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届八国峰会(G8)2008年7月7日至9日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举行,国际社会各界和媒体对本届峰会的关注超过以往,各媒体以多个视角对峰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报道和评论。本届年会有四个值得关注的看点:一是参加会议的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众多是历届年会所没有的,应邀与八国集团对话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和七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另有韩国、印尼、澳大利亚三个特邀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国际能源机构、非洲联盟和欧洲联盟的代表;二是本届峰会不仅延续了多年的“G8 5”对话机制,进一步扩大到了“G8 8”对话,八国峰会架构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模式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三是峰会召开期间正值多事之秋,世界经济风险不断扩大,全球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如何破解当前世界经济难题和应对诸多全球热点问题自然成为峰会的主要议题和媒体评论的焦点;四是中国在本届年会发出的声音和积极作用成为新的看点,对中国的关注和评价成为媒体重点报道的内容。
对八国峰会架构演变的思考
考察八国峰会初期形成的初衷,是西方国家通过一年一次的定期会晤和磋商,协调各国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看法和立场,虽然它对有关国家不具有强制性措施作用,也不能有效地解決全球性问题,但成员之间的默契对全球政治、经济的运行曾经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八国峰会也被称作“富国俱乐部”,在等级上是“富贵”地位的象征,在形式上是以“会员”的独特方式协调经济、政治政策的多边架构。虽然原来的八国峰会在处理世界经济和全球问题等方面曾经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八国集团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的代表性、合法性以及权威性等方面在不断受到质疑。舆论普遍认为,如果把世界其他具有一定影响的国家排除在外,单凭八国集团很难有效解决全球所有的问题,同时八国集团也意识到没有中国等国家的参与,八国峰会已经很难再有更大的作为了。由此自2003年中国应邀出席八国峰会以来,八国峰会架构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变革。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应对当时因“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协调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起个西方发达国家建构了七国集团首脑定期会晤和磋商的峰会架构。由于七国集团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其经济实力决定了七国集团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可以制定国际经济运行的各种规则,同时在峰会框架内讨论全球重大问题时将其他国家“边缘化”,具有一定“会员资格”的聚会模式,因而七国集团峰会组织架构相对封闭,被视为只局限于富国才能加入的“俱乐部”。尽管当时的七国集团峰会制定的经济政策对七国以外的国家未必具有约束力,但峰会涵盖的议题超越了七国集团内部的范畴,不可否认当时的七国峰会在处理一些世界经济问题中的确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对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国际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七国集团峰会的政治色彩开始明显加强,关注的议题逐渐扩展到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从参与到加入,使七国峰会架构扩大为八国,峰会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囊括了经济政策的协调、全球贸易谈判,以及地区热点和气候变化等议题,几乎包揽了全球所有的重大问题。而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合作日益广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来人类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世界经济等多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八国集团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权威性也受到新兴力量强有力的挑战。因此,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不仅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谋对策与合作应对,而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由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八国集团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并于2003年开始构建南北领导人对话机制,南北对话成为八国峰会构架的有机组成部分,随之八国峰会的架构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演变成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多边对话机制。2005年在英国举行的峰会上,八国集团首脑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五个发展中大国首脑举行了南北对话,也就是“G8 5”对话,“G8 5”南北领导人对话机制就此正式建立,并成为每年一次峰会的惯例。本届峰会,主办国日本又首次邀请了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尼三国,从而形成了“G8 8”对话架构,使多边对话进一步延伸。另外在本届峰会期间,五个发展中国家在与八国集团对话前进行了集体的多边会晤和分别的双边会晤,这就形成了八国集团开会的同时五国也开会的新的现象,使八国峰会对话机制不仅包含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话成分,而且成为发展中国家多边和双边对话的平台。
继续加强了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不仅是本次峰会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各国谋求平等和互利局面的体现,反映了多边对话机制是化解国际危机的有效途径。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七国集团峰会到90年代的八国集团峰会,又从本世纪初的“G8 5”对话升格到本届的“G8 8”对话,使八国峰会演变成加强南北多边对话机制和国际论坛,赋予了八国峰会架构新的内容。因此,在国际社会各界和媒体对本届峰会议论纷纷的同时,八国峰会架构的现状与未来也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思考,八峰会最终将以什么样的架构形式存在下去,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与本届峰会八国集团取得的“成果”相比,似乎更具现实和长远意义。
八国峰会面对的全球热点问题
此次八国峰会正逢世界经济问题百出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如何应对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使当前世界经济摆脱困境、“涉险过关”自然是各国领导人需要共同商讨的主要议题,同时也是社会各界与媒体所关注和期待的。与此同时,环境与气候变化和援助非洲以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等问题也在其中,“朝鲜非核化”是本届峰会的政治议题。
