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泡茶慢慢浓(节选)

来源 :诗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u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皓的诗歌语言浅切、平淡、日常化,在审美直觉中不会给人以震惊和艳羡,但在体味之后产生的感觉,如陈年老酒,回味绵长。


  生活即是诗。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富有日常气息的诗无疑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在大众文化席卷一切的今天,诗早已不是高山仰止的对象,已经彻底变成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趣味的一种日常审美现象。生活场景、日常行为进入诗歌,从整体上讲,传统诗歌的固有属性减弱,质朴中生活色彩加重。现代诗歌有日常语言叙述的简明、直接、不讲含蓄相的特点,但李皓的诗歌并不是任意而为的,他注意到了声音抑扬顿挫以及语义落差的特点,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内心感觉之间找到平衡点。诗人李皓一方面努力使诗歌回到生活本身,另一方面又使诗歌具有哲理性思辨色彩。
  钟嵘在《诗品序》中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喜怒哀乐皆可以用诗歌抒发。
  李皓在《青杏吟》中写道:“在没有成熟之前/青杏更像一片圆圆的叶子/就像山间的清泉/经过石头的时候/更像石头/自由自在的山风/带来清晨山鸡的鸣叫/当青杏成为红杏/最初的叶子/就成了高高的围墙/比树还高的叶子/高不过一颗欲滴的红/你要赶在青杏时节/去山里走一走/因为此时/叶子和果实还可以/混为一谈/而青杏和红杏/还互不相认。”
  绿叶与青杏的意象,在诗人的瞬间审美观照下,直观为清泉流过石头,洁净、清纯,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李皓诗歌的音节有跌宕,思想有跨度,诗意遒劲内敛、充满张力,读者阅读在语言缝隙中有思考的余地。《惊蛰》:“这只思念的虫子/又忍不住爬了出来/春风春雨都不是诱饵/你的音容笑貌/撬开记忆的坚冰/每一滴忘情水/都是眼泪的种子/并非每一个疮疤/都来自疼痛/揭开冬天败象丛生的孽障/那蠢蠢欲动的/不再是肉身/是万劫不复的美。”艺术就是为情感找到恰当的形式,内在情感与日常语言的契合与一以貫之是李皓的诗歌特色。诗人目见耳闻、切身感受农村生活的日常现象,内心情感在字里行间得以生动呈现,诗的哲理意蕴与美学原则和谐统一。
  当代诗歌的审美意识、语言形式、情感表现都产生新的范式。诗在任何时代都是文化的灵魂,是民族情感的浓缩。描绘乡土、书写故园是古往今来诗人永恒的主题,思乡之情更是永恒的心理现象。现代社会,乡土中国已经被现代中国代替,乡土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实际生活中的梦想进入城市,在城市中产生乡土情结,依然是很多人的情感依托。
  李皓的诗有一种品格,那就是立意根植乡村,用淳朴流畅的语言,营造了高于现实的情景。《落叶》中的人,将日常化活动的意象化为凋零的枯叶。离乡的人就像是落叶,落叶从发芽、生长到凋零的回环往复的循环,正是一代代人的宿命。“人生一世,你的舞蹈/不比一枚落叶更加轻盈/把喘息留在枝头/把叹息伸进泥土/一切都是命运使然。就像记忆中/那枚红枫曾经狠狠将我绊倒/而我只能别过身去,被秋风/掀起来,又轻轻放下。”
  李皓的诗平淡而深刻,如他的《秋雨黄昏》:“这一滴,又一滴令人心悸的/方块儿雨,来得比一枚落叶/轻盈,比一道闪电的眼神/迅疾/我把秋雨视为季节改变的借口/窗棂的敲打,是在探听虚实/只有误会的云彩能生出/虚伪的寒凉/你一遍遍重复着所谓经验之谈/而黄昏,早已把秋风掩盖得/只剩下一声紧似一声的/叹息/一滴雨能证实什么?一滴雨/捱到明天也不一定是朝露/一滴露水看尽人生繁华……”
  这首诗,将秋雨的冷寂和季节的循环相互映衬,用代表纯洁的露珠和代表坚强的石头来表达改善环境的勇气。“梧桐更兼细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互文产生的意境,在诗中有了全新的诠释。
  阅读李皓的诗,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一直赶路。行色匆匆,身心疲乏,在诗情觉醒中常有生活气息和人生体验的结合。在平常生活中,诗人用平常的眼睛看出不平常的生命意识。田野里的童年,城市里的生活,他用诗安顿和还原自己的向往,乡野无意识的不合时宜与城市理性达成诗意的唤醒的一致。


