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里很多女生都暗恋的那个Sunshine boy,突然某一天就变得不爱说话不爱笑了!一直在追的“乖乖女”少女偶像,突然一言不合就在微博上化身爱吐槽的毒蛇女王了!看上去高冷优雅的校花,也是突然就变得多愁善感爱“嘤嘤嘤”地落泪了……等等,这和说好的剧本不一样啊,你们怎么就突然性情大变了呢?
咳咳,先冷静一下听我说,当我们在说一个人性情大变时,其实大多数时候就是在说Ta的性格或情绪模式发生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改变。而这种变化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性情大变是短期的,暂时的,过一段时间会恢复原状;而有的性情大变则可能是长期、稳定而持续的改变。虽然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是在性情大变的背后,其实有着各式各样的原因。
角色期望
班里一直很“宅”很安静的小A同学,在年级举办的某项团队活动中突然“性情大变”,变身成一个组织活动的高手,让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
原因分析:这样的变化,可能是因为小A同学在群体活动中为自己带入了“组织者”这样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社会定义的角色表现出来的。一个男人可以同时是一个丈夫、父亲、军人、好朋友,一个女人可以同时是一个妻子、母亲、教师、法医。由于被赋予了角色,我们会不自觉地按照社会中对该角色的期望来表现自己,比如医生治病救人,教师以身作则,军人保家卫国等。有时候我们为了极力满足角色的期望,给他人留下符合这个角色的印象,就可能给他人造成“性情大变”的错觉。
认知失调
某大学里一位德高望重的B教授突然开始疯狂地追捧邪教,而且行为举止变得特别幼稚,但他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怀疑。
原因分析:这有可能是因为B教授在为自己的“认知失调”寻找合理的解释。那么如何理解“认知失调”呢?来看看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这个实验:
◎认知失调实验
费斯汀格让实验助手招募了一批人来参与一个极其无聊的任务:把一个把手向左或向右反复拧来拧去。任务结束后,他向完成这项实验的人们说:“请你们向接下来的人介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然后给其中一些人1美元,给另一些人20美元作为报酬。最后,让这些人对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参加这个实验进行评价。按照通常的想法,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得到了20美元的人因为获得了高报酬,而给接下来的实验参与者描述这个实验非常有趣(虽然是装的),并且他们自己也可能觉得这个实验是有趣的;而只得到1美元作为报酬的那些人会给接下来的实验参与者描述实验很有趣(虽然也是装的),但是他们自己会评价这个实验无聊透了。然而实验的结果却是,那些只得到了1美元作为报酬的人们在评价这个实验的时候,竟然觉得它还挺有趣,并远远高于那些得到了20美元报酬的人。于是费斯汀格认为,那些得到了更多钱的人们在向他人极力推荐这个无聊实验的时候,会觉得“我是为了高额报酬才逼不得已这样说的,其实我心里面才不觉得它有趣呢”;然而那些只得到1美元的人们,因为无法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推给高报酬而产生了“认知失调”,于是只能說服自己其实这个实验还是蛮有趣的,“否则我为什么要给别人推荐呢?”
认知失调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有时候我们会将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合理化,越是无法推给外界因素的行为越是容易被自己接受。当我们无法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外部辩解的时候,只能用“性情大变”来顺应自己的行为了。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一直玩世不恭的少年C,在亲眼看见战争夺取亲人的生命后,突然“一夜长大”,变得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完全像变了个人。
原因分析:突发的性情大变往往离不开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重大生活事件可能与家庭有关(例如新添加了家庭成员,或家庭成员死亡等),也可能和工作以及其他日常事件有关(例如晋升、邻里不和、遭遇偷窃等)。有时候,重大事件的发生会让某个人“一夜长大”;但有时候,性情大变也会让人“走火入魔”,比如长期面对他人的无端责骂和羞辱,原本开朗阳光的人也可能会突然举枪伤人。
因为重大生活事件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情绪体验——通常是不好的体验(例如紧张、苦恼、焦虑、过度兴奋等)可能引发一系列身心反应(如应激等),因此,心理学家们列举了一系列重大生活事件,作为在咨询过程中判断某人“性情大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
小D有段时间突然情绪高涨,工作和生活犹如“打了鸡血”。但过了一段时间,却意志消沉,提不起精神。看了心理医生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除了日常生活中偶尔会有的情绪和性格变化,性情大变也有可能是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表现之一。双向情感障碍(又叫躁狂抑郁症)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症症状,表现为某人在一段时间内突然极端情绪高涨、易激怒,注意力易分散,容易失去控制;但一段时间后又情绪极度低落,对所有事提不起兴趣,有些患者这两种状态会反复交替出现。表演型人格障碍则是一种人格障碍,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个体有着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他们通常情绪变化无常,并且容易激动,为了引起注意而过分夸张做作,并且对人情感肤浅且不持久,具有高度自我中心的特点。对于具有双向情感障碍或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们来说,这样的状态通常可能持续了半年或更久,并且他们不能察觉到自己的喜怒无常和性情大变。由于患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他们可能会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这时就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接受精神治疗。
所以你看,当我们说一个人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的时候,也许是Ta正在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也有可能是Ta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更有可能是在Ta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无法忽视的重大事件,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而这些,只有当我们对Ta的性格和生活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准确地知道Ta是不是真的“性情大变”了。