本次峰会期间,八国集团达成了各项协议,并且发表了政治、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共同声明,但峰会取得的成果却与各界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就各界关注的能源和粮食安全问题,八国集团仅仅发表了一项“苍白无力”的声明,表示对石油和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强烈关注”,称石油和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尽管八国集团在对全球经济前景表现乐观的同时,承认世界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衰退风险,并表示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缓解油价和粮价持续攀升的问题,而如何化解困扰当前世界经济的难点问题,却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的具体方案或措施。本次峰会再次把世界气候变化定为最重要的议题,这一议题也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多次国际会议磋商关注的焦点,反映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此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八国集团表示将寻 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达成共识,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从形式上看,虽然八国集团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有了新的积极进展,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承担领导责任。但由于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一直对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制定的量化指标与有关国家存在着争议和分歧,而且八国集团并未确定中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具体量化指标,因而八国集团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表述显得既乏力也空洞,不能令人信服。在援助非洲发展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问题上,八国集团承诺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投资环境,并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八国首脑同非洲国家和非盟领导人对话会议上,双方商讨了石油和粮食价格攀升对非洲的影响,八国集团虽然表示愿意提供资金继续支持非洲的发展,但也没有提出更多的具体措施,仍然只限于口头上和形式上的承诺。在当前全球政治和国际安全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上,八国集团高度评价了朝核问题取得的积极进展以及中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对巴以、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都未涉及,只是敦促伊朗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在政治问题上没有任何成果可言。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八国峰会本身不具有国际组织的性质,架构松散没有凝聚力,也没有严格的制度和约束力,再加上八国内部间的利益分歧严重,在解决全球问题和顾及自身利益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是争权夺利和互相制衡,导致年年峰会“无果而终”。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或达成某项协议,也往往停留在“一纸空文”之上,这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问题。过去的30多年来,每次峰会举行时都是批评声不断,媒体普遍认为长期笼罩全球经济的难题和困惑始终未曾被解决过,八国集团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八国峰会到底还能有什么作为令人怀疑。此次峰会是否依然如此?一些媒体再次对峰会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本次峰会没有拿出多少切实可行的破解世界经济难题的新举措,“作秀”和“走过场”成分依然多于实际意义,没能走出只开会不作为的“怪圈”,由此西方国家也应该认真“反省”一下了。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却在全球粮食和石油价格的上涨问题百般推卸责任,简单和不负责地把当前粮价和油价的攀高“怪罪”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大肆渲染由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发展导致能源和粮食需求增加,推动了价格的上涨。众所周知,粮食和石油价格的上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受供需偏紧、欧佩克限产、美元疲软、地缘政治、投机行为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粮价和油价上涨的是非曲直的争论中,一味地强调由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发展导致需求增加,使粮价和油价不断上涨,这种略显有些荒唐和牵强的论点,实际反映了粮食和石油价格背后的博弈。
感受中国存在的氛围
虽然有媒体指责,本届峰会在一些全球性问题和如何应对世界经济风险隐患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国际社会和媒体对中国参加的有关议题的特别关注,感受了中国存在的氛围,中国的声音和作用为会议增添了新的看点。峰会期间,媒体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中国,加强了对中国代表团活动的全方位跟踪报道。
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錦涛在仅有的三天时间日程安排如此紧凑和繁忙、多边和双边对话的内容如此丰富是近年来国际会议不多见的。特别是就世界经济问题胡锦涛主席阐述了中国的原则立场,表达了面对诸多全球问题和严峻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中国的看法和思路,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性建议。其中包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体系、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体系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会议上全面系统地提出有关世界经济体系建设的主张和设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全球问题的责任感和积极态度。同时,还分别就能源和粮食安全、千年发展目标等议题表明了中国的看法和态度。胡主席在各个场合的发言,内容具体、立场鲜明,反映了中国领导层把握国际关系大趋势的远见卓识能力,让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领导人的务实风格和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高度评价了胡主席在出席各个会议的发言和处理国际关系的能力,甚至有舆论置疑没有中国的参加八国峰会还会有多少“生命力”和积极意义,这也折射出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化和当代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峰会期间胡锦涛主席还通过穿梭式外交同与会有关国家领导人会晤,对汶川地震各国给予的国际援助深感谢意,并就有关国家领导人参加8月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表示欢迎。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给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占的分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中国具备了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巨大的物质财富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物质条件。另外,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与“和谐社会”、“和谐地区”、“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必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所看到的是,今日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之路,表现为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和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中,依然存在的传统安全威胁尚未消除,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却日益严重,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成为全球问题,国家安全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密切相连,逐步形成了全球化时代不可分割的集体安全,很难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应对全球性和跨国性安全问题上独善其身,或避免来自各领域的威胁,实行有效的安全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和努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是义不容辞的。
