一下子就惊奇地发现了这些现象,同时也产生了对生活的真实回忆。这种学习情境向生活情境的迁移,非常有利于缩小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培养他们的生活感知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让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体现实践特点,发展创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确立教育新观念,实施创新性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教。《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生阅历浅,经历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有利于我们培养其创造能力———因为这使他们可以更少地受到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更大胆地去想象,去创造。而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的特点,也为其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在通过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感知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事物的无尽变化,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例如,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将一些几何图形分别组合成啄木鸟、刺猬、小鱼等动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积累,将手中的色纸剪成各种几何图形,并拼出各种动物、人物或者建筑物来。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兴致很高。他们的作品囊括了小鸟、大象等动物和老人、儿童等人物以及天安门、长城等建筑物。在满足学生们早已被激起的动手操作、表达的欲望的同时,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清晰悦耳的声音和色彩鲜明的画面等,有效营造出一种直观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从而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产生学习兴趣,强化感知能力,形成创造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向学生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学生态,实现美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提出了利用火花源光谱仪分析钢中稀土元素的分析方法.验证了用轻稀土代表稀土总量的可行性,确定了制样条件,校正了共存元素的干扰,分析的重复性均在GB/T223.49-94的规定范围
近日,认真重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整本书中,字里行间,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孩子的关注。让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对所学内容有兴趣,让孩子喜欢你的学科,让孩子自信,从容面对学习等,这些正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最需要而却没能做得最好的。静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只有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感兴趣,才能把知识学得扎实。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内容、或所交给的知识必定要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基于在盐酸介质中,La(Ⅲ)催化过氧化氢氧化丽春红(3-羟基-4-(2-磺基-4-[4-苯磺基偶氮]偶氮苯)-2,7-萘二磺酸钠)的褪色反应,建立了一个灵敏度高的测定痕量La(Ⅲ)的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法。
研究了镓与4,5-二溴邻硝基苯基荧光酮(DBON-PF)的显色 反应,在盐酸—氯化钾介质中,有CTMAB存在下,显色反应灵敏,镓与 DBON-PF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757nm,络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 系数
最近,笔者读到几篇关于向名师学习的文章,大致意思是希望一线教师学习名师高超的教育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不可否认,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习“技术”,因为站好讲台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事实上,名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其个性、气质、阅历密切相关,而这些东西是我们不可复制的,也是学不会的。笔者以为,我们在学习名师的教育艺术、教学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名师的教育信仰、治学精神、研究品质、执著追求
尊重指敬重、重视。生活中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到尊重他人,而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友情。尊重是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然而,现实中真正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教师又有多少呢?讽刺、挖苦、谩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一些学校还是教育常态,明显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如何让教育落实到“育人”,如何让“尊重学生”贴地行走,成为教育新常态,值得我
通过微波高压密封法对沉积物样品的消解,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系统地研究了微波消解中如试剂种类、压力控制和消解程序等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消解条件.用微波高压密封法对不同
提出了在聚乙烯醇存在下,Bi9Ⅲ)-碘化钾-二甲酚橙三元络合物光度法测定Bi(Ⅲ)的新方法,该法灵敏度高(ε=6.06×10^5),选择性好,精密度可靠,用于水中痕量铋的测定,结果满意。
在pH10.0的NH3·H2O-NH4Cl缓冲介质中,Ca2+与三溴偶氮胂形成1:2蓝色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10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610nm=7.16×104,在25 mL溶液中钙量在0~25μ
研究了用两种方法对镁基脱硫剂及钝化镁进行处理,然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镁.结果表明,用重铬酸钾溶液加热煮沸处理样品可准确测定氧化镁量,振荡法处理样品只适用于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