  李皓丰富的阅历和思想的厚度使他的诗浑厚、沉稳、质朴,充盈着对生活的敬畏,对世道人心的拷问,对名山大川的仰慕,对人间万物的爱慕。李皓敏锐细微的观察力,给日常生活细节赋予了更高的理性的考量,加之他有一颗顽强的心灵,在城市、在乡村,他的诗渗透生活的本质力量并使之对象化,理性探视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旁敲侧击”实现秘响旁通。
  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流行以来,诗歌从抒情方式到表现技巧再到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与传统诗歌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诗歌之所以是诗歌,自有它的独特属性。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语言,要有独特的表现力,呈现出一个审美想象世界,进而传达出完整的意义。
  朱光潜先生说,诗是有音律的文学。诗歌是人格的焕发,充实而又完美的诗是人格涵养的自然结晶,是人的至性至情,其内涵是理智渗透情感所生的智慧,即是物我两契的天机。李皓的诗歌错落有致,是现实生活经验与心灵世界的完美契合。
其他文献
敏锐的诗眼 灵异的诗心  诗人与凡人之殊异就在于他有一双敏锐的诗眼,一颗灵异的诗心。曾新友是一个有敏锐艺术感触的诗人。他诗思敏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雷电……每每都能激发他的诗情,引起他的诗兴,从而创作出咏物抒怀的作品。  红着脸长出的情丝/随风雨结晶成心血的颗粒/数一数 尽是张扬美丽的泪滴。  ——《红豆》  这首短诗,将红豆比作“美丽的泪滴”,这与王维那首同题名作相较,又有了新的诗味。  
期刊
暮春告慰书  ——致J  醒来。  也没有可以拥抱的人。  打开窗户:一只乌鸦  衔着落花,飞停在院子的晾衣绳上。  阳光透进屋内,这面教义的镜子  映照你脸庞  染上熟桃的暗色。  风吹过桂树,发出顽童般哗哗的笑声。  你深居简出,任街上拥挤的人群  像灰白的浪花一样  拍打静滞的时光。  秘密足以反哺你的骄傲,这里  这间公寓,如同一本忏悔录  开启又合上;  孤独的论争悄然发生,  而枕边时
期刊
在熟读诗歌批评家谭五昌的一些诗作后,以“灵魂”作为篇名的关键词,我认为毫无疑问是准确的。如果把呼吸当作检验人是否存活的标尺的话,那么灵魂即为诗歌的标尺,或者诗歌的母土。  广阔的抒情视野、强烈的精神愿景、純美隽永的诗歌意象是谭五昌诗歌作品的重要属性,而生成这一属性的首要条件就是“灵魂”的介入深度,其组诗《灵魂的内核》形而上地举证了这一点。在这些有着传统抒情诗高度,并对现行诗歌美学标准没有丝毫降格的
期刊
谭五昌在海子墓前  今天,我携带着五万吨油菜花的芳香  来到你安睡的墓地前  你的老母亲正在周围的菜地种菜  你的老父亲还在病床上苦苦挣扎  你独自一人长久地沉睡,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今,你爱过的四姐妹早已云散四方,不见踪影  你蘸着心血歌哭过的土地  正在被股票般汹涌的欲望疯狂掠夺  你瘦哥哥梵高笔下的向日葵  又被市场上每日价格飞涨的黄金幸福地绑架  但你面朝过的大海  喂养过众多干枯的心灵
期刊
在中国当代的诗歌批评家群体中,谭五昌是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位,至今已出版《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象》《诗意的放逐与重建——论第三代诗歌》《在北师大课堂讲诗》(五卷本)等多部诗学著作。谭五昌既是学院派批评家,也是一位深度介入诗歌现场、热心于新诗建设、具有奉献精神的践行者,他发起并主持的年度“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以及海子诗歌奖、昌耀诗歌奖等诗歌奖项,均在诗歌批评界与学术界具有良好反响。时至今日,
期刊
“不要怨恨任何人。不要降低你的蜂巢/蜜蜂不会带着沮丧/奔向它的花”(《春之咏叹》),蓝蓝诗句中的主体性和敏感性一下子抓住了我。在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颠覆、解构的写作背景中,蓝蓝遗世而独立,她更加深入到事物内部,在一切卑微的事物上,寻找不可替代的“主体性”,并用其敏感、缠绵、多声部复调的诗意唤醒,加强了主客体的联系,从而达到了诗人与事物的有效链接。“低矮的马齿苋、庄严的麦蒿,永恒的继承人/它们从来不
期刊
雪女  雪女,本名胥永珍。诗人、作家、摄影师。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山东,现居深圳。出版散文集《云窗纪事》、诗集《无尽的长眠有如忍耐》。梅兰站  梅兰站透着倨傲和清冷。  她通常在此转车,停留片刻。  冬天站在梅花树下,  春天站在兰花树下,  抬起的脸也染上一丝倨傲和清冷。  她从不为这片刻的停驻  思虑什么。头脑空着  迎接晨光与飞鸟。听任清风  吹起轻薄衣衫。倦怠的身心  在尽情呼吸中,焕然一新
期刊
纪开芹  纪开芹,安徽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诗刊》《诗歌月刊》《清明》《解放军文艺》等,参加诗刊社第33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修得一颗柔软之心》《虫鸣向晚》和随笔集《柔而刚的老舍》《忧伤而坚韧的曹禺》。签收员  他在货车前站着  登记、拍照、签收  车灯照着寒冷的十一月  空气中  浮尘飞扬  茫然,凄惶而无所依靠  十点半。大上海流光溢彩  草民们已将黑夜运走  悲哀运走  
期刊
进入新世纪(21世纪)以来,诗歌写作呈现出极其活跃的态势乃至某种繁荣迹象,随着中国社会多元文化格局的日渐生成与定型,有利于诗歌写作的外部及内部环境变得日益宽松起来,当下诗歌写作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题材取向、美学形态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极端丰富性与驳杂性,为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新诗所罕见。从语言角度来看,“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兼有二者特点的“书面语”加“口语”的“复合型写作”并行不悖,持各种语
期刊
1  坦诚,是张二棍给我最深的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优秀诗人的先兆。坦诚,不仅需要过硬的品质和宽厚的胸襟做支撑,还需要有同充斥谎言的堕落的世俗对峙的信念。诗写到最后,技术经常会显得不够用,需要用自身的品质、胸襟及信念,给词语注入生机和力量。2  非要分类的话,我会把目前的汉语新诗,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方式写作,一种是中国式写作。前者的根在西方,但垄断了诗坛很长时间,其特点是自我,深邃,高蹈,复杂,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