(责任编辑:王 栋)
对八国峰会架构演变的思考
考察八国峰会初期形成的初衷,是西方国家通过一年一次的定期会晤和磋商,协调各国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看法和立场,虽然它对有关国家不具有强制性措施作用,也不能有效地解決全球性问题,但成员之间的默契对全球政治、经济的运行曾经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八国峰会也被称作“富国俱乐部”,在等级上是“富贵”地位的象征,在形式上是以“会员”的独特方式协调经济、政治政策的多边架构。虽然原来的八国峰会在处理世界经济和全球问题等方面曾经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八国集团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的代表性、合法性以及权威性等方面在不断受到质疑。舆论普遍认为,如果把世界其他具有一定影响的国家排除在外,单凭八国集团很难有效解决全球所有的问题,同时八国集团也意识到没有中国等国家的参与,八国峰会已经很难再有更大的作为了。由此自2003年中国应邀出席八国峰会以来,八国峰会架构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变革。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应对当时因“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协调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起个西方发达国家建构了七国集团首脑定期会晤和磋商的峰会架构。由于七国集团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其经济实力决定了七国集团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可以制定国际经济运行的各种规则,同时在峰会框架内讨论全球重大问题时将其他国家“边缘化”,具有一定“会员资格”的聚会模式,因而七国集团峰会组织架构相对封闭,被视为只局限于富国才能加入的“俱乐部”。尽管当时的七国集团峰会制定的经济政策对七国以外的国家未必具有约束力,但峰会涵盖的议题超越了七国集团内部的范畴,不可否认当时的七国峰会在处理一些世界经济问题中的确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对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国际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七国集团峰会的政治色彩开始明显加强,关注的议题逐渐扩展到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从参与到加入,使七国峰会架构扩大为八国,峰会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囊括了经济政策的协调、全球贸易谈判,以及地区热点和气候变化等议题,几乎包揽了全球所有的重大问题。而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合作日益广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来人类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世界经济等多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八国集团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权威性也受到新兴力量强有力的挑战。因此,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不仅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谋对策与合作应对,而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由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八国集团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并于2003年开始构建南北领导人对话机制,南北对话成为八国峰会构架的有机组成部分,随之八国峰会的架构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演变成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多边对话机制。2005年在英国举行的峰会上,八国集团首脑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五个发展中大国首脑举行了南北对话,也就是“G8 5”对话,“G8 5”南北领导人对话机制就此正式建立,并成为每年一次峰会的惯例。本届峰会,主办国日本又首次邀请了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尼三国,从而形成了“G8 8”对话架构,使多边对话进一步延伸。另外在本届峰会期间,五个发展中国家在与八国集团对话前进行了集体的多边会晤和分别的双边会晤,这就形成了八国集团开会的同时五国也开会的新的现象,使八国峰会对话机制不仅包含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话成分,而且成为发展中国家多边和双边对话的平台。
继续加强了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不仅是本次峰会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各国谋求平等和互利局面的体现,反映了多边对话机制是化解国际危机的有效途径。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七国集团峰会到90年代的八国集团峰会,又从本世纪初的“G8 5”对话升格到本届的“G8 8”对话,使八国峰会演变成加强南北多边对话机制和国际论坛,赋予了八国峰会架构新的内容。因此,在国际社会各界和媒体对本届峰会议论纷纷的同时,八国峰会架构的现状与未来也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思考,八峰会最终将以什么样的架构形式存在下去,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与本届峰会八国集团取得的“成果”相比,似乎更具现实和长远意义。
八国峰会面对的全球热点问题
此次八国峰会正逢世界经济问题百出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如何应对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使当前世界经济摆脱困境、“涉险过关”自然是各国领导人需要共同商讨的主要议题,同时也是社会各界与媒体所关注和期待的。与此同时,环境与气候变化和援助非洲以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等问题也在其中,“朝鲜非核化”是本届峰会的政治议题。
本次峰会期间,八国集团达成了各项协议,并且发表了政治、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共同声明,但峰会取得的成果却与各界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就各界关注的能源和粮食安全问题,八国集团仅仅发表了一项“苍白无力”的声明,表示对石油和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强烈关注”,称石油和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尽管八国集团在对全球经济前景表现乐观的同时,承认世界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衰退风险,并表示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缓解油价和粮价持续攀升的问题,而如何化解困扰当前世界经济的难点问题,却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的具体方案或措施。