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萌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说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问题意识 环境 策略
质疑是学习的源头,是创新的前提。问题出于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问题。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没有求知欲,更不会深入思考,而发现问题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会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首要工作,也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策略。
一、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因素,教师首先放下架子,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教学关系,允许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摆脱已有的知识和思维定势的束缚,积极思考,从而发现创造性的问题。其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有意义,都要热情鼓励,认真倾听,保护好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然后再正确引导学生怎样有效质疑,要在明确对象,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的问题才有意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使学生逐渐从不会问到善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不便或难于回答,要事实求是给学生说明原因,课后给于回答,不能敷衍了事。
二、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质疑
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对表面上看好像没有问题的地方,换个角度或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发现并提出问题,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节时,由于用速度表示运动快慢,学生很熟悉,若采取变换角度,提出“为什么用速度来表示运动快慢呢?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变换的问题,恰是学生疑问之处,也是解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问题又具有开放性。在物理学习中,倡导学生对物理规律及原理追根求源,理解其来龙去脉,如学习动滑轮省力作用时,学生测出拉力大小后,发现不是省一半力,和教材结论不一致,于是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自己释因,设计解决方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冬天人们为什么穿深色衣服,夏天却喜欢穿浅色衣服?化纤衣服为何易沾灰尘?过去桥身多是拱形的?等。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创造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因为问题情境,不仅调动学生情感注意力和体验力,为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打下情感基础,更重要是能极大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身持续不断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决定因素。当然问题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及发展需求,体现新课标与教材要求。如,学习《物体浮沉》内容时预设如下层次情境:(1)将木块和铁块放入水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2)将一斤重的铁块和一斤重的木块放入水中,又会发现什么?钢铁制的巨轮很重吧,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情境使学生对“因为铁重”而沉下去产生怀疑,产生“铁重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的问题,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又如,《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一节,设计了一个学生常见而与并联电路有关的问题情境:闭合电闸,教室里除了一盏坏了的日光灯(可事先装上)外其余的灯都亮了,由于学生已学过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在情境中刻意给学生留下一个线索——教室中有一盏灯坏了,学生很容易沿着这条线索发现问题进入对并联电路性质的探索。
四、加强探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要尽量找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摸摸,看看,做做,多种感官感知,从而发现问题找到规律,从做的过程中摸索到一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研究声音的高低与车轮转速之间的关系时,学生不仅发现声音高低与车轮转速有关,还与纸片插入车轮多少,纸片的厚薄等有关系。转速快,纸片厚,插入少声音高,发现音高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还发现了声音的强弱与振幅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自动手,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发现。又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实验操作后,发现实验中不易操作的几个问题:(1)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木板易跟着动,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2)木块运动中,测力计的示数有时在变;(3)木块在运动中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能否找出更好,更准确的方法。很快,有学生根据相对运动原理,找出把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这种方法。它的优点是如果拉动木板,木块不会动,测力计示数稳定。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不仅更接近真实值,同时还发现摩擦力大小与木板拉动速度无关。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种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和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学会,达到会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问题意识 环境 策略
质疑是学习的源头,是创新的前提。问题出于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问题。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没有求知欲,更不会深入思考,而发现问题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会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首要工作,也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策略。
一、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因素,教师首先放下架子,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教学关系,允许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摆脱已有的知识和思维定势的束缚,积极思考,从而发现创造性的问题。其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有意义,都要热情鼓励,认真倾听,保护好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然后再正确引导学生怎样有效质疑,要在明确对象,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的问题才有意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使学生逐渐从不会问到善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不便或难于回答,要事实求是给学生说明原因,课后给于回答,不能敷衍了事。
二、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质疑
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对表面上看好像没有问题的地方,换个角度或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发现并提出问题,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节时,由于用速度表示运动快慢,学生很熟悉,若采取变换角度,提出“为什么用速度来表示运动快慢呢?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变换的问题,恰是学生疑问之处,也是解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问题又具有开放性。在物理学习中,倡导学生对物理规律及原理追根求源,理解其来龙去脉,如学习动滑轮省力作用时,学生测出拉力大小后,发现不是省一半力,和教材结论不一致,于是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自己释因,设计解决方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冬天人们为什么穿深色衣服,夏天却喜欢穿浅色衣服?化纤衣服为何易沾灰尘?过去桥身多是拱形的?等。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创造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因为问题情境,不仅调动学生情感注意力和体验力,为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打下情感基础,更重要是能极大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身持续不断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决定因素。当然问题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及发展需求,体现新课标与教材要求。如,学习《物体浮沉》内容时预设如下层次情境:(1)将木块和铁块放入水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2)将一斤重的铁块和一斤重的木块放入水中,又会发现什么?钢铁制的巨轮很重吧,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情境使学生对“因为铁重”而沉下去产生怀疑,产生“铁重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的问题,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又如,《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一节,设计了一个学生常见而与并联电路有关的问题情境:闭合电闸,教室里除了一盏坏了的日光灯(可事先装上)外其余的灯都亮了,由于学生已学过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在情境中刻意给学生留下一个线索——教室中有一盏灯坏了,学生很容易沿着这条线索发现问题进入对并联电路性质的探索。
四、加强探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要尽量找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摸摸,看看,做做,多种感官感知,从而发现问题找到规律,从做的过程中摸索到一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研究声音的高低与车轮转速之间的关系时,学生不仅发现声音高低与车轮转速有关,还与纸片插入车轮多少,纸片的厚薄等有关系。转速快,纸片厚,插入少声音高,发现音高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还发现了声音的强弱与振幅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自动手,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发现。又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实验操作后,发现实验中不易操作的几个问题:(1)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木板易跟着动,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2)木块运动中,测力计的示数有时在变;(3)木块在运动中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能否找出更好,更准确的方法。很快,有学生根据相对运动原理,找出把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这种方法。它的优点是如果拉动木板,木块不会动,测力计示数稳定。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不仅更接近真实值,同时还发现摩擦力大小与木板拉动速度无关。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种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和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学会,达到会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