咳咳,先冷静一下听我说,当我们在说一个人性情大变时,其实大多数时候就是在说Ta的性格或情绪模式发生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改变。而这种变化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性情大变是短期的,暂时的,过一段时间会恢复原状;而有的性情大变则可能是长期、稳定而持续的改变。虽然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是在性情大变的背后,其实有着各式各样的原因。
角色期望
班里一直很“宅”很安静的小A同学,在年级举办的某项团队活动中突然“性情大变”,变身成一个组织活动的高手,让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
原因分析:这样的变化,可能是因为小A同学在群体活动中为自己带入了“组织者”这样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社会定义的角色表现出来的。一个男人可以同时是一个丈夫、父亲、军人、好朋友,一个女人可以同时是一个妻子、母亲、教师、法医。由于被赋予了角色,我们会不自觉地按照社会中对该角色的期望来表现自己,比如医生治病救人,教师以身作则,军人保家卫国等。有时候我们为了极力满足角色的期望,给他人留下符合这个角色的印象,就可能给他人造成“性情大变”的错觉。
认知失调
某大学里一位德高望重的B教授突然开始疯狂地追捧邪教,而且行为举止变得特别幼稚,但他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怀疑。
原因分析:这有可能是因为B教授在为自己的“认知失调”寻找合理的解释。那么如何理解“认知失调”呢?来看看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这个实验:
◎认知失调实验
费斯汀格让实验助手招募了一批人来参与一个极其无聊的任务:把一个把手向左或向右反复拧来拧去。任务结束后,他向完成这项实验的人们说:“请你们向接下来的人介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然后给其中一些人1美元,给另一些人20美元作为报酬。最后,让这些人对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参加这个实验进行评价。按照通常的想法,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得到了20美元的人因为获得了高报酬,而给接下来的实验参与者描述这个实验非常有趣(虽然是装的),并且他们自己也可能觉得这个实验是有趣的;而只得到1美元作为报酬的那些人会给接下来的实验参与者描述实验很有趣(虽然也是装的),但是他们自己会评价这个实验无聊透了。然而实验的结果却是,那些只得到了1美元作为报酬的人们在评价这个实验的时候,竟然觉得它还挺有趣,并远远高于那些得到了20美元报酬的人。于是费斯汀格认为,那些得到了更多钱的人们在向他人极力推荐这个无聊实验的时候,会觉得“我是为了高额报酬才逼不得已这样说的,其实我心里面才不觉得它有趣呢”;然而那些只得到1美元的人们,因为无法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推给高报酬而产生了“认知失调”,于是只能說服自己其实这个实验还是蛮有趣的,“否则我为什么要给别人推荐呢?”
认知失调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有时候我们会将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合理化,越是无法推给外界因素的行为越是容易被自己接受。当我们无法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外部辩解的时候,只能用“性情大变”来顺应自己的行为了。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一直玩世不恭的少年C,在亲眼看见战争夺取亲人的生命后,突然“一夜长大”,变得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完全像变了个人。
原因分析:突发的性情大变往往离不开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重大生活事件可能与家庭有关(例如新添加了家庭成员,或家庭成员死亡等),也可能和工作以及其他日常事件有关(例如晋升、邻里不和、遭遇偷窃等)。有时候,重大事件的发生会让某个人“一夜长大”;但有时候,性情大变也会让人“走火入魔”,比如长期面对他人的无端责骂和羞辱,原本开朗阳光的人也可能会突然举枪伤人。
因为重大生活事件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情绪体验——通常是不好的体验(例如紧张、苦恼、焦虑、过度兴奋等)可能引发一系列身心反应(如应激等),因此,心理学家们列举了一系列重大生活事件,作为在咨询过程中判断某人“性情大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
小D有段时间突然情绪高涨,工作和生活犹如“打了鸡血”。但过了一段时间,却意志消沉,提不起精神。看了心理医生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除了日常生活中偶尔会有的情绪和性格变化,性情大变也有可能是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表现之一。双向情感障碍(又叫躁狂抑郁症)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症症状,表现为某人在一段时间内突然极端情绪高涨、易激怒,注意力易分散,容易失去控制;但一段时间后又情绪极度低落,对所有事提不起兴趣,有些患者这两种状态会反复交替出现。表演型人格障碍则是一种人格障碍,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个体有着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他们通常情绪变化无常,并且容易激动,为了引起注意而过分夸张做作,并且对人情感肤浅且不持久,具有高度自我中心的特点。对于具有双向情感障碍或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们来说,这样的状态通常可能持续了半年或更久,并且他们不能察觉到自己的喜怒无常和性情大变。由于患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他们可能会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这时就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接受精神治疗。
所以你看,当我们说一个人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的时候,也许是Ta正在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也有可能是Ta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更有可能是在Ta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无法忽视的重大事件,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而这些,只有当我们对Ta的性格和生活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准确地知道Ta是不是真的“性情大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