本次峰会再次把世界气候变化定为最重要的议题,这一议题也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多次国际会议磋商关注的焦点,反映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此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八国集团表示将寻 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达成共识,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从形式上看,虽然八国集团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有了新的积极进展,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承担领导责任。但由于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一直对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制定的量化指标与有关国家存在着争议和分歧,而且八国集团并未确定中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具体量化指标,因而八国集团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表述显得既乏力也空洞,不能令人信服。在援助非洲发展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问题上,八国集团承诺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投资环境,并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八国首脑同非洲国家和非盟领导人对话会议上,双方商讨了石油和粮食价格攀升对非洲的影响,八国集团虽然表示愿意提供资金继续支持非洲的发展,但也没有提出更多的具体措施,仍然只限于口头上和形式上的承诺。在当前全球政治和国际安全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上,八国集团高度评价了朝核问题取得的积极进展以及中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对巴以、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都未涉及,只是敦促伊朗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在政治问题上没有任何成果可言。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八国峰会本身不具有国际组织的性质,架构松散没有凝聚力,也没有严格的制度和约束力,再加上八国内部间的利益分歧严重,在解决全球问题和顾及自身利益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是争权夺利和互相制衡,导致年年峰会“无果而终”。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或达成某项协议,也往往停留在“一纸空文”之上,这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问题。过去的30多年来,每次峰会举行时都是批评声不断,媒体普遍认为长期笼罩全球经济的难题和困惑始终未曾被解决过,八国集团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八国峰会到底还能有什么作为令人怀疑。此次峰会是否依然如此?一些媒体再次对峰会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本次峰会没有拿出多少切实可行的破解世界经济难题的新举措,“作秀”和“走过场”成分依然多于实际意义,没能走出只开会不作为的“怪圈”,由此西方国家也应该认真“反省”一下了。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却在全球粮食和石油价格的上涨问题百般推卸责任,简单和不负责地把当前粮价和油价的攀高“怪罪”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大肆渲染由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发展导致能源和粮食需求增加,推动了价格的上涨。众所周知,粮食和石油价格的上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受供需偏紧、欧佩克限产、美元疲软、地缘政治、投机行为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粮价和油价上涨的是非曲直的争论中,一味地强调由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发展导致需求增加,使粮价和油价不断上涨,这种略显有些荒唐和牵强的论点,实际反映了粮食和石油价格背后的博弈。
感受中国存在的氛围
虽然有媒体指责,本届峰会在一些全球性问题和如何应对世界经济风险隐患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国际社会和媒体对中国参加的有关议题的特别关注,感受了中国存在的氛围,中国的声音和作用为会议增添了新的看点。峰会期间,媒体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中国,加强了对中国代表团活动的全方位跟踪报道。
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錦涛在仅有的三天时间日程安排如此紧凑和繁忙、多边和双边对话的内容如此丰富是近年来国际会议不多见的。特别是就世界经济问题胡锦涛主席阐述了中国的原则立场,表达了面对诸多全球问题和严峻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中国的看法和思路,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性建议。其中包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体系、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体系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会议上全面系统地提出有关世界经济体系建设的主张和设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全球问题的责任感和积极态度。同时,还分别就能源和粮食安全、千年发展目标等议题表明了中国的看法和态度。胡主席在各个场合的发言,内容具体、立场鲜明,反映了中国领导层把握国际关系大趋势的远见卓识能力,让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领导人的务实风格和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高度评价了胡主席在出席各个会议的发言和处理国际关系的能力,甚至有舆论置疑没有中国的参加八国峰会还会有多少“生命力”和积极意义,这也折射出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化和当代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峰会期间胡锦涛主席还通过穿梭式外交同与会有关国家领导人会晤,对汶川地震各国给予的国际援助深感谢意,并就有关国家领导人参加8月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表示欢迎。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给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占的分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中国具备了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巨大的物质财富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物质条件。另外,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与“和谐社会”、“和谐地区”、“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必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所看到的是,今日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之路,表现为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和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中,依然存在的传统安全威胁尚未消除,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却日益严重,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成为全球问题,国家安全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密切相连,逐步形成了全球化时代不可分割的集体安全,很难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应对全球性和跨国性安全问题上独善其身,或避免来自各领域的威胁,实行有效的安全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和努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是义不容辞的。
(责任编辑:王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