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贵阳国际城E1地块酒店设计的工程实例,旨在通过对城市山地建筑的背景分析,坡度适应性分析,总体设计,建筑设计要点及难点的分析,在城市山地酒店项目设计过程中涉及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从而为类似的城市山地酒店建筑设计提供可参考的工程经验,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山地建筑;酒店设计;设计难点
1、研究背景
1.1社会背景
我国山地众多,占到了陆地总面积的30%以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我国城市内平地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寻找新的场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山地和丘陵面积多达92.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除山多海拔高以外,还是我国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贵阳市境内地质形态也多见峰林,且部分峰林坡度大于45度,城市内高差地形普遍存在,为城市建设增加了不小难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山地资源,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地营造和谐山水城市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1.2项目背景
贵阳国际城项目位于贵阳市西南,太慈桥区域,车水路西侧,距市中心3.5公里。E1地块为酒店用地,位于整个国际城东北,是国际城面向城市中心的主出入口及展示区,区位优势明显。总用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4.6 万平方米,包括酒店、公寓、公交场站等建筑。用地南面为国际城商业综合体,西面为居住小区,东面为小车河沿河风光带。南面道路为国际城小区主要出入口。基地内有一处近50米高孤峰型自然山体,地质环境特殊,且用地四周标高呈西高东低之势,高差达十余米,这些因素都成为了该项目的设计重点及难点。
2、城市山地酒店设计要点
2.1坡度适宜性分析
从建筑场地角度来说,山地是指地形起伏变化,存在不同山势、坡度、高差、自然肌理的地形地貌。对于是否为可建设用地的评判标准来说,关键在基地地形的起伏变化,即坡度。我们需根据现有条件,测量分析可建设坡度的区域和范围,为建筑体量的摆放提供依据。对于有条件进行人工加工的场地,可适当进行坡度调整,平衡土方量,形成不同标高的台地,便于进行建筑设计。
该项目中存在的喀斯特地形山体不同于普通山体,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所以建筑不能照搬普通传统山地建筑的搭、架、抬等手法进行设计。由于项目基地内山体形态为孤峰,山体成为了基地舞台内独特的角色,在进行建筑形态选择时,既要与之和谐共舞又应避免与山体有过多的“接触”,以免对山体的地质基础产生破坏。
2.2总图及竖向设计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对于采光、日照条件的限制较少,对于建筑朝向,形态的限制也就较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要考虑每个单体之间的关联,明确它们对于总图而言的主次关系,做到疏密有致、层次清晰。为保持与山体自然形态的融合,该项目建筑轮廓上采取曲直结合的自由形态,以同山体趋势一致的方式向周边生长延伸,形成总图构图上三向张拉的“力”。同样的元素运用也维持了建筑群体的整体形象。
等高线是每一个山地用地独特的设计背景,如何顺应地势,合理改造利用,是竖向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点。该项目用地北侧为自然山体,坡度极陡,在不破坏山体结构的前提下,为尽可能的利用土地资源,需在山脚处开挖10米深的挡土墙,设置截洪沟,把用地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相差13米的高差平整成三个不同标高的台地,通过不同标高的人车行出入口与东、南、西侧道路进行衔接。三个标高的台地之间相对独立,形成酒店、公寓、公交场站三个不同使用功能的公共开放场地。同时,利用半地下室空间,在不同标高上设置建筑出入口。这样分层次地梳理了复杂的竖向标高,通过剖面图的描绘,即可清晰的了解各建筑单体之间建立起的竖向系统。
2.3酒店建筑空间设计
