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语文学习忽略了阅读,使许多教师和学生产生了困惑,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质疑。让阅读回归语文学习,重视阅读,是感悟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实现语文人文价值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 阅读 语文学习 语言艺术 审美能力
一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集中统一的学科,因此语言如何完美地表达思想情感,应始终作为语言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语言艺术的美妙与多姿,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既是落实语言学科工具性的必要要求,又是实现语文人文价值的必由之路。既然如此,阅读就是感悟语言的第一步。
然而在实际语文学习中,阅读环节往往被忽略。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教师为了完成课时内的教学任务,缩减了阅读的时间;(二)学校运用行政手段,不分学科规定课堂教学模式,甚至于课堂时间的安排,使得文本阅读的时间被挤占;(三)学生重理轻文思想严重,不重视阅读,无论早读还是文本阅读,即便不开口诵读,默读的也很少;(四)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过度追求娱乐性,课后阅读很难开展。
长此以往,学生们在语文学习时出现两个困惑:知而难言,心中有感觉、有想法,却说不出来;知而不准,以为自己明白了、清楚了,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理解。一旦对语言的感悟出现了障碍,则即使如何拼命做题都无济于事,因为语文需要积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二
如何让阅读回归到语文学习中,提高语言的感悟力,感受语言艺术之美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保证语文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文本。语文课堂不应受所谓经典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一定非有小组合作学习,不一定非要机械式地填写导学案,但阅读教材文本却是很有必要的。无论诵读形式如何,教师要做的就是不要因为顾虑教学目标、课时进度而挤占了课堂阅读时间,反之要保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其与文本亲密接触,和学生一起感悟文本,感受语言魅力。倘若时间充裕,还可以根据文本的需要安排集体诵读、个人朗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或者播放经典示范诵读音频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耳、口、手、眼等感官系统,教会学生划分文本语言的节奏,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譬如平平仄仄的起伏,双声叠韵的和谐,对偶句的对称、协调,排比句的排山倒海之势。柏拉图说:“语言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他认为的唯美具备这三种要素,以此看来,汉语就是美。阅读就是要读出这样的美,语文学习就是要挖掘这样的美。
(二)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借用其他艺术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阅读文本。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文本很熟悉,同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因为艺术是相通的,借其他艺术为语文所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在上课时特意挑选了一首小提琴曲《离开以后》,作为课堂上诵读的配乐。悠扬、婉转且略带哀伤的旋律,配合郁达夫细腻的描写下流露出的忧郁感伤,音乐与文字一起流入心田。学生们皆有触动,纷纷要求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并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如此艺术地走进文本,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语言感悟,更多的是情感体验。语文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借艺术形式体验艺术美,这样的享受恐怕只有在语文学习的过程才有,语文教师不应该让学生错过难得的艺术“盛宴”。
(三)结合新课改教材读本,以课文为基点衍射阅读。教材配套的读本中选择了与教材单元设置相呼应的文章,为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阅读实践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例如语文课本必修3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外小说,收录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节选),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近代小说、外国小说均有所了解,并且学习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知识点。课后结合读本阅读,学生可以阅读《药》、《正红旗下》(节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墙上的斑点》等著名小说或小说节选,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巩固了在课堂上的认知。
(四)充实课余时间,扩大阅读空间。大凡语文高手必是阅读高手,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阅读,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首先是增加阅读时间,学生们平时课业任务重,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要求用大块的时间进行阅读,似乎不太可行。建议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或茶余饭后,或学习疲惫之时,或睡前的十分钟,都是可以用来阅读的时间。其次是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除教材中涉及的名家作品及一些经典书籍外,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期刊、报纸及新生优秀作家的作品,如《看天下》、《世界知识之窗》、《阅读》、《〈论语〉心得》等,目的在于阅读的同时,让学生不拘于一种文体的阅读,不拘于一位作家的作品,不拘于一个时代的文章,如此这般“海纳百川”,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增加底蕴。另外,老师还可以将自己阅读时读到的好文章打印、粘贴出来,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感受。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能更好地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
阅读,不是一节课的事,也不是一天的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即阅读,只有持之以恒地阅读,才能有积淀,才能在运用时信手拈来,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语文学习的过程不能追求课堂上所谓的热闹,不能模仿所谓的经典模式,但一定要强调学生与文本的接触;课后不将书本束之高阁,也不将阅读摘抄作为硬性任务,敷衍了事。回归最初拿起书本的心境,细品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感受语言艺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艺术的震撼,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初衷。
