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容忽视,责任岂能推脱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_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作品如何教,这应是一个老话题了;鲁迅作品难教、难学,这也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识。谈论鲁迅作品教学的文章,都喜欢引进所谓学生的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或“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当下,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似乎已成定论。从舆论势头看来,谁要对此表示一点不同意见,就难逃灭顶之灾。
  如今,在全民娱乐化、文化快餐化、阅读卡通化的当下,教学鲁迅作品有难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是因为有难度就不教不学了呢?如果因为有难度就不教不学,那么比鲁迅作品还要难教难学的古文是不是更可以不教不学呢?作文是不是也可以不教不学呢?倘若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是不是就该全盘取消语文教学了呢?
  鲁迅作品洋溢着崇高精神,鲁迅作品充满着语文智慧,鲁迅作品真切地反映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键阶段的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无疑是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少年提高人文修养、道德修养、语文修养的好教材。鲁迅作品是中华民族共有的语文资源,绝对没有理由因为教学鲁迅作品有一定难度,就采取排斥的态度。教师应从思想深处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教学之路呢?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保证足够的文化积累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很好地传递鲁迅精神给学生,就要对鲁迅作品有很好的领悟。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积累足够的文化底蕴,是必不可少的。
  实际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现今的教学理念提倡问题意识,而要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是教师对鲁迅作品形成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积累足够的文化底蕴,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二、切莫神化,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大家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身边,就在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学生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让学生走进鲁迅,就应该给他们一个真实的鲁迅。在很多学生心目中,鲁迅的“横眉冷对”多于“俯首甘为”。其实不然,“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是一个畅怀大笑、毫无机心、充满童真的鲁迅。“鲁迅在大病中总是在不断地看一张木刻小画,那上面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这是一个眷恋着生命,拥抱着青春的美、大自然的美的鲁迅。
  三、切忌照搬教参,巧妙选择切入点
  对于鲁迅作品,不妨让学生先从捕捉对象的特征、重视细节的特殊作用上加以品读。如,《祝福》中对祥林嫂有三个片段的描述,作品仅仅捕捉了祥林嫂一生中的三种形象,就表现了她一生悲剧性的遭遇和变故后的轨迹。这三种特征既是人物无数形象外貌的总结,同时又传达了原始形态中社会的立体性和寓意性。在观察、体验和选材的过程中,力求抓取这类特征性细节,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丰满性把握,又有助于学生作文题材的丰富性积累。
  四、莫一刀切,鼓励多元解读
  对于求知欲望特别强,创造意识活跃的中学生来说,要扭曲他们自己对某一事物独到的看法,无疑是在扼杀他们的思想。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不断变化,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因为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引导,不能硬性反驳学生的观点,也不能要求统一见解。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多元的解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经典不容忽视,责任岂能推脱。鲁迅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鲁迅作品的教学是永远研究不尽的课题。鲁迅作品怎么教,“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个鲁迅”,只要不断地努力,鲁迅的作品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鲁迅的人格、思想、精神会鼓舞更多的年轻人奋然前行。
其他文献
2009年的考试大纲,对高中语文的写作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即“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将论述类文章放在了第一位,议论文写作在高考中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自明。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没有通用的写作教材,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对于议论文的规范写作教学有着不同程度的忽略。因此,很有必要对高一的学生进行议论文的规范写作训练,让学生快速入门,学会写作规范的议论文。  一、当前议论文写作教学
期刊
备课是教学过程当中首要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应该在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着手,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
期刊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运用合理、恰当的事例,会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事实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因此造成了材料与中心论点的脱节。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能做到正确叙例和恰当议例是非常重要的。  一、剪裁舍弃法  事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有的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应
期刊
在诗歌鉴赏中,“意象”是诗歌作者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羽翼,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最能显示诗人的风格。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这些意象都成为诗人的化身。因为谢灵运创造了“池塘生春草”这一鲜明的意象,以致后人的诗一出现“池塘生春草”便联想起谢灵运来;因为薛道衡创造了“空梁落燕泥”这一鲜明的意象,后人的诗再出现“空梁落燕泥”便带着薛道衡的色彩。意象就这样浸染了作者的情感,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因此,抓住
期刊
2001年中国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在此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和高度评价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得到了大力的推广。王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
期刊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对作文立意的主要要求,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就是要求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内容”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薄,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还有就是材料不典型,不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  法国作家莫泊桑对文章的内容充实作过形象的比
期刊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风趣幽默,有人情味。  在网络这个特别的交流平台上,语言成为了网民们的个性标志。网络上的新词比比皆是,不乏生动有趣的词语。比如,论坛在线不说话或QQ隐身状态,叫做“潜水”,两者都有一个隐秘性的特点,虽存在但别人却看不到,这就是两者的相通点,多么的形象而生动!又如,“大虾”一词,据说最早的形式是“大侠”,后来渐渐演变成“大虾”,为何?无外乎“大虾”更形象幽默。JJ代表姐姐
期刊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很多情况下是在和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凝聚着中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一提到文言文,不少教师会喊头疼,因为上文言文课,往往是出力最多,效果却不大。通常情况是,教师口干舌燥,拼尽力气给学生讲完了一篇文言文后,满怀希望地叫起一个表现还不错的学生回答一个不算很难的句子翻译,可是学生的回答通常是让人
期刊
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这些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由此而形成的
期刊
意象,也就是诗歌中的形象。古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鱼、虫等,都可以称为“意象”。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平时重视对诗歌意象的积累,对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大有帮助。为此,将常见的诗歌意象进行整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1.秋。秋天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万物蛰伏,有时也用秋来表示人生迟暮。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之意象大都积淀
期刊