酒店建筑空间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包含对外开放空间的独立性与便利性、客房与餐饮房间的景观视线要求、后勤辅助空间的流线设计等。以大堂为中心,高效组织各人流,避免客人与服务流线的交叉,兼顾舒适性、便利性;餐饮和宴会厅是除大堂外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要设置独立的出入口方便对外营业,且有较好的景观;客房主要考虑采光、景观视线要求,处理好疏散距离等硬性指标;后勤辅助空间为节约用地,可置于地下室,通过后勤竖向交通与客房、餐厅联系,还要设计通往地下室的货运流线。
该项目设计中通过建筑形态的扭转,保证了客房、公寓房间均能满足面向山景或河景,也能满足日照及采光要求。酒店大堂及餐饮空间的出入口开在城市级道路上,面对沿河风光带,并设置大堂前广场吸引人流,餐饮区结合内庭院营造高品质景观空间。后勤辅助空间设置于地下室,酒店区地下车库为保证货车通行,留足通车净高,在后勤区设置卸货区,并且与客人使用的停车区分开设置。
2.4建筑室内外一体化设计
酒店是一种既有内向私密空间,又有外向开放空间的建筑。所以室内外一体化设计是酒店设计的关键点之一。通过采用一些山地建筑的设计手法,让自然环境渗透于建筑空间之中,互相穿插交融。架空、半地下室、退台的运用使得不同标高之间,不同灰度空间之间常常能发生更多的活动行为与视线交流。考虑到该项目还需具备社区公共活动功能,面向国际城的居民开放,创造更多室外活动场地变成了一项设计任务。将公交场站大顶棚设置为可上人的绿化屋顶,并通过钢结构楼梯与沿河风光带相邻,使公共活动场所变成一个串联的有机体。
3、城市山地酒店设计难点
3.1建筑与山体的一体化设计
在复杂的城市肌理与地形地貌环境中,建筑师不仅要找寻一种与城市空间的对话,还要维持建筑整体形象与山体形态在自然走势上的一致性。该项目中,百米高的塔楼融合进城市天际线,退台式小体量顺应山体的自然形态,公交场站大跨度顶棚呼应南侧商业综合体的尺度。既满足容积率的要求,又在国际城社区与城市界面交汇的枢纽位置上找到平衡点,做到与基地周边城市尺度一体化设计。为了削弱建筑体量对山体的影响,将客房区域各层室外露台通過与景观设计结合的手法,层层渐落,转化为山体坡向上的一部分,形成不同的视觉场景里的景点与观景点,从而丰富了建筑场所内不同人群在空间上的对话。 3.2消防设计
消防设计是山地建筑的设计难点,同时也是酒店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重点。消防车出入口、消防车道、消防登高场地等要素均要满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山体阻碍、高层建筑等情况,加大了消防设计的难度。
该项目中山体占据了整个用地北侧,阻断了建筑北面的道路,加上容积率的要求,使得两栋高层建筑都無法形成消防环道,只能采取单侧消防通道的方式。而两栋高层建筑室外因处于不同标高的台地上,两处消防通道也无法进行沟通,只能借用东西两侧的城市道路连通消防车道。
坡度也是山地建筑中不可忽视的消防障碍。由于基地出入口及建筑长边侧的室外地坪均存在坡度,建筑师必须严格计算坡度,保证消防车的出入口小于8%,消防扑救面小于3%的坡度要求。在满足消防设计的基础上,再协调计算建筑出入口标高,地下室顶板标高等要素。每一处标高均应计算到位,缺一不可。在设计完善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及时保持和消防部门、审图公司的沟通,以确保消防设计的合理合规。
3.3基地内外交通组织
该项目在基地内部由于不同台地间存在较大高差,很难形成畅通的车行系统,而基地外部,由于建筑单体面对的城市道路等级不同和相邻建筑性质的不同,导致整个交通组织既要保持相对独立,又要便于人车通行。
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该项目设置了三处相对独立的出入口。酒店区面向东侧城市道路开口,标高为1071.00,人车混流,人行直通酒店大堂,车行出入口进入地下二层停车库;公寓区面向西侧小区级道路开口,标高为1081.00,人车分流,人行直通公寓大堂,车行出入口进入地下一层停车库;公交场站面向南侧城市次路开口,顺应车流方向进出。这样将整个项目的使用人群进行有效的分流疏导,形成了地面人行不交叉,地下车库使用人群分流管理的体系,也为后期酒店物业运营提供方便。
公交场站是本项目兼容的独立功能,是基地周边公共交通枢纽,易造成酒店周边交通压力。将公交场站沿南面城市道路设置,优化车行流线顺向驶入开出,尽力避免对南面商业综合体车流的干扰。
结语:
城市山地酒店设计涉及的问题多而复杂,自然山地条件一方面为酒店提供良好的景观资源,促成了丰富的建筑形态,另一方面也对交通、消防、设备使用、施工设计等增加了许多限制条件。如何趋利避害,需要建筑师通过实际项目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怀着建设山水城市的共同愿望,对于天然格局的西南城市山地的建设,更应找寻切实可循的方法,并不断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山水格局和城市建设相结合,设计出建筑与自然相协调的山水城市。
参考文献:
[1]汪伟,《杭州西溪喜来登山地度假酒店设计探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潘琴,《浅析山地度假酒店的建筑设计方法——马鞍山蓝山伟星酒店的探讨》,四川建筑,2016.2
【关键词】城市山地建筑;酒店设计;设计难点
1、研究背景
1.1社会背景
我国山地众多,占到了陆地总面积的30%以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我国城市内平地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寻找新的场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山地和丘陵面积多达92.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除山多海拔高以外,还是我国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贵阳市境内地质形态也多见峰林,且部分峰林坡度大于45度,城市内高差地形普遍存在,为城市建设增加了不小难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山地资源,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地营造和谐山水城市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1.2项目背景
贵阳国际城项目位于贵阳市西南,太慈桥区域,车水路西侧,距市中心3.5公里。E1地块为酒店用地,位于整个国际城东北,是国际城面向城市中心的主出入口及展示区,区位优势明显。总用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4.6 万平方米,包括酒店、公寓、公交场站等建筑。用地南面为国际城商业综合体,西面为居住小区,东面为小车河沿河风光带。南面道路为国际城小区主要出入口。基地内有一处近50米高孤峰型自然山体,地质环境特殊,且用地四周标高呈西高东低之势,高差达十余米,这些因素都成为了该项目的设计重点及难点。
2、城市山地酒店设计要点
2.1坡度适宜性分析
从建筑场地角度来说,山地是指地形起伏变化,存在不同山势、坡度、高差、自然肌理的地形地貌。对于是否为可建设用地的评判标准来说,关键在基地地形的起伏变化,即坡度。我们需根据现有条件,测量分析可建设坡度的区域和范围,为建筑体量的摆放提供依据。对于有条件进行人工加工的场地,可适当进行坡度调整,平衡土方量,形成不同标高的台地,便于进行建筑设计。
该项目中存在的喀斯特地形山体不同于普通山体,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所以建筑不能照搬普通传统山地建筑的搭、架、抬等手法进行设计。由于项目基地内山体形态为孤峰,山体成为了基地舞台内独特的角色,在进行建筑形态选择时,既要与之和谐共舞又应避免与山体有过多的“接触”,以免对山体的地质基础产生破坏。
2.2总图及竖向设计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对于采光、日照条件的限制较少,对于建筑朝向,形态的限制也就较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要考虑每个单体之间的关联,明确它们对于总图而言的主次关系,做到疏密有致、层次清晰。为保持与山体自然形态的融合,该项目建筑轮廓上采取曲直结合的自由形态,以同山体趋势一致的方式向周边生长延伸,形成总图构图上三向张拉的“力”。同样的元素运用也维持了建筑群体的整体形象。
等高线是每一个山地用地独特的设计背景,如何顺应地势,合理改造利用,是竖向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点。该项目用地北侧为自然山体,坡度极陡,在不破坏山体结构的前提下,为尽可能的利用土地资源,需在山脚处开挖10米深的挡土墙,设置截洪沟,把用地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相差13米的高差平整成三个不同标高的台地,通过不同标高的人车行出入口与东、南、西侧道路进行衔接。三个标高的台地之间相对独立,形成酒店、公寓、公交场站三个不同使用功能的公共开放场地。同时,利用半地下室空间,在不同标高上设置建筑出入口。这样分层次地梳理了复杂的竖向标高,通过剖面图的描绘,即可清晰的了解各建筑单体之间建立起的竖向系统。
2.3酒店建筑空间设计
酒店建筑空间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包含对外开放空间的独立性与便利性、客房与餐饮房间的景观视线要求、后勤辅助空间的流线设计等。以大堂为中心,高效组织各人流,避免客人与服务流线的交叉,兼顾舒适性、便利性;餐饮和宴会厅是除大堂外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要设置独立的出入口方便对外营业,且有较好的景观;客房主要考虑采光、景观视线要求,处理好疏散距离等硬性指标;后勤辅助空间为节约用地,可置于地下室,通过后勤竖向交通与客房、餐厅联系,还要设计通往地下室的货运流线。