关键词: 阅读 语文学习 语言艺术 审美能力
一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集中统一的学科,因此语言如何完美地表达思想情感,应始终作为语言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语言艺术的美妙与多姿,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既是落实语言学科工具性的必要要求,又是实现语文人文价值的必由之路。既然如此,阅读就是感悟语言的第一步。
然而在实际语文学习中,阅读环节往往被忽略。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教师为了完成课时内的教学任务,缩减了阅读的时间;(二)学校运用行政手段,不分学科规定课堂教学模式,甚至于课堂时间的安排,使得文本阅读的时间被挤占;(三)学生重理轻文思想严重,不重视阅读,无论早读还是文本阅读,即便不开口诵读,默读的也很少;(四)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过度追求娱乐性,课后阅读很难开展。
长此以往,学生们在语文学习时出现两个困惑:知而难言,心中有感觉、有想法,却说不出来;知而不准,以为自己明白了、清楚了,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理解。一旦对语言的感悟出现了障碍,则即使如何拼命做题都无济于事,因为语文需要积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二
如何让阅读回归到语文学习中,提高语言的感悟力,感受语言艺术之美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保证语文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文本。语文课堂不应受所谓经典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一定非有小组合作学习,不一定非要机械式地填写导学案,但阅读教材文本却是很有必要的。无论诵读形式如何,教师要做的就是不要因为顾虑教学目标、课时进度而挤占了课堂阅读时间,反之要保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其与文本亲密接触,和学生一起感悟文本,感受语言魅力。倘若时间充裕,还可以根据文本的需要安排集体诵读、个人朗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或者播放经典示范诵读音频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耳、口、手、眼等感官系统,教会学生划分文本语言的节奏,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譬如平平仄仄的起伏,双声叠韵的和谐,对偶句的对称、协调,排比句的排山倒海之势。柏拉图说:“语言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他认为的唯美具备这三种要素,以此看来,汉语就是美。阅读就是要读出这样的美,语文学习就是要挖掘这样的美。
(二)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借用其他艺术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阅读文本。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文本很熟悉,同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因为艺术是相通的,借其他艺术为语文所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在上课时特意挑选了一首小提琴曲《离开以后》,作为课堂上诵读的配乐。悠扬、婉转且略带哀伤的旋律,配合郁达夫细腻的描写下流露出的忧郁感伤,音乐与文字一起流入心田。学生们皆有触动,纷纷要求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并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如此艺术地走进文本,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语言感悟,更多的是情感体验。语文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借艺术形式体验艺术美,这样的享受恐怕只有在语文学习的过程才有,语文教师不应该让学生错过难得的艺术“盛宴”。
(三)结合新课改教材读本,以课文为基点衍射阅读。教材配套的读本中选择了与教材单元设置相呼应的文章,为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阅读实践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例如语文课本必修3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外小说,收录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节选),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近代小说、外国小说均有所了解,并且学习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知识点。课后结合读本阅读,学生可以阅读《药》、《正红旗下》(节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墙上的斑点》等著名小说或小说节选,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巩固了在课堂上的认知。
(四)充实课余时间,扩大阅读空间。大凡语文高手必是阅读高手,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阅读,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首先是增加阅读时间,学生们平时课业任务重,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要求用大块的时间进行阅读,似乎不太可行。建议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或茶余饭后,或学习疲惫之时,或睡前的十分钟,都是可以用来阅读的时间。其次是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除教材中涉及的名家作品及一些经典书籍外,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期刊、报纸及新生优秀作家的作品,如《看天下》、《世界知识之窗》、《阅读》、《〈论语〉心得》等,目的在于阅读的同时,让学生不拘于一种文体的阅读,不拘于一位作家的作品,不拘于一个时代的文章,如此这般“海纳百川”,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增加底蕴。另外,老师还可以将自己阅读时读到的好文章打印、粘贴出来,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感受。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能更好地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
阅读,不是一节课的事,也不是一天的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即阅读,只有持之以恒地阅读,才能有积淀,才能在运用时信手拈来,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语文学习的过程不能追求课堂上所谓的热闹,不能模仿所谓的经典模式,但一定要强调学生与文本的接触;课后不将书本束之高阁,也不将阅读摘抄作为硬性任务,敷衍了事。回归最初拿起书本的心境,细品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感受语言艺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艺术的震撼,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