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适合于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做到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 教材;教育;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但受到不同地区、条件、观念的影响,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最高境界,那不妨把目标分成阶段性进行实施。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第二步才是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好第一步,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呢?在教学中有几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善用教材,不依赖教材。教材是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平台,是教育科研人员以及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积淀的经验编写而成,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教材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组合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一、教材是生活的再现
教材中编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是平时的生活场景经过作者的笔,利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情感的再体验,意识的再强化。其意义在于把已有的认知、体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再付诸实践的过程,从而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应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根据教材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教材,让他们融入其中,与教材同喜同悲、同欢同乐。让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寓寄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生活是教材的延伸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但知识的渊博不仅仅与此。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下雨了,有些学生老是往窗外看,老师让学生到室外去“疯”,不过,有个“条件”:得带着任务,用心去观察。同班老师的小孩没人带,课间跑到教室找妈妈,快上课了,小孩赖着不肯走,教师索性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小妹妹来到我们班》。班主任在班上放了一本本子,取名《心灵网吧》,让学生们按照网络规则,用网名来写公开的悄悄话,老师叫“大江东流”,学生们则是“小酷妹”、“小侦探”……把许多不便言说的东西,都写在本子上。教师把生活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片断、场景、细节,充分加以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命活力。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拓宽教材运用的领域,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整合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丰富的语文学习的世界,要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开发学习资源。
实施《标准》的主渠道是教学。这一过程是由教师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观念的转变尤其重要。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手段)的组织者,教学教程的设计者和教学效果的检测者。
但是,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能力提高而工作,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形成而努力。教学中,要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共同分析学习材料,共同选择学习方法,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导为主,但要还给学生主动权,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辨识、品味、体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细微处入眼,在求同存异中找到学生思想、智慧的闪光点。教师应把每堂课的教学看成是一次新的体验,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表现自己多样化的学习效果,并由此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活力。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适合于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做到让语文走向生活,实施好第一步——让生活走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育反思》,《人民教育》2005年第1期
2 於 荣:《关于培养科研型教师的思考》,《教育探索》2000年第4期
3 党登峰:《论教育科研中的方法选择问题》,《教师报》2002年11月13日
【关键词】 教材;教育;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但受到不同地区、条件、观念的影响,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最高境界,那不妨把目标分成阶段性进行实施。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第二步才是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好第一步,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呢?在教学中有几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善用教材,不依赖教材。教材是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平台,是教育科研人员以及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积淀的经验编写而成,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教材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组合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一、教材是生活的再现
教材中编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是平时的生活场景经过作者的笔,利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情感的再体验,意识的再强化。其意义在于把已有的认知、体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再付诸实践的过程,从而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应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根据教材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教材,让他们融入其中,与教材同喜同悲、同欢同乐。让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寓寄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生活是教材的延伸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但知识的渊博不仅仅与此。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下雨了,有些学生老是往窗外看,老师让学生到室外去“疯”,不过,有个“条件”:得带着任务,用心去观察。同班老师的小孩没人带,课间跑到教室找妈妈,快上课了,小孩赖着不肯走,教师索性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小妹妹来到我们班》。班主任在班上放了一本本子,取名《心灵网吧》,让学生们按照网络规则,用网名来写公开的悄悄话,老师叫“大江东流”,学生们则是“小酷妹”、“小侦探”……把许多不便言说的东西,都写在本子上。教师把生活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片断、场景、细节,充分加以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命活力。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拓宽教材运用的领域,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整合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丰富的语文学习的世界,要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开发学习资源。
实施《标准》的主渠道是教学。这一过程是由教师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观念的转变尤其重要。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手段)的组织者,教学教程的设计者和教学效果的检测者。
但是,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能力提高而工作,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形成而努力。教学中,要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共同分析学习材料,共同选择学习方法,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导为主,但要还给学生主动权,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辨识、品味、体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细微处入眼,在求同存异中找到学生思想、智慧的闪光点。教师应把每堂课的教学看成是一次新的体验,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表现自己多样化的学习效果,并由此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活力。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适合于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做到让语文走向生活,实施好第一步——让生活走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育反思》,《人民教育》2005年第1期
2 於 荣:《关于培养科研型教师的思考》,《教育探索》2000年第4期
3 党登峰:《论教育科研中的方法选择问题》,《教师报》2002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