该项目设计中通过建筑形态的扭转,保证了客房、公寓房间均能满足面向山景或河景,也能满足日照及采光要求。酒店大堂及餐饮空间的出入口开在城市级道路上,面对沿河风光带,并设置大堂前广场吸引人流,餐饮区结合内庭院营造高品质景观空间。后勤辅助空间设置于地下室,酒店区地下车库为保证货车通行,留足通车净高,在后勤区设置卸货区,并且与客人使用的停车区分开设置。
2.4建筑室内外一体化设计
酒店是一种既有内向私密空间,又有外向开放空间的建筑。所以室内外一体化设计是酒店设计的关键点之一。通过采用一些山地建筑的设计手法,让自然环境渗透于建筑空间之中,互相穿插交融。架空、半地下室、退台的运用使得不同标高之间,不同灰度空间之间常常能发生更多的活动行为与视线交流。考虑到该项目还需具备社区公共活动功能,面向国际城的居民开放,创造更多室外活动场地变成了一项设计任务。将公交场站大顶棚设置为可上人的绿化屋顶,并通过钢结构楼梯与沿河风光带相邻,使公共活动场所变成一个串联的有机体。
3、城市山地酒店设计难点
3.1建筑与山体的一体化设计
在复杂的城市肌理与地形地貌环境中,建筑师不仅要找寻一种与城市空间的对话,还要维持建筑整体形象与山体形态在自然走势上的一致性。该项目中,百米高的塔楼融合进城市天际线,退台式小体量顺应山体的自然形态,公交场站大跨度顶棚呼应南侧商业综合体的尺度。既满足容积率的要求,又在国际城社区与城市界面交汇的枢纽位置上找到平衡点,做到与基地周边城市尺度一体化设计。为了削弱建筑体量对山体的影响,将客房区域各层室外露台通過与景观设计结合的手法,层层渐落,转化为山体坡向上的一部分,形成不同的视觉场景里的景点与观景点,从而丰富了建筑场所内不同人群在空间上的对话。 3.2消防设计
消防设计是山地建筑的设计难点,同时也是酒店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重点。消防车出入口、消防车道、消防登高场地等要素均要满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山体阻碍、高层建筑等情况,加大了消防设计的难度。
该项目中山体占据了整个用地北侧,阻断了建筑北面的道路,加上容积率的要求,使得两栋高层建筑都無法形成消防环道,只能采取单侧消防通道的方式。而两栋高层建筑室外因处于不同标高的台地上,两处消防通道也无法进行沟通,只能借用东西两侧的城市道路连通消防车道。
坡度也是山地建筑中不可忽视的消防障碍。由于基地出入口及建筑长边侧的室外地坪均存在坡度,建筑师必须严格计算坡度,保证消防车的出入口小于8%,消防扑救面小于3%的坡度要求。在满足消防设计的基础上,再协调计算建筑出入口标高,地下室顶板标高等要素。每一处标高均应计算到位,缺一不可。在设计完善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及时保持和消防部门、审图公司的沟通,以确保消防设计的合理合规。
3.3基地内外交通组织
该项目在基地内部由于不同台地间存在较大高差,很难形成畅通的车行系统,而基地外部,由于建筑单体面对的城市道路等级不同和相邻建筑性质的不同,导致整个交通组织既要保持相对独立,又要便于人车通行。
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该项目设置了三处相对独立的出入口。酒店区面向东侧城市道路开口,标高为1071.00,人车混流,人行直通酒店大堂,车行出入口进入地下二层停车库;公寓区面向西侧小区级道路开口,标高为1081.00,人车分流,人行直通公寓大堂,车行出入口进入地下一层停车库;公交场站面向南侧城市次路开口,顺应车流方向进出。这样将整个项目的使用人群进行有效的分流疏导,形成了地面人行不交叉,地下车库使用人群分流管理的体系,也为后期酒店物业运营提供方便。
公交场站是本项目兼容的独立功能,是基地周边公共交通枢纽,易造成酒店周边交通压力。将公交场站沿南面城市道路设置,优化车行流线顺向驶入开出,尽力避免对南面商业综合体车流的干扰。
结语:
城市山地酒店设计涉及的问题多而复杂,自然山地条件一方面为酒店提供良好的景观资源,促成了丰富的建筑形态,另一方面也对交通、消防、设备使用、施工设计等增加了许多限制条件。如何趋利避害,需要建筑师通过实际项目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怀着建设山水城市的共同愿望,对于天然格局的西南城市山地的建设,更应找寻切实可循的方法,并不断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山水格局和城市建设相结合,设计出建筑与自然相协调的山水城市。
参考文献:
[1]汪伟,《杭州西溪喜来登山地度假酒店设计探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潘琴,《浅析山地度假酒店的建筑设计方法——马鞍山蓝山伟星酒店的探讨》,四川建筑,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